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分析交际跨文化交际中东西方文学差别设计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043 浏览:48029
论文导读:
摘要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频繁越发凸显了东西方文化中的差异,本文以东西方文化中的文学差异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东西方文学作品为载体,分析了跨文化交际中东西方文学作品存在的几种差异类型,并针对其翻译策略做了阐述,希望对于东西方文学差异的研究能够有所帮助。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东西方文学翻译差异研究
:A
所谓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起源于人类思维的一项活动,文学受人类思想、价值观、生活环境、社会背景等因素的影响非常大,可以说,不同国别、不同时期的文学都带有明显的民族色彩、地域色彩与时代色彩。随着交流手段的增多与沟通需求的提升,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了时展中势不可挡的潮流,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了当前的热潮。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主体——人类,他们既是传播者又是接受者,研究东西方差异并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之上更好地实现互相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是研究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意义。本文以跨文化交际中东西方文学的差异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选取不同文学作品的翻译版本作为研究载体,来研究东西方文化影响下各具特色的文学形式。
一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学差异表现
跨文化交际中文学交流的最典型手段就是各类文学作品的翻译,这不仅仅是一种跨文化行为,同时也是一种跨文化的艺术实践活动,增强了不同国家之间民众之间的互相交流。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他国丰富的人文地理、人情世故、民族风俗、社会文化现象等,都会通过翻译者的劳动传递给他国人民,是对他国文化的一种较好的诠释行为。东西方各自不同的文学中存在着大量带有民族、地域色彩的文学意象和文学种类,是东西方不同时展阶段不同民俗风情下的产物,对这些意象的翻译解析如果不注重其文化差异及美学内涵,在跨文化交际中很容易出现误解,造成文化沟通上的障碍。下面,我们简要从四个角度来探究一下不同文化背景下东西方文学的差异所在。
1传统文化差异
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东西方不同的传统文化观念,以“龙”这种文学作品中经常使用的文学意象为例,在东方文学作品中,龙经常以正面的形象出现,代表着诸如高贵、吉祥等文化形象,尤其是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用来作为帝王权威与尊严的代表,但是在西方文学作品里,被称为多拉贡的龙出现时却往往蕴含着负面含义,代表着诸如邪恶、残暴等意义,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龙都是与魔王为伍,残害生灵,可以说,这种折射在文学作品里的传统文化观念上的差异在东西方文学作品中非常常见。以清朝人沈复《浮生六记》的英译为例,这部作品中有一个词为“望子成龙”,对于国人来说,这个词非常容易理解,即希望孩子能成为优秀的人才,但是在翻译成为英语的话,这个成语就是“to hope one’s son will become a dragon”,西方人在读这部文学作品的英译时,按照自己的观念来理解的话,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邪恶的人”,这种传统观念上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如果不加以注意,就会造成跨文化交际的理解误差。
2文学负载词汇差异
文学的发展最初是由口头语言而来,到后来才形成文字。文学中的负载词汇大都由人们的日常生活而来,词义内蕴含着人们不同的思维意象与精神追求。例如,东方中国古老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伊利昂纪》等,这些文学作品都带着所在时代浓厚的色彩气息。中国有很多比较特别的文学用语,诸如“青丝”、“愁肠百结”、“肝肠寸断”、“青楼楚馆”等,这些词代表了不同的意象,对于西方学者来说可能会很难理解。再如,“月亮”这个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月亮经常源于:论文结论www.7ctime.com
与思乡联系在一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描绘了这种景物,在长久的文化积累中赋予了月亮这种意象。但是在西方文学中,月亮仅仅是作为一种漂亮的景物出现,并不具有这种意象,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东西方在文学负载词汇上的差异。再如,颜色,红色在两种文化中的差异是比较大的。在中国,历来崇尚红色,视其为幸福、兴旺、光明的象征,代表着人们对美好寓意的追求,但是对于外国论文导读:文化中,红楼就只是红色的房子而已,这个词背后的文化意象对他们来说如同云里雾里。《红楼梦》这部作品的英译版本里,霍克斯对于红楼这种文学意象的翻译转换,全都将其换成了西方文化中代表尊贵、显赫、积极的绿色,诸如将贾宝玉这个“怡红公子”翻译成为“greenboy(怡绿公子)”,将“怡红院”翻译为“theHouseofGreenDeligh
人而言,红色往往与危险、血液、恐惧等意象联系在一起,是不祥的象征。以《红楼梦》为例,其中“红楼”代表的是富贵人家的闺房,有尊贵、显赫之意,我国古诗有云“洛阳无限红楼女”、“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褥”等寓意了红楼这个词背后的特殊文化内涵与美学概念,但是在西方文化中,红楼就只是红色的房子而已,这个词背后的文化意象对他们来说如同云里雾里。《红楼梦》这部作品的英译版本里,霍克斯对于红楼这种文学意象的翻译转换,全都将其换成了西方文化中代表尊贵、显赫、积极的绿色,诸如将贾宝玉这个“怡红公子”翻译成为“green boy(怡绿公子)”,将“怡红院”翻译为“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s(怡绿院)”,可以说,这是翻译现象中考虑到文化等值的传递的一种翻译方式,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还是较为常见的。
3价值取向和态度差异
在东西方文化中存在的另一个非常典型的差异就是价值取向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东方因长期受封建王朝统治,因此在传统阶级划分、等级制度及纲常上有着非常明确的界限,且重视家族观念,反映在文学作品中,诸如《红楼梦》中平民与贵族的严格划分,各种森严等级制度下的主仆之分,还有贾王史薛四大家族里充斥着的各种家庭观念与观念,宝玉因不愿考取功名被骂不求上进,被父亲毒打,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方人的价值取向。但是在西方文学作品中,对于这些东西的描述就较少一些,不管是对等级制度还是价值取向上的批判与描绘,相对东方文学作品来说,显得略微宽容与轻松一些,在价值取向上更多的是尊重个人选择,而不是像东方文学作品中那些士子一样,以求取功名为人生最终追求。东方古代文学作品中,由于受封建社会影响,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面前关于自身的谦辞非常之多,如鄙人、拙见、敝人、愚兄、卑职、窃以为、臣等,这些词都体现出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价值取向,像西方文学作品中则要少很多,西方文化中这种类似于界限划分的称呼词则相对较少一些,更多的是一些亲属关系称呼词,简单而笼统,二者的传统价值取向的态度差异可见一斑。这些差异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相对来说就较为明显一些,以中国名著《红楼梦》和西方名著《红与黑》的比较为例,二者在人物称谓上的变化就非常明显,《红楼梦》所涉及的亲戚之间、阶层之间的称谓五花八门,而《红与黑》相对来说就显得较为简陋了,这是文学作品中的价值取向差异。东方文学作品更多的是关注集体与国家,重视和谐,这种文化现象在孔孟作品中体现得较为彻底,西方则是崇尚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重视竞争下个人个性的发挥与潜能的发展,这种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在文学作品中也非常常见。摘自:毕业论文前言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