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理论研究高校教师分类评价论述与实践运用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833 浏览:21434
论文导读:理学、工学、农学、军事学、管理学等12个学科门类中去;从岗位设置的角度来看,高校教师通常又可以划分为教学型、教学科研型、专职科研型等三种类型。所以,针对不同类别的教师,要采取合理的评价导向,合理设计评价不同类别教师的机制,激励教师为促进学校形成有特色的方向和领域而努力。高校教师评价应坚持适切性原则。以专
摘要:当前,对高校教师评价的研究过于重视整体研究、抽象研究,缺乏分类研究、具体研究。分类评价高校教师,,能够更加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激发其内在的潜力。高校教师分类评价的理论依据:一是在于同类事物具有同质可比的根本属性;二是在于高校教师确实存在着不同工作类别的现状。基于此,在实践中有必要对高校教师各个方面进行分类评价,比如,分类评价高校教师工作量,既需要合理制定各类教师的工作量的方法,又需要明确考评体制、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不同类别工作量之间的合理比值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高校教师分类评价的思想。
关键词:高校教师;分类;评价;工作量
中图分类: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1-083-02

一、高校教师评价的认识误区

高校教师评价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评价可以促使教师改进其教学和科研,进而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为更好地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发展、社会服务、文化创新等职能做出更大的贡献。但目前由于对教师的评价过于重视统一性而忽视个体差异性,只看到教师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的“工具性”,却忽略了教师的真实人性,忽视了教师尊严的获得、个性的张扬以及主体价值的实现等,因此,在评价的标准设计中往往注重教师的绩效考核,忽视了德、能、勤、绩的综合考虑。笔者认为,这些对教师作为评价对象的剖析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看到了评价应以人为本,本着健全和完善人性的理念来考评教师,但这种分析对高校所有类别的教师都能够适用,没有考虑到不同教师之间的区别,强调的是整体研究、抽象研究,缺乏分类研究、具体研究。考虑高校教师作为评价对象的思路之一除了要以人为本,另外一个重要的思路就是要根据不同大学的定位、不同教师的研究领域、不同的职称、不同的岗位等标准对教师进行合理的区别与分类,使之明确各自所应承担的任务、需要达成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再设置合理的教师晋升、奖惩、资源配置等一系列激励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二、高校教师分类评价的依据

高校教师分类评价的最根本的依据就在于同类事物具有同质和可比的属性。高校教师评价应该坚持同类可比的原则。教师作为高校的基本主体,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则可以把他们划分到不同类别中去。从专业技术职务的角度来看,高校教师可以分为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等四种类别;从学科分类的角度来看,高校教师根据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可以分为人文类、社科类、自然科学类等三大类,同时又可以摘自: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www.7ctime.com
细分到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军事学、管理学等12个学科门类中去;从岗位设置的角度来看,高校教师通常又可以划分为教学型、教学科研型、专职科研型等三种类型。所以,针对不同类别的教师,要采取合理的评价导向,合理设计评价不同类别教师的机制,激励教师为促进学校形成有特色的方向和领域而努力。
高校教师评价应坚持适切性原则。以专业技术职务为例,不同职务的教师虽然都有共性的要求,如在法律法规方面,要求教师都能够遵守国家的宪法、法律和学校的规章制度,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热爱教育事业,履行《教师法》规定的义务;在职业道德方面,要能够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师德高尚、学风严谨,能够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在教育教学方面,要能够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想,遵循教育规律,积极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另外,在学生指导方面、自我提高方面、参与学校事务管理方面等,也都有一些共性的要求。但最能体现教师价值的应该是其不同的专业技术职务的差异。如对讲师而言,要求其能够系统讲授本专业课程,组织课堂讨论、辅导答疑、讲解习题、批改作业和试卷,指导毕业论文(设计),承担编写、编译教学参考资料,参与实验室建设工作、指导学生实验或社会实践,参与学院和基层学术组织安排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科研基地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为地方服务等工作,结合教学工作开展科学研究,每年一般应发表具有一定水平的教学研究论文或学术论文,或参与编写教材或教学参考书,或取得其他研究或创作成果;而对教授而言,则要求不但能够系统讲授本专业课程,而且还要论文导读:教师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学校的未来发展,是分类评价教师的一个难点。基于此,评价教师工作量的前提首先是要根据不同类别的教师特性来制定,各类教师工作量的确定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工作量规定过高,就会增加教师的工作压力,不利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工作量规定过低,会导致教师资源利用不充分、效率低下,学校用人成本上升,制约
能及时反映学科前沿成果,有独立见解,形成独特的教学体系和风格,能组织与指导(或指导助教开展)课程和课程群建设,主持实验室规划与建设工作、讲授实验课程,承担学院和基层学术组织安排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科研基地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为地方服务等工作;组织开展本学科的教学研究或科学研究,每年应向科研课题组或本学科报告本研究方向国内外学术动态及发展趋势。每年一般应公开发表高水平的科研论文或获批发明专利,出版高质量的学术专著,或主持编写高水平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或取得其他研究或创作成果。

三、高校教师工作量分类评价实践

能否科学合理地评价各类教师的工作量,不仅关系教师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学校的未来发展,是分类评价教师的一个难点。基于此,评价教师工作量的前提首先是要根据不同类别的教师特性来制定,各类教师工作量的确定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工作量规定过高,就会增加教师的工作压力,不利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工作量规定过低,会导致教师资源利用不充分、效率低下,学校用人成本上升,制约学校的发展。因此,在分类评价教师工作量时,首先需要找到一个确定各类教师工作量的合理的平衡点和科学依据。

(一)教师工作量的制定方法

各类教师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的工作量需要根据标配教师人均教学工作量、标配教师人均科研工作量、各类教师的岗位职责特点要求来确定。标配教师人均教学工作量可通过测算标配教师人数和现有当量学生人数对应的教学工作量来衡量,标配教师人数由现有当量学生人数和生师比决定,生师比的确定可以以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为依据,如该文件规定,综合性大学生师比合格标准为16:1。标配教师人均科研工作量可由不同类型的高校对教师承担教学科研工作量的比例要求和标配教师人均教学工作量确定。这样,就可以根据生师比、不同类型高校对教师教学科研的要求、学校发展需要综合确定各类教师应完成的工作量。

(二)教师工作量的分类评价

教师工作量的分类评价应该采取校、院和学术组织等考评体制。学校应主要根据工作量的要求对学院教师的总体完成情况和个体完成比例进行考评;学院既可以根据教师个人岗位基本职责情况另行制定考评办法,也可以对学术组织教师岗位基本职责的总体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学术组织再结合实际对教师个人进行考核。
教师工作量的分类评价应主要根据评价指标体系来进行。以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分类评价指标体系为例,根据教师工作量的制定思路,需要制定四级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为教师工作量,二级指标主要是指被评价的对象,包含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等四类,指标是对被考评对象岗位职责的界定,包含教学工作量(学时/年)、科研教研社会服务工作量(分/年)两大类,四级指标是对指标的细化与分解,其中,教学工作量用教师的当量课时来衡量,科研教研社会服务工作量根据各学科的差异情况,细分为社科、人文、自然科学等三类。以二级指标教授工作量评价为例,详见图1。
关于专业技术职务教师的评价指标体系,高校首先应根据对不同职务教师的要求,合理确定正高、副高、中级及初级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的工作量比值,如为了强调对低级别教师的教学要求,教学和科研的工作量比值可以分别为正高取70:30、副高取80:20、中级取90:10、初级取95:5。其次,针对不同研究领域的具体特点和要求,高校还应确定社科类、人文类、自然科学类之间的科研工作量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