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讨持续性可持续性和过程视阈下中国经济方式再讨论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122 浏览:21138
论文导读:。值得一提的是福山在新形势下修正了自己以前的观点,尽管仍然坚持的优越性,但他开始强调制度的适应性,告诫人们警惕制度惰性和思想僵化,要不断进行反思和改革以保持制度的合法性和适应性,同时也指出中国经济模式的不可复制性。相比于国外学者对中国经济模式的热情,国内对中国经济模式似乎并没有表现出相应的兴趣
摘要: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关于中国经济模式的争论趋于激烈,对这一问题的深化认识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具有急迫而现实的意义。争论的焦点集中于模式的存在与否及模式的内容,对道路和模式的混淆则是造成争论的重要原因。模式是怎么走“这条道路”的问题,从发展过程的角度看,中国经济模式呈现渐进性、试错性、历史性、目标性、规律性的特征,从可持续性的角度看,中国经济模式在非均衡发展方式、三驾马车和城市化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都体现出不可持续性。在当前这一模式边际效益递减的情况下,必须转变功利主义的发展方式,深化社会文化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取得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中国经济模式;中国道路;过程;可持续性
1004-0544(2012)11-0133-04
一、引言
1949年新中国成立伊始,全国上下百废待兴,积贫积弱。但62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增速10,3%,1979-2010年,GDP年均增长9.9%,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经济总量从1980年占世界总量的2%到现在的8.5%,超越日本从而跃居全球第二,综合国力迅速提升,全球竞争力稳步提升,深刻的改变了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伴随着中国的重新崛起,世界目光重新聚焦中国,人们纷纷开始探寻中国奇迹背后的原因。
实际上,中国模式是在对苏联转型和中国渐进改革结果巨大反差的比较基础上提出的。伴随着东南亚经济的成功起飞、中国在历次重大危机和突发事件中的成功表现、欧美深陷经济危机至今仍不能走出,中国仿佛一枝独秀,因而中国模式更多的是在比较和替代的意义上提出,同时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不同的学者对此也提出了许多的解释。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解体之际,日裔美籍学者福山提出了著名的“历史终结论”,认为西方式是“普世性的人类政府的最终形式”,在客观上否定了其它模式存在的可能性。2004年5月美国高盛的乔舒亚,库柏,雷默(Joshua Cooper Ramo)发表《北京共识》演讲,将中国模式的讨论重新推向热点,认为中国模式的成功在于传统文化和意识形态基础上的务实主义,平等、和平和高质量增长的愿望推动了中国灵活的创新和锐意试验,并推翻了私有化和自由贸易的教条式传统,同时积极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积累不对称投放力量的手段,通过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践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的道路。之后“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北京共识”等以各种方式在不同场合进行了不同形式的争论,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欧美困境的凸显,人们开始怀疑“华盛顿共识”的唯一性和有效性。英国学者源于:论文要求www.7ctime.com
马丁,雅克的《当中国统治世界》、美国学者谢德华的《中国的逻辑》等都对中国模式重新进行了梳理。值得一提的是福山在新形势下修正了自己以前的观点,尽管仍然坚持的优越性,但他开始强调制度的适应性,告诫人们警惕制度惰性和思想僵化,要不断进行反思和改革以保持制度的合法性和适应性,同时也指出中国经济模式的不可复制性。
相比于国外学者对中国经济模式的热情,国内对中国经济模式似乎并没有表现出相应的兴趣,但世界经济形势持续低迷和不明朗,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拐点逐渐显现,现实的严峻性和对中国未来经济的担忧要求理论界反思62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国内关于中国经济模式的研究已逐渐增多并趋激烈,其重要性和意义不言而喻。

二、中国经济模式的相关争论

围绕中国经济模式这一神秘面纱,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证,包括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诸多学科及交叉学科的视角,印证了中国经济模式的复杂性和非独立性。实际上任何经济模式总是镶嵌于一定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中,共同构筑了系统的生活形态和运行方式,经济变量也总是会同其它变量,相互作用,共同引致了特定的结果。因此梳理不同理论并对其进行分类是全面、科学认识中国经济模式的前提和基础。

(一)中国经济模式的存在

关于中国经济模式争论焦点是模式的存在与否。目前有四种比较典型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肯定中国经济模式的存在性,以潘维、张维为为代表;第二种观点鲜明否认中国经济模式的存在性,认为中国经济模式在本质上与西方模式没有差异,以黄亚生、陈志武、田国强、姚洋等最为典型;第三种观点相对中立,认为中国经济论文导读:
模式可能客观存在,但目前尚未形成,该观点以郑永年、华生为代表人物;第四种观点相对模糊,或者主张慎提中国模式,或者强调从特殊性出发总结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此种观点见于秦晖和吴敬琏等人。
1.肯定中国经济模式的存在。持该观点者与其说是对中国经济模式的肯定,不如说是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成就的肯定,吴志攀对此毫不掩饰,“因为有这30年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有30年政治局面的稳定,我们对中国模式就更加有了自信。我们现在终于敢宣称,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还存在着一种独特的中国模式”。潘维在充分总结建国60余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认为60年来中国在积极学习、吸收西方经验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中国成功道路的因果抽象,也即中国模式,这种模式又由三大子模式构成。分别是社稷、民本和国民,每一个子模式又都由四个支柱构成,从而形成了三位一体、十二大支柱共同构成的独特的中国模式。可见,经济、社会和政治共同构成中国模式,中国经济模式得以嵌入在中国模式这个大系统中而存在。在他看来,这种模式是中国人民几代人实事求是所实践出来的成功之路,并将继续指引未来中国的发展,这种模式打破了苏联教条和西方膜拜,其最核心的特征在于明显的区别于传统的“市场和计划两分”、“和专制两分”、“国家和社会两分”,也就肯定了中国模式中“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的混合经济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该模式的运作依赖“国”和“民”的矛盾统一,二者不断调整互适,动态平衡,这也是中国模式独特性的核心所在。至于如何避免“国”这一环节的腐败和以权谋私则依赖一个执政为民、公正中性的执政党,即中国。因此加强党的建设也就成为必要内容。2.否认中国经济模式的存在。否定中国经济模式存在的学者一般是在比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和其他经济体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认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在本质上都是一致的,即自由市场、民营企业、法治建设、小政府主义及社会。中国经济的成功即遵循这一模式的结果,由于我国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主义思维仍然存在,不可避免的造成了许多恶果,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仍然仰仗于改革的深化和体制的转变、仍然不可避免的与西方接轨。中国成功的经验和东南亚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没有本质区别,中国改革不彻底造成的国退民进、贫富分化、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拉美国家也没有本质区别,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其他国家也有;负面的东西,中国有,别的国家也有,因此中国模式仅仅在于中国人在做,这是中国模式独特的唯一所在。
姚洋也认为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发展在实质上是朝着市场信条前进,包括谨慎的财政政策、经济开放、私有化、自由市场和对私有产权的保护。但中国在政治体制改革上收效甚微,经济增长上的成功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政治改革的迫切性,但这种模式终究不可持续,长远的经济发展仍然要求更高程度的自由和,也就是向市场的进一步靠拢。
3.中国经济模式尚未形成。著名经济学家华生认为由于特殊国情,中国经济模式在客观上早晚是会形成的,但当下仍然不存在稳定的模式,在经济形态上混合经济作为过渡形式仍然处于变化的过程;在政治体制上高度集权的政治形态仍然有待改革,当前尽管在原则上定型为集中制,但在具体操作细节和程序上还不明晰,程度还很低;在文化体制上则是旧的已然消失,适应新形势的文化和道德却没有建立起来,道德缺失和混乱的局面也需要考虑。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模式必然是不确定的。
郑永年站在社会学的角度,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视野,客观而又务实的考察了中国模式,论证了中国特殊国情的历史必然性和进一步发展的现实出发点。他认为中国经济未来的方向是确定的,但过程是不确定的,改革的出发点在于发挥党的主体作用,继续进行试错性的、渐进的改革,使政治、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4.慎提中国经济模式。除以上三种观点之外,老一代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模式的说法持谨慎态度,并提醒人们不能过分夸大政府的行政干预,甚至将这种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看作我们的优势,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世界各国普遍低迷的阶段,更不能以此为借口使市场化改革停滞甚至倒退。秦晖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认为中国当前的改革仍然需要深化,既不能照搬西方模式,也不能将中国特殊化,当前中国政府拥有“社会主义式的权力”却只承担“资本主义式的责任”,政府从而改革的最大既得利益集团,因而论文导读:容指的是该模式的本质、核心及具体涵盖。通过内容可以明显的区分其他模式,并为外界学习,甚至复制。显然,对中国经济模式的界定即是对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历程的全面总结和归纳。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该观点认为所谓的中国模式是具有中国形态、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过程与中国
要朝着增加自由和福利,增加政治自由和经济自由,改善国进民退局面,根据中国实际向西方不断学习。可见最后一种观点与第二种观点有相似之处,但更加强调避免主义之争。强调务实的解决中国实际问题。

(二)中国经济模式的内容

在中国经济模式存在与否的争论之外。关于中国经济模式的具体内容上同样具有一些争论。中国经济模式的内容指的是该模式的本质、核心及具体涵盖。通过内容可以明显的区分其他模式,并为外界学习,甚至复制。显然,对中国经济模式的界定即是对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历程的全面总结和归纳。
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该观点认为所谓的中国模式是具有中国形态、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过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合的外在表现。在具体内容上,中国经济模式包括:所有制结构的不断优化,最终形成以共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优势互补的混合所有制结构;经济运行上实现国家宏观调控指导下的市场经济体制,合理搭配计划和市场,促进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发展;在发展道路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对外开放上坚持独立自主,渐进、有序的融入全球化,不断深化全球化进程。
2.渐进改革。以樊纲等经济学家为代表。提出中国改革遵循先易后难、试点试验“双轨制”、改革中补偿受损阶层等路径,渐进推进改革,对多方利益的平衡是中国经济平稳发展的最大特点和经验。
3.地方政府竞争。以许成钢、张五常等为代表,认为地方政府追求GDP等政绩的竞争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秘密。其要点是:向地方分权、地区试验、地方政府竞争(县级竞争),从而打破了中国闭塞、保守的局面,在此基础上引致了中国经济的成功崛起。
(三)小结
中国经济模式是否存在源于:大学生论文网www.7ctime.com
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然而争论却从未或很少正面交锋过,持肯定意见者从改革和发展方式、增长路径上对比中外得出肯定结论。否定意见者更多的是从应不应该提中国经济模式,以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化与西方并无实质区别作出判断。首先。对中国经济模式和中国道路的混淆引起了不必要的混乱,由于所处阶段、发展目标和社会形态等因素的不同。道路的差异性是必然的,由道路的差异得出模式的差异未免过于轻率。模式则是“怎么走这条路”的问题;第二,模式的内涵上包括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内容,不能只从一方面考察;第三。对中国经济模式的评价不能局限于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忽略资本主义几百年来的辉煌,评价应是客观公正的;第四,正视中国经济模式所付出的代价,并严肃对待中国经济模式的可持续性问题;最后,从发展过程的角度看,中国经济模式仍然处于发展和转型的阶段,目前呈现的只是一种状态,因此,本文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中国经济模式的存在与否,而在于怎么看待中国经济模式,因为从根本上说中国经济模式是在总结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其转型的过程并对其典型特征进行提炼而得出的结论,因而中国经济模式是种结果,而不应是理想化的目的或目标。进一步的,由于我国经济和社会仍处于发展阶段。并未到达稳定的成型,中国经济模式只能是一种状态,在下文对中国经济模式的讨论都在这个意义上进行,为了论述方便,一以贯之“中国经济模式”。源于:硕士论文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