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究网络时代网络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困境及对策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557 浏览:13303
论文导读:
摘要:网络技术的发展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也使得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在教育环境、现实基础、学生地位、教育方式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新的挑战,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在教学理念、教育方式、教学内容等多方面进行积极改革,从而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网络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

一、网络时代的特点

目前,互联网已经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速度进入我们的生活。网络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展现出了技术力量的无穷魅力。它迅速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2012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中指出,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我们网民规模已经达到5.13亿人。而这些网民中,在年龄方面,过去五年内10-29岁群体互联网使用率保持高速增长,目前已接近高位;在学历方面,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在2011年已达96.1%。毋庸置疑,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深刻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他们的思想观念。所以明确网络时代自身特点对于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开放性
网络资源和信息是共享的,其传播不受地域和时空的限制,因而,任何民族、国家和地区的人都能在这个自由而开阔的空间里下载、传播、发布信息,而信息的丰富性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既包含健康有益的内容,也不可避免存在消极污秽的糟粕,对很多大学生来说,容易受到腐蚀和不好的影响。一些极端的反动的政治观点或者是价值观念和生活观念,很容易通过网络进行渗透,其开放性特点可见一斑。而这样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确立,给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带来难度。
第二、隐蔽性
人与人之间的网络交流并不需要面对面地打交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隐蔽性使得一些人可以完全摆脱传统的道德约束。无论网络资源信息的传播主体是个体,还是群体,是专业的,还是非专业的都可以隐蔽秘密地存在,传播他(们)想传播的信息资源。在网络时代,这给资源和信息本身的控制和管理也带来难题,更给思政教育教学带来挑战。
第三、虚拟性
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自由便捷地源于:论文提纲范文www.7ctime.com
在网络上选择下载自己所需的信息,同时,也能够自由地上传和发布信息,因为其开放性而没有现实中的划片分治,传统的道德约束和法律约束不能发挥实效作用,网络资源平台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随心所欲的完全虚拟的“世外桃源”。比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关心的个人基本信息,像个人姓名、性别、年龄、身份等都可以在虚幻的网络社会中被隐匿和变更,网友的行为变得相对“非实体化”和“虚拟化”。

二、网络时代思政课面临的各种变化

网络的发展速度很快,其开放性、隐蔽性、虚拟性的特点给现阶段的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带来了各种变化。

一、教育环境方面:

在前网络时代,传统的教学环境通常包括教材、教师、教室。高校思政课教学沿袭着这样的教学环境,学生们只需具备一本教材,教师也只需一本教案,整个教学环境十分简单。这样,学生只要记住课本知识,能应付考试就行。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和数量都是有限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和内容能实现一定程度的监督,。但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丰富、新颖和快捷的网络信息都能够在校园中得以迅速传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通晓天下事。信息资源无限丰富,但也鱼龙混杂,从而对高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影响。这使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环境变得复杂起来,所谓的传统监督方式也难以发挥作用。所以如何使得网络环境下高校大学生保持思想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第二,现实基础方面: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基础就是人类实践活动,即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然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现实基础。“网络社会”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人类交往的时空限制基本上消失了,只要你有一台电脑,一根网线,你就可以实现与整个世界的联系与交往。但是,这样的交往是虚拟的,非现实的。所以网络世界里的一些人可以毫无顾忌的为所欲为,道德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盛行,这样的情况可能给高校学生造成政治思想观念淡薄,自我迷失,论文导读:在台上辛辛苦苦地讲,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地听,检验学习效果的方式就是考试,学生应付考试的方式就是死记硬背。而且思政课往往被安排在大教室合班上课。学生们在知识结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方面也不尽相同,教师也不可能做到因人施教,肯定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而现在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适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情
产生了一些严重的心理问题。这是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面临的又一重要问题。
第三,学生地位方面: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生只是处于被教育的客体地位,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的学生谈不上是德才兼备。随着网络的发展以及在高校中的普及,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被打破,通过网络,学生可以接受各种各样的思想,视野变得开阔,由以前的客体地位转变为主体地位,可以对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进行自主选择。但是,当面对鱼龙混杂、的海量信息时,许多学生又面临着新的自我的迷失,不知道如何选择。如何保证学生面对丰富的信息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摆在广大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严峻的考验。
第四,教育方式方面:我国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往往偏重于道德说教和思想观念的灌输,学生只是被动接收,没有个性和主见。其教育教学方式单调,主要的形式就是讲课。而讲课的主要方式就是老师在台上辛辛苦苦地讲,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地听,检验学习效果的方式就是考试,学生应付考试的方式就是死记硬背。而且思政课往往被安排在大教室合班上课。学生们在知识结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方面也不尽相同,教师也不可能做到因人施教,肯定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而现在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适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者如何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育模式、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又给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提出的新的挑战。

三、网络时代思政教育教学的改革

网络的发展是一面双刃剑。我们不能否认,网络拓宽了信息的来源渠道,鼠标只需轻轻地一点,各种各样的相关主题信息就会源源不断的流出,其内容可以涉及到社会各个领域。这样极大地丰富了高校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了大学生思想观念意识的更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大学阶段,学生的意识形态尚未完全定型,可塑性很强。一些形形色色的意识和思潮也会给他们的成长产生了负面影响。同志说:“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根本的内容没有变,我们的优良传统也还是那一些。但是,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可见面对新的教育教学环境,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都应该积极改革,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条件,提出新的对策。第

一、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本身是一种具有主体性的社会存在。人的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人个性的核心。所以思政教育教学要贴近生活,首先要把学生看作是主体性的人。目前,高校招生面对的都是九零后,这批学生早早接触网络,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善于运用网络,喜欢了解新事物。学生的主体性表现很充分,传统的思政课教育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要求,学生渴望被尊重,源于:论文 格式www.7ctime.com
他们希望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对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进行自主选择。但是我们必须注意教会孩子们如何选择,思政教育要善于创新各种师生互动形式,教师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网上交流工具与学生沟通,这会给他们更多的自主空间,体现师生的平等交流,可以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形成,这种无障碍沟通模式还会有利于学生产生自我教育、主动发展的效果,这样打破了传统说教却能达到潜移默化的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目的。

二、教学方式——创新教育模式,善于利用网络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和动力。”在网络新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适应新形势,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采用课堂讲授式, “一块黑板、一只粉笔” ,“我讲你听,我考你答” 这样的方式简单、呆板、教条,忽视了大学生的感悟性和实践性,这造成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厌烦心理,所以教学方式必须向丰富多彩转变。思政课教师应该接受网络多媒体技术的简单培训,从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网络多媒体技术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现二者的充分结合。课程采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以教材体系为主线,以选择与课程教学内容有关的名人讲座、爱国主义影片等为内容,运用声、像、视频等制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教学光盘,使教学内容的形态从平面论文导读: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如果教师对网络领域不甚了解,或者明显落后于青年大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教育者人格魅力的下降,吸引力减弱,而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来说,人格魅力和亲和力有时决定了教育的效果。所以,思政教育教学的工作者必须了解网络,善于学习,保持好奇心,建立与学生沟通的网络信息渠道,笔者本人开通微博后
化走向立体化,从静态变为动态,使学生在声音、图像与文字的三重感官刺激下加深对课程内容的了解与把握,从而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生动、直观,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另外,可以建议学校教务处排课过程中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合班课排成小班授课,或者相近专业同排,这样有利于教师教学过程有的放矢,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

三、教育者——提升人格魅力

面对网络的冲击,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缺乏应有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格素质。据统计,教师中经常上网的主要是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如果教师对网络领域不甚了解,或者明显落后于青年大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教育者人格魅力的下降,吸引力减弱,而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来说,人格魅力和亲和力有时决定了教育的效果。所以,思政教育教学的工作者必须了解网络,善于学习,保持好奇心,建立与学生沟通的网络信息渠道,笔者本人开通微博后,与学生的交流顺畅,学生的信任度大大增加,使上课的师生互动比较充分,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在进一步的体现。总之,思政课教师如果不能适应网络教育的需要,那么,就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

四、教学内容——改革思政课教学内容

思政教育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爱国主义、党团基本知识、形势与政策、道德品质、人生价值观、集体主义与团队精神、法纪与公民意识、学风与校风、创新精神与竞争观念、美育、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对于这些理论教育的内容,我们应做深入地分析研究,应尽可能让这些理论内容贴近生活,融入学生实际,从而使教学内容为学生所理解、所接受。现在高校思政教育内容有与高中政治课内容有相雷同的地方,在高校的教学中应该淡化雷同,深入讲解学生们关心关注的部分,甚至可以使学生参与到课程内容改革中来,组成一个师生互动的共同体一起推进课程改革,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大幅度提高,主动性增强,使得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内化心灵,外化行动,达到实效性。
总之,网络信息的发展已经是不可逆的时代潮流,它已经深刻影响甚至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尤其是对年轻的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等的影响尤为明显,我们只能顺势而动,培养教师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于课程教学,注意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注重师生互动,提高教学实效性,从而推进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文件,2004-08-26
胡斌武. 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德育的现代化[M].北京:编译出版社,2006
[3]王玉良.新形势下有效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0).
[4]闫连朵.文化多元化境域中高校道德教育困境及其出路[J].中国成人教育. 2010(20).
[5]姚帆.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影响[J].大众科技,2010(7)
[6]于永正:教学艺术来自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J].青年教师,2009,(01)
作者简介:宁丽新(1978.01-),女,河北省乐亭县人,汉族,硕士研究生,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讲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