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析走向世界走向世界:中国文学焦虑要求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471 浏览:133730
论文导读:为中国走向世界的障碍。就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这一当下性的专门话题本身而论,如前所说,其中不仅关乎事实判断,而且同时主要(或是潜在地)也含有价值判断。走向世界是否意味着中国文学必须主要以欧美、西方文学的价值观作为准入门槛?或者,是否意味着后者被迫、不得不认可、包容异质陛的中国文学价值观?文学价值当然有其同质性
何世界?走向什么世界?
如何判断、描述、探讨“中国文学”与“世界”的关系,从近年中国文学界的基本观点来说,主要可以归结为三种(句式):一、中国文学“已经”走向世界;二、中国文学“正在”走向世界;三、中国文学“如何”走向世界?姑且不论这三种说法的短长,它们实际上都暗含了一个共同的思想前提:中国文学与世界的“关系状态”,主要不是一种单纯的文学事实,而是一种关涉文学价值的评判,即可以根据中国文学与世界的关系程度而对前者进行价值判断。同时,这三种说法也都又泄露出了一个共同的心理情结或症状:“走向世界”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的一种重要关切乃至焦虑。——两相结合,借助时下的一个时髦说法,就是中国文学与世界的关系关乎中国文学的核心利益。
显然,这是讨论(宏观范畴的)中国文学(问题)的一种新语境。
为使这种讨论的实际所指和边际有所确定,有必要先对所涉关键词(概念)有所规范。看似比较简单能够搞定的是“中国文学”,实际所指的应该主要是当代、当下、现时的中国文学,进一步明确说,主要就是“”后、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学。相对难说清的是所谓世界究竟何指?
世界就是中国(大陆)域外的全球、全世界?还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这两个设问方式的回答既有点涉嫌咬文嚼字的无聊,又太显宽泛不着边界,还多少犯有同义交叉反复的毛病。将中国文学输出到域外实际空间范围的全世界,事实上并不可能,也没有一种国别文学有此可能;所谓世界必有所空间限定。第二种回答则貌似将中国置于世界之中,实则有点抗衡西方中心的潜台词,意谓在中国(大陆)的中国文学也就在世界之中。只是这种潜台词已经实际取消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问题本身,虽仍不失为一种文学陛颇强的说辞,但“世界”因之有了“消失”的可能,这个话题也就没有意义或无从讨论下去了。
中国(不仅是文学)走向世界的问题产生,显然有其种种突出的历史生成缘由,比如可以追溯到清代中晚期、甚至明代中国的域外交通,但这个问题之所以每每会成为历史上的当下性焦虑,显然也都有其当下性的特定缘由。从历史上看,这种缘由大多或主要起于中国与欧美的力量和利益碰撞;从当下情境上看,也同样不外乎相同性质的缘由。概言之,在中国的历史经验和域外空间视野中,作为对象和问题的“世界”的产生与中国天下一统观念的崩溃几乎同步,也与默认欧美列强的世界地位和世界秩序几乎同步。——当我们反思西方中心观的时候,大多视其为西方的强权或霸权,但西方中心观恰恰、至少也是经由晚清、五四时代的中国精英和先进分子才在中国获得了合法性和正确性。作为一项遗产,不管原因,结果就是中国对之的认可和认同;否则也就不会有“走向世界”的问题产生。
因此,“世界”的不言自明的经验性认识,中国语境中对于世界的实际或真实的所指,历来就是以欧美列强为中心的世界观。获得与欧美列强同等、平等的国家与世界地位,也就是作为民族国家的中国走向世界的基本目标和目的。这种世界观难言绝对的正确与否,但其中形成的挑战和困难因之同样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障碍。
就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这一当下性的专门话题本身而论,如前所说,其中不仅关乎事实判断,而且同时主要(或是潜在地)也含有价值判断。走向世界是否意味着中国文学必须主要以欧美、西方文学的价值观作为准入门槛?或者,是否意味着后者被迫、不得不认可、包容异质陛的中国文学价值观?文学价值当然有其同质性,但同质性在这里显然没有讨论意义;着眼于同质性也就不会有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问题断口焦虑性。只有突出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学的价值异质性,这个问题才会是真实的,并且也才能最大程度地彰显中国文学的价值独特性。所谓挑战和摘自:学术论文模板www.7ctime.com
困难就在于此。不能消弭这种挑战和困难,障碍也就还将长期横亘在中国文学和所谓世界之间。
也就是说,如果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是一个真实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恐怕还会延续下去,就像它几乎已经延续了一百多年一样。如果中国文学与世界的关系关乎中国文学的价值地位,并且关乎中国文学的核心利益,那么中国文学的价值地位和核心利益在这种判断视野里,至少在目前、包括可预知的将来,依然还只能是模糊的和暖昧的。——这正是我们和中国文学的焦虑所在。只是有时我们不太愿意自觉地去正视它、接受它,最后放下它。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处理方法,那就是将世界当做一种纯粹}生的概念或符号,甚至干脆就视其为一种言说逻论文导读:究:作为世界(文学)资源的中国文学但换一个角度看,所谓世界的不确定性和歧义,并不妨碍中国文学作为世界(文学)资源的真实性和使用价值。也就是中国文学仍拥有世界流通的实际交换功能。不妨由德国汉学家顾彬教授的案例来管中窥豹。我原以为顾彬只在中国才是个争议人物,据说是因为他的中国当代文学“垃圾论”、中国当代
辑中的乌托邦,寄予期待,不予落实。我们同样能够获得有关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种真实语境。海外研究:作为世界(文学)资源的中国文学
但换一个角度看,所谓世界的不确定性和歧义,并不妨碍中国文学作为世界(文学)资源的真实性和使用价值。也就是中国文学仍拥有世界流通的实际交换功能。
不妨由德国汉学家顾彬教授的案例来管中窥豹。我原以为顾彬只在中国才是个争议人物,据说是因为他的中国当代文学“垃圾论”、中国当代文学成就不高要怪罪于作家不懂外文等“奇谈怪论”。于是就有中国学者不仅质疑顾彬的学术水平远不够研究中国文学,而且更严厉地批判其西方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最后还有一个负气之问:“既如此看不起、贬低中国当代文学,为什么还要研究中国文学呢?”其他故置不论,这最后的负气一问,倒在某种意义上击中了问题的要害——外国学者为何研究中国文学呢?对于此问的回答,不管是专业技术性的,还是一般普适性的,在逻辑上都必然关乎中国文学的世界性价值判断问题。
我不能正面回答这一质问,也不可能逐一追问寻求答案。但不妨另求路径进入这个问题。正当顾彬在中国搅得风生水起之时,我意外得知他在海外中国文学研究圈里也同样成为一个问题人物。只不过海外的风波不如中国这般激烈,同时海外的波澜似乎主要只是中国风潮的余波,但又反馈到了中国。这是一个极有意思的循环。当我近年几次向日本、美国和欧洲(包括德国)的中国文学研究者问及对顾彬中国文学研究的看法时,除去意料之中的外交辞令外,几乎每个人都对顾彬的“苛论”中国文学表达了明确的不屑和反对——与中国学者一样,这些海外学者也并不追问顾彬言论的真相,部分原因或是他们的资讯主要来源于中国对顾彬的反应或反感,甚至有学者不解且生气:“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热衷谈顾彬?他在海外根本没有地位,我们根本就不知道他。”我的个人直接遭遇是,因为一个会议发言要将夏志清与顾彬进行影响力比较论,当下就被质疑“顾彬怎么能同夏志清相提并论?”——此时质问者其实还没有看我的发言稿。就是这样,真相变得不重要了,态度和动机才是最值得探究的。摘自:毕业论文摘要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