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析翻页基于步进电机自动翻页扫描设备和设计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645 浏览:84273
论文导读:5-415.1程序编译工具ICCR的介绍355.2ICCR的操作35-405.3本章小结40-41第六章仿真41-446.1Simupnk简述416.2创建两相混合式步进电动机数学模型的模块416.3创建模糊制约的模块41-426.4创建PID制约的模块426.5两相混合式步进电动机整体仿真42-436.6本章小结43-44结论44-45参考文献45-47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
摘要:近年来,很多书籍都面对着老化不足,影响了书籍的利用寿命,为了对书中有价值的内容进行保存,让读者足不出户在自己家中就可以直接通过网络进行在线阅读,通过采取基于步进电机的图书录入装置,将图书进行扫描和拍照以实现书籍的电子化。本论文运用单片机制约步进电机驱动器,对步进电动机的转动速度与步进电动机拖动的执行装置的运转速度进行制约。本系统能实现精确定位,自动对书进行翻页、利用相机对文字图片进行拍摄,然后对图像进行处理,并将文件按照一定的格式进行保存。较好地实现众多书籍的电子化,本设计实用性强,具有广泛的运用前景。同时,本论文对图书自动翻页扫描设备的制约历程和相关的原理进行了一定的浅析和探讨。首先,对基于R系列的ATmega32L单片机步进电动机的制约系统以及电磁阀驱动装置的硬件结构进行了介绍,然后设计相应的软件制约程序,设计了相应的模糊-PID制约器,最后利用实体设备进行系统运转。对于此次设计的图书自动翻页扫描设备,还需要再进一步的探讨和探讨。论文的最后作了总结,并且展望了未来的探讨方向。关键词:自动翻页扫描设备论文步进电机论文模糊-PID制约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4-5
Abstract5-8
第一章 绪论8-12

1.1 课题的探讨背景8-9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的探讨近况9

1.3 课题探讨的目的和作用9-10

1.4 本课题主要探讨的内容和章节安排10-12

1.4.1 本课题的主要探讨内容10

1.4.2 本论文的章节安排10-12

第二章 自动翻页扫描设备系统的总体设计12-17

2.1 自动翻页扫描设备总体构成12

2.2 图像录入部分12-13

2.3 制约翻页部分13-14

2.3.1 制约翻页部分结构13

2.3.2 书籍搁置平台13

2.3.3 固定书籍装置13-14

2.3.4 真空吸盘14

2.4 自动翻页制约部分运作流程14-16

2.5 本章小结16-17

第三章 自动翻页制约部分中步进电动机的制约对策17-27

3.1 自动翻页制约部分中步进电动机的选择17

3.2 两相混合式步进电机17-20

3.

2.1 两相混合式步进电机的结构17-18

3.

2.2 两相混合式步进电机工作原理18-19

3.

2.3 两相混合式步进电动机的数学模型19-20

3.3 细分技术20

3.4 模糊-PID 制约器的构建20-24

3.4.1 模糊制约20-21

3.4.2 PID 制约21-22

3.4.3 模糊-PID 制约的设计22-24

3.5 步进电动机速度变换曲线的探讨24-26

3.6 本章小结26-27

第四章 自动翻页制约部分的组成及实现27-35

4.1 翻页制约部分的硬件构成27

4.2 制约芯片型号的选择27-29

4.

2.1 R 单片机的特点28

4.

2.2 Atmega32L 单片机慨况28-29

4.3 步进电机的制约电路29-32
4.

3.1 DS335 步进电机细分驱动器29-32

4.3.

1.1 DS335 的特点29-30

4.3.

1.2 DS335 的引脚30

4.3.

1.3 设定细分精度和电流30-31

4.3.

1.4 DS335 驱动器和步进电机的连接31-32

4.4 电磁阀的制约电路32-34

4.1 2W-025-08 二位二通电磁阀32-33

4.2 ULN2003 复合晶体管芯片33-34

4.3 电磁阀的驱动34

4.5 本章小结34-35

第五章 程序的编译35-41

5.1 程序编译工具 ICCR 的介绍35

5.2 ICCR 的操作35-40

5.3 本章小结40-41

第六章 仿真41-44

6.1 Simupnk 简述41

6.2 创建两相混合式步进电动机数学模型的模块41

6.3 创建模糊制约的模块41-42

6.4 创建 PID 制约的模块42

6.5 两相混合式步进电动机整体仿真42-43

6.6 本章小结43-44

结论44-45
参考文献45-4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47-48
致谢48-49
详细中英文摘要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