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关于熟语汉语熟语与传统文化中教育观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916 浏览:156476
论文导读:
摘要:熟语是民俗文化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在语言上的积淀。同时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必定会被打上所在时代的烙印,因此更能反映出所在时代人们的思想和文化。熟语在人们日常交往中使用频率极高,它生动,诙谐,说理性极强,所涵盖的内容更是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浩如烟海的熟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关于教育的,它们在无形之中影响着中国人对教育的看法。
关键词:汉语熟语传统文化教育观
熟语是被社会广泛使用的、意义一定的固定句式,包括谚语、俗语、成语、惯用语、歇后语、格言和警句。它所传达的内容是较为固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经验,它反映了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和心理体验。而民族文化的核心归根结底是一种价值取向,正是这种价值取向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对教育目的、教育地位的认识以及教育内容、手段和方法的选择。

一、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是公认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创造了无数令世界瞩目的灿烂文明,这其中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可见人刚出生时原本都是善良的,只是由于后天的教育及环境的不同才使得性情有了好坏之分。《论语》中也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说法。这都肯定了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肯定了教育的可能性及必要性。
《礼记·学记》中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也有人说“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教育人才,为根本计。”这都反映了教育是安邦定国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甚至比政治因素更为重要。换言之,一个国家能否人康邦定,国富民强,政通人和,一个关键因素就要看它将教育至于何种地位。由此可见只有将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发展教育才能促进国家民族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也唯有如此才能使国家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二、教育的目的与意义

所谓目的是指人们对活动结果的一种指向和预见。明确教育目的可以使教育活动更加符合教育规律以及社会的需要,正因如此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之一。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从事教育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其政治抱负为社稷培养可用之才,因此他对弟子的品行、才能要求极高。他鼓励弟子积极入世,在他看来他的政治思想只能由具有完美人格的人来推行,也就是具有这种完美人格的 “士”。孔子的教学内容是“六艺”。所谓“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而其核心是礼乐教育。“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孔子认为一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孔子的教育内容包括了道德教育、科学教育和技能训练等内容。这些内容与我们当下提倡的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不谋而合。现行的素质教育也并非身处现代的我辈所独创,我们只是在吸收传统儒家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概念。
孟子在孔子之后将教育的目的定为“明人伦” 即按照道德去处理人际关系,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培养统治人才。孟子认为:“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只要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按照封建关系规范自己的行为,阶级矛盾就可以得到缓和,社会就将趋于稳定。因此孟子提倡的教育内容多为道德教育,并将其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但这种教育目的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提出的,有明确的政治性和阶级性。
由此我们可以将古代的教育意义归结为两点:1.对受教育者自身而言,我国的传统教育是一种综合教育它不但使受教育者学到某些技艺和知识,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素质,而且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的品德操行。我们认为品德的重要性要高于才能,正所谓“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之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2.对社会发展而言,教育是庞大的社会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等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教育是考察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

三、教育思想与古人的治学之道

(一)教育思想

1.有教无类

所谓有教无类是指任何人都可以接受到教育,不应以贫贱、富贵、善恶、智愚等原因将人排除在教育之外,只要愿意学习我们都应该一视同仁,给予他受教育的权利。正所谓“天下无不可教之人,亦无不可以不教之人。”“天下无不可化之人。”正是由于这种教育思想的出现使得教育走向了贫民百姓,文化在广大平民阶层得了普及。从此论文导读:的探究不但可以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之处,更能够对当下和未来的教育事业发展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参考文献:.崔希亮.《汉语熟语与中国人文世界》.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武占坤.汉语熟语通论.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汉语格言分类大词典.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

1.汪凤炎.中国传统德育心理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修

教育不再只是士大夫阶层得“专宠”,它由“阳春白雪”开始向“下里巴人”过渡。

2.学思结合

在求学的过程中,学习与思考同等重要。学是思的前提与基础,而思则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缺一不可。也只有当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时,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去思考就会对所学的内容感到迷惑不解;只是空想却从不行动就会一无所得。“学海无涯”要想在求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迈向成功的顶峰只靠学习,或只靠思考都是行不通的,正所谓 “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

3.终身教育

法国教育家、终身教育理论倡导者保罗·朗格朗曾说:“教育,不能停止在儿童期和青年期,只要人还活着,就应该是继续的。”而在中国也与之同义的熟语,并且远远早于保罗·朗格朗的终身教育理论。比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据此可见学习不单是某一年龄段所要进行的事情,而是应该贯穿人的一生“活到老,学到老。”

(二)治学之道

古人云:“学习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么求学之路真的是如此轻松令人愉快吗?当然不是。“学海无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许多人一辈子皓首穷经,所学的也终是沧海一粟。
熟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就大体概括了古人两条治学之道。一条是读书,另一条则是实地考察。但是实践告诉我们只读书是不够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一去不返,“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只能是闭门造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然而完全放弃书本知识,荒废摘自:毕业论文选题www.7ctime.com
学业带来的损失也是无法估量的。如何将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理论更好的指导实践,为我所用才是更高境界的学习。

四、传统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传统教育思想绵远悠长,它对现代中国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无论是在教学方法或理想师生关系的构建上都为当代教育提供了借鉴意义。传统教育思想更加关注德育教育,这也正是当下教育所关注的焦点,那么如何让传统教育思想中的精华部分发挥更大作用是我们研究的重中之重。对这些传统教育思想的探究不但可以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之处,更能够对当下和未来的教育事业发展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参考文献:
.崔希亮.《汉语熟语与中国人文世界》.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武占坤.汉语熟语通论.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
[3].汉语格言分类大词典.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
[4].汪凤炎.中国传统德育心理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修订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5].郝艳.谚语大全[M].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