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分析文化建设信息文明时代档案文化建设目前状况反思学术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287 浏览:74701
论文导读:
摘 要:信息技术的蔓延加快了信息文明时代的到来,同时也影响着档案文化建设,这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档案文化建设思想及方式方法,而且也为档案文化建设提出了时代性的挑战。在档案文化建设由传统型向信息型转变之时,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认清信息文明时代档案文化建设的现状,寻根溯源,充分利用原有的理论基础及实践根基,并结合新的信息技术及观念,进一步完善档案文化建设。
关键词:信息文明;档案文化;现状;反思
Abstract:The spread of IT has been accelerated the era of information civilization and has been affected the construction of archival culture, which is not only changed the traditional archives-culture-building ideas and ways, but also brings the challenges of the times archives cultural construction. At the time of archives cultural construction change its way from traditional to information, we first need to do is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archives cultural construction under information civilization, and then combine the origina源于:硕士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l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foundation and the 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deas after finding the root of archives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further development.
Key words:information civilization; archives culture; present situation; reflection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彻底地将原始文明演进为近现代文明,档案则是验证这一转变最有力的证据,档案文化建设也在这一演变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信息文明时代的档案文化建设不仅具有传统的保存历史、传承历史、文化教育等功能,更加合理地吸收了时代元素,呈现出新的发展气息,逐渐朝着社会化、国际化的方向共建档案文化体系,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信息技术所带来的诸多挑战。正确地认识与把握信息文明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才能加快档案文化体系建设的步伐,更好地适应档案事业的整体发展。
1信息文明对档案文化建设的影响
档案文化建设是精神文化建设范畴,属于上层建筑层次,可以说档案文化历经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领域,在不同的文明社会时代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也是档案文化建设先进性与适应性的体现。信息文明时代最为重要的特征是信息化、网络化,也是对档案文化建设影响最大的文明社会。
信息文明延伸了档案文化建设的属性特征。信息文明时代档案文化建设呈现出适应信息社会的新的特性,即社会性、共享性、创新性、增值性。信息文明社会提倡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档案来源于人类社会实践,也必将作用于社会实践活动。档案信息已不再是国家所独有的信息资源,而是全社会、全体公民的信息资源,档案文化建设必须将全体公民的需求作为出发点,以全民共享为目的。档案文化建设不是一项简单的文化积聚或文化叠加的过程,而是一项系统性、专业性的研究工作,通过对档案价值的深层次挖掘,创新开发档案价值,提供多种形式的档案服务满足利用者需求。档案文化价值的体现以利用为前提,通过利用来解决利用者的实际问题,当社会普遍利用档案的目的达到之时,也是档案文化增值性的体现。
信息文明拓展了档案文化建设范畴。信息文明时代要求档案文化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狭义的研究领域,而需要将论文导读:开发和在此基础上对物质资源的充分利用为核心,以实现人类社会各领域、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和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为目的,以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最高社会理想为终极目标的新时代。”档案文化建设是否已具备信息文明时代的特征?能否成为信息文明社会进步的助推力?基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档案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梳理、分析
档案事业文化、档案信息加工品以及与档案文化建设有关的社会环境、信息技术等方面考虑在内。档案事业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档案事业文化体系的形成要求这个系统中各项工作协调发展、统筹兼顾,在党和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分工协作,其目的是促进档案事业的良性发展,建立健康运行的档案事业文化体系。档案信息加工品是档案工作者的智力成果,它既提高了档案的利用率,又保护档案原件不受破坏,维护历史的真实面貌,是档案文化建设中的具体输出。此外,信息文明时代的档案文化建设还要特别关注档案文化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与网络环境的协调关系、与信息技术的适应关系以及加强国际档案文化建设的交流,加快档案文化建设的国际化步伐。
信息技术改变了档案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首先,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档案的生成与存在方式,电子文件及网络信息资源是信息文明时代的产物,电子文件产生于计算机系统,对载体及系统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也与纸质文件的形成与管理存在一定的区别。网络信息资源存在于虚拟网络空间,文件多、范围广、形成复杂,对于档案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次,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档案文献传播与交流的网络化,网络的发展为档案用户提供了在线传递、全文检索等功能,同时也提供在线展厅等新型宣传手段,也使得档案文化的价值功能得以扩展。再次,现代信息技术丰富了档案信息加工品的形式与内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多媒体编研成品的繁衍,档案信息加工品已不再是纸质化的副本、小册子,而是有声视频、音频等形象、生动的信息加工品。此外,档案数字化、档案网站及数字档案馆的发展也得益于现代信息技术。
档案文化建设由客观存在转变为主观创造。农业文明社会是一种自然经济社会,档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档案作为国家统治阶级的工具,档案以凭证为主要价值。工业文明社会人类的实践领域逐步扩大,档案的作用范围也随之扩大,此时档案开始转向服务于经济建设,档案文化服务功能与教育功能得以体现。信息文明改变了档案文化建设的方向,由客观存在转变为主观创造。一方面,档案工作者开始主动探索档案用户的现实需求及潜在需求,全方位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将有利用价值的档案及时传递到有需要的地方,实现档案价值的最大化。另一方面,档案利用者主动查询档案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也对档案工作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可以说,直到信息文明时代,档案才真正作用于精神文化建设层面,这是档案文化建设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大转变。
2信息文明背景下档案文化建设的现状梳理
“信息文明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信息经济为基础,以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在此基础上对物质资源的充分利用为核心,以实现人类社会各领域、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和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为目的,以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最高社会理想为终极目标的新时代。”档案文化建设是否已具备信息文明时代的特征?能否成为信息文明社会进步的助推力?基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档案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对传统思维方式、工作方法进行扬弃,以求档案文化建设更具时代性。
档案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已形成,但客体资源并不能完全适应信息文明社会。“档案馆是社会信息服务中心,越来越起着管理保护、信息交流、信息加工三位一体的社会化的新型知识产业的作用。”档案馆所保存着丰富的馆藏资源,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现存馆藏资源结构并不是十分合理,一方面,馆藏资源仍以政府机关在工作实践中形成的文件为主,企事业单位文件为辅,以致反映政治文明建设的档案文献明显高于反映经济文明建设的档案文献,能够反映地方特色的档案文献更是屈指可数。另一方面,纸质文献的率也远远高于其他载体文献,已然不能适应信息文明社会的需求,档案服务社会的目标也无法保证,档案的公平利用更加难以保证。
档案文化建设已融入信息文明发展轨道,但缺少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档案文化在信息文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从整体上来看,档案学者对理论钻研以及档案工作者对实践工作的完善等多方面努力仍处于中观层面及微观层面,而缺少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即宏观管理战略。直面信息文明的挑战,各地方档案机构尝试着一系列的基层档案工作改革,从国家层面上讲,档案文化建设的整体战略的缺失直接导致地方档案文化建设的滞后性。档案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和智力源泉,基于此,有必要从国家的高度制定中长期战略规划,明确战略目标及战略方论文导读:值。档案文化价值鉴定标准的制定要以动态的眼光,全面分析档案文化与利用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档案文化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3信息文明时代档案文化建设的反思及出路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档案文化建设与信息文明不相适应,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既有历史延续的原因,也有主观意识的原因,还有客观存在的原因。历史原因需要考虑
针,制定合理的战略步骤及战略措施,统筹协调全国档案文化建设工作,各地方可结合当地特色实施档案文化建设,最终实现国家档案文化体系建设。
档案文化已成为信息时代的主流文化之一,但涉及档案文化建设的法律规范略显匮乏。“信息文化是人类群体与社会(国家、民族等)对待信息、围绕信息所形成的,具有共同性和稳定性的精神传统及其行为习惯,即群体与社会信息现象中的一切稳定性、共同性因素的总称。”[3]对于信息文明时代的信息文化体系建设,信息部门已制定了严密的信息法律法规,为信息文化建设构建了法律平台,而档案文化建设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档案法》)为基础,1996年版的《档案法》难以有效指导信息文明时代档案文化建设,更加缺乏电子文件法律条文,其中部分条款甚至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相悖,严重阻碍了档案文化建设。信息领域立法间接地肯定了档案馆信息的获取、开发、服务、利用的地位,也为《档案法》的修改完善起到了指导作用。
档案文化价值鉴定标准化缺失,影响档案文化建设的进程。“档案文化的价值是档案文化所表现出的对于档案保护、利用与管理的意义,或对于文化建设的意义,甚至可以认为是档案文化研源于:论文格式范文网www.7ctime.com
究所具有的对档案学、文化学的重要作用。”[4]笔者认为档案文化的价值鉴定不仅能够正确衡量档案文化所创造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而且能够弄清档案文化的价值属性及其发展规律,使档案文化建设在理论上与实践中都能得到认可。科学地制定档案文化价值的鉴定标准,将档案文化价值鉴定工作纳入到档案事业规划中,转变档案文化建设的守旧观念,实现档案文化价值的增值。档案文化价值鉴定标准的制定要以动态的眼光,全面分析档案文化与利用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档案文化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
3信息文明时代档案文化建设的反思及出路
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档案文化建设与信息文明不相适应,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既有历史延续的原因,也有主观意识的原因,还有客观存在的原因。
历史原因需要考虑档案文化与社会文明及时代变更的关系。档案文化伴随着我国悠久的文明史传承至今,档案也真实地记载着社会文明的演变,如果说在农业文明时期,档案是记载神灵、占卜、卜辞的工具,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勉强可以说档案是国家的副产品,到了工业文明时期,档案逐渐向社会公众开放,并服务于政治、文化、经济、教育、科研等各个领域,此时的档案文化的社会性已有所体现。那么信息文明时代,档案已完全摆脱副产品的阴霾。档案文化的历史延续性是对社会文明的验证,档案是各个时代、各个阶层、各种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是精神文化财富,同时也是一种主要的精神文化产品,是智力活动的成果。历史遗留下来的封闭思想若不得以解放,档案文化建设也必然会面临着诸多困难。
主观原因包括档案文化建设主体意识薄弱,以及档案文化受用主体权利淡薄两个方面。大多数档案馆未能履行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缺乏档案文化建设责任意识,信息文明时代,档案文化建设务必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及知识创新理念,实现档案馆社会文化传播功能,档案馆有责任以多种形式开展档案宣传工作,帮助公民了解档案,并且有计划地引进、借鉴、吸收其他部门及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底蕴,以完善我国档案文化体系建设。另一方面,社会公民对于档案文化建设漠不关心,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社会公众并不了解利用档案是他们的一项权利,公民只有在有所需求的情况下查找档案文献资料,并不会主动利用档案。然而事实上,公民的档案利用权利是《档案法》赋予的基本权利,帮助利用者了解他们所享有的合法权利,将档案利用视为一项活动,促进档案价值的发挥,以实现档案文化的建设。
客观原因以客体资源建设及客观环境为主。在信息文明社会,信息技术滋生了大量的电子文件及特殊载体档案,一时间令档案工作者难以招架,致使档案资源以无序的、凌乱的状态存在。信息文明时代,资金的投入也是资源建设的重要方面,完善档案文化建设的设备设施,加大数字化及档案网站建设所必需的软硬件设备,加大人员培训的投入,为利用者提供必备的利用设施及舒适的利用环境等。宏观层面,国家须制定适应信息文明社会的法律、法规、制度、标准,统筹规划,并将电子文件及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列入其中。中观层面,各地区档案机构须按照国家规划制订本地区档案文化建设的具体方案,加强与兄弟部门的合作,实现以点带论文导读:研究,2011(6):6-8.何伟慧.档案文化建设中的若干理论问题.图书情报知识,2005(8)P:55-57.(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来稿日期:2012-10-18)上一页1234
面的效果。微观层面,务必确保与档案文化建设相关的各项工作的质量,将档案文化建设工作视为一个系统,各环节相互协调、相互发展。
综上所述,档案文化建设工作的滞后性显然已面临着诸多挑战,通过对主体意识与客体资源以及客观环境等因素的反思,能够更好地对档案文化建设现状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根据信息文明的需求,及时调整档案文化建设的战略规划,以适应信息文明社会的发展,满足全民共享档案文化的需求。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信息文明视阈下档案文化范式转型研究”(项目编号:12YJA870015)、国家档案局科研项目“我国档案文化体系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李海鹰.信息文明论纲[J].天府新论,2006(5):101-107.
王英玮.档案文化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96
[3]张辑哲.论信息效应与信息文化[J].档案学研究,2011(6):6-8.
[4]何伟慧.档案文化建设中的若干理论问题[J].图书情报知识,2005(8)P:55-57.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来稿日期:2012-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