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药理学中国近代中药药理学简史怎样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417 浏览:133881
论文导读:
摘要:中国近代中药药理学史是中药药理学在中国近代(1840—1949)产生并逐步进展的历史历程,其探讨要点包括探讨机构、人员、代表性成果及对这些要素的评价。中国中药药理探讨始于1923年陈克恢自美留学归国后在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理系与史米特(C. F.Schmidt)、伊博恩(B. E. Read)等共同探讨当归、麻黄的药理作用,这是中国中药药理探讨的开端。1932年,伊博恩、赵承嘏、朴柱秉等人离开协和医学院药理系,分别加入上海雷士德医学探讨院、国立北平探讨院药物探讨所等机构,而自法留学归国的经利彬加入国立北平探讨院生理学探讨所,自美归国的刘绍光加入全国经济委员会卫生实验处药物探讨室,他们一边致力于各大机构的建设,一边投入中药药理探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后值抗日战争爆发,各大科研机构迁入西南,条件简陋,成果较少。抗战胜利后,各机构忙于复员,又值通货膨胀、经济萧条,探讨逐步停顿下来。近代以来,中药药理学史探讨集中在探讨机构、人员、成果及评价4个方面,且将中药药理学置于近代药学进展中进行总体上的描述和评价,缺少埘于部分学者和具体探讨内容的考察,而对于中药药理探讨与传统医药学的联系,认定探讨脱离传统论述,体现出以偏概全的片面性。木探讨拟系统回顾中国近代中药药理探讨工作的历史历程,对中药药理探讨的时代背景、探讨机构、主要探讨人员、探讨策略、探讨成果等进行全面、深入的史学考察,补充对具体药物探讨目的和实验策略的浅析,诠释中药药理学在近代萌生的必定性,总结近代中药药理探讨的特点及其对现代中药药理学的影响,以科学角度和科学哲学角度,对近代中药药理探讨乃至现代中药药理学的进展做出客观的评价。中药药理学是一个新兴的学科,通过回顾近代中药药理探讨的历史,可以发现具体探讨工作中有着的共性不足,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为中药药理学科史探讨提供一定的借鉴,并为现代中药的新药开发提供科学探讨的线索和科学思想的启迪。1.传统“药理”概念和西方药理学的传入中国传统本草学中的“药理”概念主要指药物的自然属性及药物的配伍利用。至金元时期,药理探讨风盛,著述颇多,以易水学派为主的气味薄厚、法象药理学说成为当时药学论述之主流,这种潮流促使了中医以经验用药走向论述用药。及至明末,《本草纲目》中记载了部分药理探讨的动物实验,尤其是毒理试验似与当今无异,但是,这种探讨策略甚为初步,不是本草学术探讨的主流,与近代欧洲兴起的实验药理学也有着本质的区别。近代西方实验药理学逐步进展,日本学者通过留学欧洲将实验的策略用于药物探讨,提升了本国的药学探讨水平。20世纪初,国内外学者的药理学著作汉译工作为中国药理学探讨指明了方向。20世纪30年代初,一批留学回国的爱国学子纷纷加入国内各大探讨机构及医学院校,利用先进的设备进行中药药理探讨。而生药学和中药化学的进步则为中药药理探讨奠定了基础。2.近代中药药理探讨的开端——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探讨中国近代首次中药药理实验开展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理实验室,是中国中药药理探讨的标志。1923年陈克恢和史米特、伊博恩用粗制当归浸膏静脉注射于狗及家兔,发现当归能使血压先降低后升高,产生利尿作用,并能兴奋子宫、小肠、膀胱及动脉血管平滑肌。次年,他们将探讨结果发表于《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第38卷第5期,但未在国际上引起重视。陈克恢和史米特将用蒸馏法以麻黄中提取到的液体生物碱,静脉注射于已麻醉的狗及毁脑脊髓的猫,发现可使动物颈动脉压长时间升高,心肌收缩力增强,血管收缩,支气管舒张,离体子宫很快收缩,并对中枢神经有兴奋作用。这些作用都和肾上腺素相同,所不同的是口服有效,且作用时间长,毒性较低。他们将这些实验结果写入论文《中药麻黄有效成分的作用》,发表在美国的《药理学与实验治疗学杂志》上,当即引起医药界的注意1925年史米特离开协和后,伊博恩继任协和药理系主任,在他的带领下,协和药理系在1927—1933年发表了十余篇有关及其相关化合物的药理探讨论文,取得了国际领先的成绩。然而,此阶段的药理实验多不参考中药传统功效,与30年代中期的论文格式及实验目的具有一定的区别。3.近代中药药理学的进展1934年以后,随着原协和医学院药理系众多探讨人员离开协和,协和“一家独唱”的局面不复有着,代之以若十政府主办或私人建立的科.研机构。但是中药药理探讨的热情和成绩却有增无减,尤其在一些留学生回国后,开始领导几家重要的机构,并吸收了国内培养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参加到探讨工作中。这一阶段取得成果最突出的是经利彬领导的国立北平探讨院生理学探讨所和刘绍光领导的全国经济委员会卫生实验处药物探讨室,他们先后进行了数十种中药的药理作用探讨,探讨目的多为验证传统药效,具代表性的探讨是防己和贝母的药理实验。在探讨策略上,既有单味药药理作用探讨,又有同效药物比较探讨,体现出对于传统药物功效具有一定论文导读:念界定16-181.1.1中药16-181.1.2中药药理学181.2探讨目的及作用18-201.2.1探讨目的18-191.2.2探讨作用19-201.3探讨策略及史料来源20-221.3.1探讨策略201.3.2史料来源20-222.传统“药理”概念与西方药理学的传入22-422.1中国传统本草学中的“药理”概念23-272.2西方药理学在欧洲和日本的进展27-302.3西方药理学传
的认识。在探讨中,他们比较广泛地参考中医历代文献,以而能够在比较有限的时间内取得了相对突出的成绩,显示出中药药理探讨结合传统论述后的优越性和现实作用。虽然有些论文性质为初步探讨,其结论与当今有着较大差距,但是他们的探讨为后来的探讨工作奠定了基础,部分论文甚至在新中国成立后仍被引用参考。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部分探讨机构迁往西南重庆及昆明等地,受条件所限,探讨成绩较小,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对于常山和鸦胆子的药理探讨;部分处于上海的探讨机构因未受严重影响,得以继续探讨。1941年以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上海部分探讨机构,探讨工作逐步停顿下来。抗战胜利以后,各大机构忙于复员,未能及时展开工作,后值通货膨胀严重,经济萧条,探讨项目减少,部分有条件的医院开展了中药抗菌及驱虫药理探讨。4.对近代中药药理探讨的评价中国近代中药药理探讨初期以陈克恢、伊博恩等对于及相关化合物的探讨为代表,这些探讨为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理学系国内外药理学家所做,并依托于该系拥有的洛克菲勒基金会援助之实验仪器和设备,故探讨比较深入和广泛,在当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中期以经利彬、刘绍光等学者的探讨为代表,他们大多为欧美留学归国人员,掌握了先进的科学论述和实验技术,为了弘扬“国药”精萃,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探讨条件回到祖国,一边建设专业药学探讨机构,一边以事中药药理探讨,他们克服探讨经费不足和实验器材短缺等困难,工作特别努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做了大量探讨,填补了相关探讨空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后期由于受战争影响,探讨成果较少,但在常山、鸦胆子等药理探讨方面亦有相当成果。探讨人员高尚的爱国情怀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是中国近代中药药理学史上最灿烂的光辉,值得永远发扬和继承。经利彬、刘绍光等探讨人员在探讨中部分结合传统中医药论述,一方面根据传统中医药知识确定实验探讨目标,另一方面借鉴传统中医药知识选用实验药材。近代中药药理探讨策略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先进性,部分经典药理实验策略沿用至今。但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方面则较之当今科研策略和统计处理手段有着显著的不足。近代的中药药理结论至今参考价值已不大,但在中药药理探讨史上,为我们展现了当时的探讨成果,也为新中国建立初期提供了探讨的参考和借鉴,其史学价值不可磨灭。近代中药的科学探讨主要由生药学、中药化学和中药药理学构成,药材经鉴定并提取有效成分后做药理探讨,此药理探讨结果又为下一步的探讨提供了依据,由此中药药理学处于探讨历程中首尾相接的环节,具有重要的学科地位。近代中药药理学探讨的影响体现在论文格式成为规范,部分探讨策略和结论成为借鉴和参考。5.结论通过探讨,本论文得出以下结论:①中国传统本草学中的“药理”概念指药物的自然属性及药物的配伍利用。20世纪初,西方药理学在国内传播。②中国中药药理学的产生以近代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理实验室一系列探讨为标志,此阶段的成果主要是及其相关化合物的药理探讨。③近代中药药理学逐步进展,为后来的探讨工作奠定了基础。④近代中药药理探讨策略先进,取得较高成就,在中国近代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关键词:药学史论文药理学论文中药药理学论文中药学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中文摘要6-10
Abstract10-16

1. 前言16-22

1.1 相关概念界定16-18

1.1 中药16-18

1.2 中药药理学18

1.2 探讨目的及作用18-20

1.2.1 探讨目的18-19

1.2.2 探讨作用19-20

1.3 探讨策略及史料来源20-22

1.3.1 探讨策略20

1.3.2 史料来源20-22

2. 传统“药理”概念与西方药理学的传入22-42

2.1 中国传统本草学中的“药理”概念23-27

2.2 西方药理学在欧洲和日本的进展27-30

2.3 西方药理学传入的社会背景30-34

2.4 中国留学生对西方药理学传入的作用34-37

2.5 药理学外文著作的汉译及中文著作的编纂37-38

2.6 生药学和中药化学的进步奠定了中药药理探讨的基础38-41

2.6.1 生药学探讨38-40

2.6.2 中药化学探讨40

2.6.3 中药药理探讨40-41

2.7 小结41-42

3. 近代中药药理探讨的开端——北京协和医学院开展的探讨42-60

3.1 协和医学院创造了开展药理实验的必要条件42-44

3.2 主要探讨人员的探讨工作44-58

3.

2.1 陈克恢44-48

3.

2.2 伊博恩(Bernard Emms Read)48-53

3.

2.3 朱恒璧53-55

3.

2.4 侯祥川55-58

3.3 探讨成果的影响58-59
3.4论文导读:121-1375.1探讨中与传统中医药论述的结合121-1295.1.1根据传统中医药知识确定实验探讨目标123-1255.1.2借鉴传统中医药知识选用实验药材125-1275.1.3传统中药论述的可验性与有效性127-1295.1.4小结1295.2探讨策略的合理性及有着的不足129-1325.3实验结论评价132-1335.4中药药理学在近代中药科学探讨中的地位133-1345
小结59-60

4. 近代中药药理学的进展60-121

4.1 国立北平探讨院生理学探讨所61-83

4.2 全国经济委员会卫生实验处药物探讨室83-101

4.3 国立北平探讨院与中法大学药物探讨所101-104

4.4 上海雷士德医学探讨院生理科学组104-110

4.5 国立上海医学院药理学系110-113

4.6 其他药理探讨成果113-119

4.6.1 鸦胆子113

4.6.2 抗志贺菌中药113-115

4.6.3 苦楝皮115

4.6.4 黄连115-116

4.6.5 驱虫药物116-117

4.6.6 常山抗疟探讨117-118

4.6.7 未列入探讨118-119

4.7 科研团队建设推动了中药药理学进展119

4.8 战争对中药药理学进展的影响119-120

4.9 小结120-121

5. 对近代中药药理探讨的评价121-137

5.1 探讨中与传统中医药论述的结合121-129

5.

1.1 根据传统中医药知识确定实验探讨目标123-125

5.

1.2 借鉴传统中医药知识选用实验药材125-127

5.

1.3 传统中药论述的可验性与有效性127-129

5.

1.4 小结129

5.2 探讨策略的合理性及有着的不足129-132

5.3 实验结论评价132-133

5.4 中药药理学在近代中药科学探讨中的地位133-134

5.5 近代中药药理学探讨的影响134-135

5.1 论文格式成为规范134-135

5.2 部分探讨策略和结论成为借鉴和参考135

5.6 对中药科学探讨的深思135-137

6. 结论137-138

7. 参考文献138-152

致谢152-154
个人简历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