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述文学以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文学

最后更新时间:2023-12-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098 浏览:20849
论文导读:
摘要:在全球化过程中,民族文学、国别文学如何生存发展,世界文学能否实现,比较文学如何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角度对这几种文学之间在学术视域、学理范式和实践探索中进行分析,阐释它们的联系与区别,是本文的中心问题。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正是由于比较文学的介入而突显出学理意义。它使具有强烈民族或地域特点的民族或国别文学在跨越了异质文化界限而成为世界文学以后,表现出“越族”、“去国”的本质特征。但是民族性却会长期存在于世界文学之中,摘自:毕业论文下载www.7ctime.com
因为“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世界的也是民族的”。
关键词:民族文学;世界文学;比较文学
1006-6101(2012)-04-0022-8
当前在全球化过程中,由于经济日趋一体化,在人们的思想意识深层,慢慢形成了民族主义、国家主义逐渐让位于世界主义的思维定势。不少有智之士产生了对文化即将“越族”、“去国”的一种困惑与焦虑。那是一种对未来文化即将超越民族之上、离开国家之后,心理缺乏文化归属感的一种恐惧。这种心态所产生的一种逆向思维,即在当前更加强调民族性、国家意识的一种努力。文学作为文化的表征,作为心理的外化,必然更加注重民族文学、国家文学的当代建构与历史动向,对“越族”、“去国”的世界文学也更加憧憬与向往。比较文学的任务正是要研究这几种文学之间在学术视域、学理范式、实践探索中的联系与区别。本文主要试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角度,对它们的界一些定性分析,对其间的相互关联做某些探索,以阐明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文学的大趋势。

民族并不是古已有之。如果将民族界定为使用共同的语言、坚持一种未间断的文化传统、并有共同利益诉求的族群的话,那么民族的产生是有案可稽的。欧洲中世纪后期,当人文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人的个人诉求超出家庭、家族而进入社会以后,对社会的需求越来越大,这需要一个边界,民族自然就成了最合适的身份设限。人们对社会的责权利的分配,不可能无限制,必须有对象的选择和设定。这就催生了人们对民族的想象,推动了人们对民族的划分。当历史上出现民族国家,尤其是法国1789年大革命时期首创了国旗和国歌以后,民族概念开始具象化,多种多样形象包装使它产生了诸多的“质感”,并逐渐向人们的感觉层面浸润,以至于进入意识深处。学界一般认为,这是相对有独立自觉意识的民族国家建构的开始。此时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种的文学,在运用某种民族共同使用与认同的语言塑造形象,并用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思想感情时,这种语言艺术表现形式就具备了初创时期民族文学的本体论特征。在“世界文学”一词尚无现今的意义之前,民族文学主要指在多民族国家中那些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并遵循共同的美学标准、反映本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用民族语言文字创作所保留下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质的书面与口头作品。这些文学尽管存在着千差万别,但一经形成之后,就具有了自己的继承关系和文化传统。所谓传统其实就是各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那些文艺观点、艺术方法、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的总和。它具体体现在本民族那些优秀的作品和理论著作中。
此后,欧洲社会语言中,“民族”常常出现与“国家”同义的现象。欧洲的社会史几乎可以视为一部民族发展史。以至“联合国”实际上写成“联合族”,即“United Nations”。现在看来这样的认知是不够全面的。首先,国家是一个政治学概念,是由于政治利益需要而产生的组合实体,维系它存在的是“国家意识”和“国家利益”。尤其是在进入21世纪后,在全球后现代背景变得更加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如何化解全球金融危机余波的冲击,因势利导因新科学技术革命加速而带来的冲击,缓冲资本创新与新全球化时代的冲击,一句话,即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困惑,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体,一种坚定不移的国家意识,一份完整长远的国家利益。于是“国家”这个逐渐被清晰强化的利益集体,越来越在世界系统内维护自己的形象,并努力在世界层面的思想对话被动为主动。在这种明确的目的诉求之下,“国家的价值”也日益养成。它需要不断批判地汲取精华,去除糟粕,成为自己时代精神的代表,成为世界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显然和民族在本质上是不相符的。其次,欧洲自中世纪以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凡使用共同语言而且具有相同文化和论文导读:
文化心理结构的族群几乎都成立了各自的国家,它较少涉及多民族国家与民族的问题。因此,民族文学与国家文学或称国别文学就形成了本质上的分歧。这种分歧在相对单一民族组成的国家里表现不明显,而在多民族国家里则表现得比较突出。因为国家文学或国别文学是出于政治性和地域性的考虑、在国家意识和国家利益之上人为划分成的文学,与民族文学在自然状态下形成不同。在多民族国家,它是由一种统一的语言作为国语进行创作的。在比较文学范畴里,因为本体论中就涉及到跨越民族界限,这就使其界定很清晰,如果说跨越国家或称国别界限,就显得意义模糊了。因此,在比较文学领域里多谈民族文学比多谈国家文学显得概念更精准,界定更科学,也更符合比较文学的研究实际与学理规范。
“民族”作为一种人类的社会组织名称,被世界许多地区已有组织形态的人们争相使用,尤其是自16世纪先后被西方殖民的诸多地区的人们在觉醒以后,也纷纷以“民族”为旗帜,号召建立自己独立的民族国家。人们凭借血缘、语言、习俗、宗教、生存、区域等历史文化传统留下的有形或无形的“遗存”,强化了族群生存边界。这时的民族文学因为有凝聚民意和调动资源的社会功能,因此,有时和以地域命名的文学混为一谈,民族文学的范畴增加了弹性空间。但是好景不长,尤其是近代刚刚成立国家的民族文学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从文学发生学的学理层面分析,纯粹的民族文学,即纯而又纯的民族文学在现代几乎是不存在的。从文化多元主义的思想来分析,人们也企图以强调不同族群艺术表达的多样性,来改变民族文学一统天下的一元化局面。实际上古已有之的族群间的文化交流与连接,又以消解民族的反作用在现今全球化时代表现得异常复杂与强大,因此,新的族群离散与族群融合也形成了一种冲击“民族”的力量。面对这些挑战,民族文学必然会以重组的形式直面民族文学的各种变异体,强化自己的外延与内涵的疆界。源于:党校毕业论文范文www.7ctime.com
“世界文学”除却歌德基于对文学的普遍性规律的认识而提出,以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的是由于世界市场形成而出现的精神产品以外,还有一个意义,是和那些经过时间和地域的考验、获得世界声誉并具有永恒价值的能够承载文学“至道”和“鸿论”的“经典”有关。所谓“经典”是指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种文学形式中,那些经历了长时间的考量、接受者普遍认为最有意义和价值、同时具有深刻思想性和广泛文化内涵的优秀作品。它们是历史文化的积淀物,是人类精神产品的结晶,具有持久性、典范性和权威性。当然作为本体论意义上的“经典”,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意摘自:毕业论文范例www.7ctime.com
义不尽相同。中国古代经典特指那些典范性的儒学经书,后来扩大而涵盖了儒释道的重要典籍。外国的经典一般指那些传承文学本质、警世人生、认知社会的优秀作品。它们历读不尽,为人类提供了人生经验和感受的宝库,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经典的这些特质使世界文学有了很深的哲理性和丰厚的文化性。它们从理性出发,对生命、理念、思想、生存状态等带有很强思辨性的问题进行探索;对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中那些带有文化特征的现象,进行阐释。从而使世界文学名副其实,历久弥新。世界文学犹如内存巨大的信息资源库,用哲理和文化这两种利器能够深掘其中蕴藏的精髓,这也是它辉煌永存的价值所在。经典的特质还使世界文学表现出鲜明的时空性和独特的审美性。文学是人学,是各个时代和区域的人生缩影,它可以使不同时代、地域的读者都能产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美感。读者在对世界文学文本的审美过程中,通过预设、期待、前理解和后发现,会对其中的审美标准、美学内涵产生全新的认知,走向一种心灵净化。接受者还可以不断地发掘出那些潜藏其中的美学价值,享受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放眼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今天,虽然民族文学有其特定的历史地位和意义,但历史发展的趋势表明它有逐渐被淡化的倾向,这时的世界文学需要超越具有族裔属性的民族文学,否则就会成为与民族文学对峙的文学。由一族一国建立起的民族文学或国家文学,如果不与时俱进,及时超越自身的局限性,那么世界文学将难以养成。

从本质上说,民族文学是一种用语言文字来表现民族社会状况、心理结构的精神产品,是民族作家在创作中自然形成的,多多少少都带有些许民族主义的倾向,而世界文学则是世界主义论文导读:
的一种反映,是人类精神产品中的经典,它超越了民族语言等界限而成为各民族的公有物和共享物。此时的文学作品终于摆脱了“族裔性”,而具有了“世界性”。这种由歌德首倡的理念,经过马克思恩格斯的发展、深化,正在逐渐走向实现,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从民族文学到世界文学必然要有一种和桥梁,一种逻辑和学理上的联系,那就是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从性质上分析,民族文学、国家文学或称国别文学,和世界文学基本上都属于文学范畴,只是分类不同。而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则是一种文学研究,是一种跨越了民族界限或国家界限的文学研究。它将民族文学和国别文学视为研究的最基本材料,并视为研究的起点和方向,以世界文学为研究的终点和目标,认为它是世界各民族、各国家人民的共同财富,是不同的民族或国家文学长期交流、融合的产物。正如法国著名比较文学学者艾金伯勒(又译艾田伯)所指出的:“比较学者的首要任务,是反对一切沙文主义和地方主义。他们必须最终认识到,没有对人类文化价值几千年来所进行的交流的不断认识,便不可能理解、鉴赏人类文化。”
比较文学以国际性的眼光考察和研究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文学,利用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的各种研究成果,对不同的民族文学和国别文学进行比较研究,以便找出超越二者之上的基本规律,使二者间产生诸多的联系,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杂糅关系,这样的文学研究才更有意义。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之间所需要的学理上的过渡,除却比较文学以外,还有总体文学。所谓总体文学又称一般文学,是由法国比较文学家梵·第根在《比较文学论》(1931)一书中提出的。梵·第根认为诸如《理查生和卢梭影响下的欧洲爱情小说》这样的研究即属于总体文学的范畴,因为它既不是研究某个国家内某位作家或作品,也不是研究两国之间两位作家创作的关系问题,而是研究在同一个文化传统中欧洲这一总体上的小说创作规律。20世纪40年代,美国学者韦勒克和沃伦的《文学理论》(1942)一书对这一概念进行了修正与补充。现在所说的总体文学是指为了找出具有普遍性规律,对区域性的文学现象所进行的全面、综合性研究,即研究在同质文化传统背景下某一区域或地域的那些跨越了国家、民族或语言界限的文学现象。即使是像接受理论的代表人物尧斯那样对比较文学颇不感兴趣的学者,也不得不承认“‘世界文学’取代了不同民族文学背景下作品与作者的基本差异,成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尽管他认为这并未能彻底解决比较文学的方法论问题,但他不能不承认“世界文学”出现了“新的合理性”。因为世界文学不仅可以将因纵向的历史的时间性原因造成的、对一部作品所形成的时代差异纳入研究范畴,而且还可以将由于横向的民族、国别、地域等空间性所形成的对一部作品的不同认识,也纳入自己的研究范畴。这其中比较文学的各种研究方不可没。
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正是由于比较文学的介入,才更加突现出其学理意义,因为它使具有强烈民族或地域特点的民族或国别文学在跨越了异质文化界限后自然而然成为世界文学,并且表现出“越族”、“去国”的本质特征。但是成为世界文学的民族文学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失去自己的民族特质,即使国家灭亡,民族性也会存在于世界文学中,这就是学界常说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道理所在。从这一点看来,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文学并不困难,但是真正融为一体,真正实现世界文学的愿景,那还有一段“天路历程”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