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城市化高速城市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进展对策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373 浏览:135882
论文导读:
[摘要]近30年的中国城市化发展历程可划分为恢复、扩张、高速发展三个阶段。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思想、设施规划、设施建设和管理方面存在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体制、科学规划和建设、创新建设融资体系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提出对策。
[关键词]城市化;基础设施;发展策略
[]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2)04-0006-06
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1996年在伊斯坦布尔召开的联合国第二届人类住区大会指出:“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用城市化推动经济发展是必然的长期趋势。近20年来随着中国工业化快速发展,城市化得到超常推进,但严重滞后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引发灾难性事件,已严重影响着城市的日常运行和长期发展,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从全国来说,城市化水平从1950年的11.18%经过近50年的发展达到1998 年的30.4%,2002年提高到39.1%,2004年达到41.0%,2011年达到51.3%,每年以高于1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而且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拉动力量。
q
近3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为第一阶段,属于城市化恢复时期。这一阶段,中国的城市化逐步摆脱了计划经济时期的收缩政策,严重滞后的城市基础设施得到恢复性建设,城市的辐射功能日益明显。第二阶段为全面扩张时期。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从沿海向内地全面展开,成为90年代新一轮经济高速增长的主导因素。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中国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产生了较大冲击,出口和消费乏力,经济增长速度面临全面萎缩,中国政府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源于:论文www.7ctime.com
不失时机地扩大投资需求,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促进城市化的基本框架形成。同时,加快中国城市住房制度的改革,推动住房货币化分配。启动居民住房个人消费贷款,居民住房需求逐步释放,全面拉开了中国城市化建设扩展的序幕,使得房地产建设成长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拉动了诸多关联行业的快速发展。第三阶段为高速发展阶段。经过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建设积累,2002年中国经济发展在扎实的基础设施支撑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伴随经济高速发展的城市化也进入空前的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化建设从财政推动为主过渡到以地方政府推动为主,城市化建设成为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增长、改变城市形象、提高城市服务和辐射能力的重要推手。今后15年中国城市化将进入全面的质量发展阶段,是完成城镇化的关键期,2025年城镇化率可能达到65%。在新时期,城市化与城市发展应秉承“多元、集约、渐进、和谐与可持续”的新理念,实现“由量的扩展到质的提升”的转型。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是城市经济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城市各项功能的不断演变和不断强化以及城市居民对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得作为城市社会经济活动载体的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20年来伴随城市化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但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中历史欠账过多,以及建设主导思想的错位,城市基础设施对城市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显现,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城市运行能力严重不足。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城市基础设施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论文导读:
性系统,存在广义基础设施和狭义基础设施,狭义基础设施主要由以燃气、供热、电力为代表的能源系统,供排水系统,以邮政、电讯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系统,交通运输系统,城市环境卫生和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系统,城市防灾系统等部分组成。各个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是城市存在的基础和生产生活正常运行的保证。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规划,重投入轻管理” 等问题。纵观近30年来城市化的发展和实践,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设施规划方面
数十年来中国城市化建设和发展历程,始终缺乏长远的思考和规划。建国初期为了工业发展出现了拆除旧城的,上世纪末又呈现片面模仿西方城市的,本世纪以来才开始从综合角度对城市规划给予高度重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可归结为思想认识、经济条件和发展阶段等多个方面,诸如城市建设和管理者的观念和认识、管理者的责任和管理方法,以及特定城市化阶段的经济实力等。具体表现为:
(1)缺乏科学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城市规划编制是一门复杂的科学,科学的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具有长期的指导和规范作用。目前城市规划没有形成定位准确、层次清晰、内容明确、衔接密切的整体体系,长官意志和短期意识在规划中占据了过多的位置,使得城市规划编制缺乏长期的建设管理指导作用。因此必须解放思想,理清认识,以科学、长期的观点来调整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的编制体系,加强系统性和科学性;深入研究城市规划科学方法,以适应新时代技术、经济发展对城市建设的要求和市场化与科学基础的发展,促使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规划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长期的指导和规范,增强城市规划成果的科学发展趋势导向性。
(2)城市规划缺乏落实的程序和步骤。各个层次的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没有真正面向建设的客观实际,面对复杂多变的城市发展现实,缺乏可操作的落实步骤、程序和开发建议,过多地停留在本本阶段。实际的建设呈现出各自为政的局面,出现“你朝复原,我夕挖;今朝建设,明朝拆”的乱象。面对高速的城市面积扩展,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规划无所适从,朝令夕改忙于应付,缺乏长期一致的规划理念和思路,时常使“规划赶不上变化”,规划往往流于形式,基础设施建设呈现走一步看一步的短期行为。对此,城市基础建设规划必须建立实践导向的规划机制,使基础设施规划真正“可用”。(3)城市总体规划与基础设施专项规划错位。中国作为城市化发展的后发国家,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科学水平相对较低,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多变环境下,对城市化发展缺乏长期的理念和科学理论的支持,城市功能分区、定位和层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统筹和控制。在当前的城市规划体系中,虽然包含了基础设施的各项专项规划,但主要还是依据于总体规模预测,对专项规划的研究深度远远不够,因此对实际的规划管理作用有限就不足为怪了。此外,一些城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各自编制,专项规划编制进度相对滞后于总体规划,结果是将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置于“城市总体规划”,使其无法得到总体规划的指导,总体规划也无法做到对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的有力协调与整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专项规划编制过程缺乏循环互动,难以达到总体系统和专业系统的有机衔接,致使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出现冲突和反复,各个职能部门条块分割,难以协调。
2.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思想方面
(1)对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主体缺乏明确的认识[1]。城市公共设施的基本特性在于它的公共性,关系到每一个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城市基础设施具有公益和经营的双重特性,诸如市政道路、环境卫生、绿地和公园等是完全公益或以公益为主的基础设施,而供水、供电、通讯、市内交通、供气、供热等则经营性特征非常明显。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远远落后于经济改革的步伐,相当多的公共基础设施都是政府及相关部门垄断经营,缺乏竞争,导致效率低下、亏损严重,基本上都采取公共财政补贴模式进行建设和管理运转。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地位认识不清是其市场化改革严重滞后的重要原因。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中政府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中对资源的调控能力有目共睹,但市场化的活力和灵活性却被抹杀,失去了对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引导性。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僵化。城市公共设施计划沿用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存在政企不分、条论文导读:GetFullDomain}上一页123
块分割两大弊端。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改革极大地调动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地借鉴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有了较大幅度的改进,但依然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无法适应现代城市快速发展建设的需要。由于政府机制和条块利益的关系,更适合中国快速城市化发展需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匹配的管理体系依然没有形成,基础设施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的矛盾依然存在,难以协调。
(3)基础设施建设的浮夸风、表演风、腐败风依然屡禁不止。一方面中国作为后发展国家,城市建设仍处于一种赶超性状态,加上政府对官员政绩的考核机制和指标,大部分官员从政绩和前途着想,对能彰显政绩的表面工程尤为热心,给予优先考虑,而对于关系城市长期发展的隐蔽性基础设施、教育设施、公共卫生设施等缺乏关心和重视,形成城市发展表面日新月异,“形象工程”、“政绩项目”普遍存在,而城市却在脆弱的环境下运行,一旦发生例外,如暴雨等,内涝、交通堵塞就成为偶然中的必然现象。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政府在经济摘自: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www.7ctime.com
和城市建设中的超强势地位,基础设施建设中权利寻租现象时常发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确定、投资规模和招标都出自政府之手,在缺乏监督、公开、透明体制,或者监督失效的情况下,管理官员往往抵不住承包商、材料商的腐蚀,造成许多工程建设承包失控,支出大幅度超支,工期时常延期,甚至出现“豆腐渣”工程。政府公共基础设施材料设备采购也时常存在暗箱操作,缺乏透明度,导致质次价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
3.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质量方面
(1)重复建设与供给不足并存。由于受思想观念和政绩形象的影响,不少城市没有从城市化发展的长远角度来考虑,而是大搞各种形象工程,不注重客观需求和建设要求,过分以眼前问题为主导,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形成大量的“半拉子”项目,造成城市建设资源浪费。虽然这些急功近利的作法推动了地方经济的一时发展,但是对城市的协调和布局却造成了破坏。在基础设施的结构上表现为,经营性强、盈利水平高、市场特征明显的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公益特性强、市场化和盈利性差的基础设施往往严重供应不足,同时“贪大求异”问题较为明显。部分城市以“打造城市品牌,重塑城市形象”为口号,片面热衷于“美化、亮化”形象工程,而作为城市生存命脉的街道、供水、排水、供热和燃气等基本服务设施却被忽视,巨资打造的外表富丽堂皇的城市基础设施却是残缺工程。地区城市结构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往往存在重复建设,短命建筑重现,中西部欠发展地区的城市基础设施供应不足较为严重。外在特征上,能够看得见的设施往往重复建设,不断更新;看不见的隐蔽工程时常“能减则减、能拖则拖”,严重不足。
(2)基础设施建设局部过度超前与滞后并存。基础设施建设的过高标准、过度超前都容易形成基础设施的长期闲置,致使城市基础设施的紧缺建设资金链雪上加霜,甚至形成城市公共事业财政的“破产”。这在中国许多城市的工业园开发和新区开发中十分普遍。而城市基础设施的严重滞后会加重供应矛盾,制约城市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成为城市化的制约因素。城市基础设施本应该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但超前并不意味着全部提前建设,需要考虑城市的长远规划和发展进度,实施分步的实施计划,对于影响后续建设的重大基础性建设需要超前打好基础。
(3)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不高,甚至畸形发展。有些工程项目建设完全是为了应付检查,或者跟风,从而对城市化进程的良性发展产生了不良作用。许多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数量多、规模大,过分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潜在安全问题越来越多,甚至出现“桥脆脆”等劣质工程。由于设计和建设指导思想的错位,只关注看得见的表面工程,而对于真正发挥作用的隐性工程缺乏质量意识,以至于城市道路陷阱、城市内涝等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发生在道路上“被淹死”的悲剧和“上街看海”的戏言。
(4)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水平低。目前,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方式多沿袭计划经济特征明显的混合管理模式和方法,在管理运行的实际中,普遍重视建设过程的管理,却轻视养护和运行的管理,激励和考核指标不能适应新环境的变化,导致建设和管理部门缺乏全面的系统整合,难以协调统一配套。此外,管理手段和方法的理论研究滞后,已经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需要,致使效率难以提高。源于:论文的格式要求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