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述现状论和谐教育进展目前状况与对策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672 浏览:22115
论文导读:影响。构建和谐教育的策略1.确立教育公平的价值取向,构建和谐教育的基石构建和谐教育必须维护教育的公平,确保每个公民接受教育权利的平等,要不断完善教育公平的政策和制度,国家应根据教育的不同发展阶段,正确处理好公平和效益的关系。在义务教育阶段,以提高全民素质为目的,公平为先,效益次之;在非义务教育阶段要兼顾
[摘要]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架构下,教育应优先和谐发展,但基于现代教育中存在很多不容乐观的现状,建立与和谐社会同行的教育观即构建和谐教育,已成为一种时代的召唤。和谐教育的构建需要我们确立教育的公平价值取向;创设和谐的校园环境;优化课程结构;设置全面多元的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种教育形态应产生谐振效应。以此促进教育走向和谐,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 和谐社会和谐教育全面发展策略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优先发展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而构建和谐社会的摘自:毕业论文范例www.7ctime.com
核心是构建“和谐发展的人”,构建“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的利益关系。这一核心理念实现的基础和前提是教育必须和谐,只有在和谐的教育体制下,才能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才能最大限度地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构架下,研究和谐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和谐教育的内涵
和谐教育是教育科学发展的一个宏观指导思想。从学校教育看,和谐教育就是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为目标的素质教育,价值取向的核心问题就是实现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和谐教育的核心理念和终极理想:一是教育内容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体现全面性和科学性,辐射实践性和创新性,把准时代的脉络,渗透全面性和丰富性,体现科学性和人文性;二是教育内部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创设融洽的教育环境,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进行互动,使个体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体现平等性和情感性;三是学校教育要和家庭、社会相协调,凝聚向心力,在共同的视角下体现配合性和互补性,实现教育的和谐发展。和谐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合乎人的发展、关怀人的需要、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
现代学校教育中不和谐的现象及其原因

1.教育公平价值失衡

教育公平是衡量“教育和谐”的重要价值尺度,其核心和内涵是“机会均等”,包括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教育结果公平三个层面。教育起点公平,即尊重和维护个体进入正规学校的机会和权利的公平,是教育最基本的公平,但在现实中还存在着城乡差异、地区差异,部分适龄学生不能进入校园或进入学校却接受不到优质教育;教育过程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核心,即个体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应公平地享用教育政策和制度的公民待遇,获得同等的受教育条件。目前,一些学校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不能遵循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实际上,通过接受教育后的学生不能达到与自身智力水平相一致的科学文化知识发展的指标,特别是一些办学条件较差的学校,学生所达到的程度更是不尽如人意,教育公平价值失去了平衡。

2.教育的隐形功能凸显不强,教育环境不够和谐

当前的课堂环境,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满堂灌”的现象比较普遍,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的思维创造性不强,大部分时间学生都在接受一种“程式化”的知识,教师只和部分优秀学生互动,没有达到人人参与互动学习的课堂氛围。校园自然环境失衡,一些学生的价值观错位,校园环境的教育功能日益萎缩,学生对校园文化价值模糊,校园的自然环境规划不够科学,布局不够合理,绿化区域在校园所占空间较少,没有和教学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互育氛围,达不到环境育人的功能。校园的人文教育活动较少,学生在校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为“应试”作准备,学生陷入单一的备考圈内,远离了其他方面知识的积累和熏陶。校园文化环境没有起到对学生人格完善的浸润作用。

3.课程设置片面、孤立、动态化不强

现代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科专业知识和应试科目的培训上,培养学生精神世界领域和人文社会学科方面的课程设置较少,且深入不够,很多时候被所谓的“主课”所代替,情商(EQ)教育领域的课程都不被列入正常的教学范畴内,情商的培养已被长期地抑制和忽略。学科内盲目追求较高的专业化水平,不同学科之间各自为阵,缺乏联系和沟通,学科之间孤立单一,系统化不强,学生所学的知识呈现出模块化、拼盘式的现象。课程的开发预见性和创新性较低。教育的目的已演绎成生存手段,教育被生存所奴化,人性被生存所累,“教育就是生活”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

4.人才评价标准片面化

现代教育中的人才评价标准主要体现在:“重智育、轻德育,重理论、轻实践,重传承、轻创新,重共性、轻个性,重科学技术、轻人文精神”。这种评价模式,导致了教师和学生追求不高,发展失谐,学生的各种评优依据基本上都是智育成绩,排斥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和提高,造成个体综合素质的失调,抑制了人格个性的发展,无意中抹杀了个体潜在的创造性,这种片面的人才评价标准与我国目前的应试教育政策息息相关,与教师个人的整体素质不高、没有独到的社会视野、个人的功利性倾向较重都有很大的关系。

5.师生的人际关系出现裂痕

当前学校教育迫于社会、家庭和人才形势的各种压力,教师的使命已被“分数”所奴化,为了达到所谓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师抑制学生的个性,不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无视学生的身心和谐,采取了非人性的教育和掠夺式的开发,把学生视为灌充知识的“器”,学生没有表达的自由。教师总是高高在上,强迫式的要求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一切“唯我独尊”,侮辱、体罚学生已是屡见不鲜。造成师生关系的失谐,是与教师自身的道德素质沦陷、管理艺术的缺乏分不开的。不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也有损于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

6.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种教育形态产生的谐振效应微弱

学校、家庭、社会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承担的使命和扮演的角色在形式上不同,但目的相同,都是为促使个体的健康发展。因此,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在教育方式、手段、内容上应体现配合性、互补性、耦合性。但现实却不容乐观,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之间存在断层、孤立甚至相抵触的现象,学校的课程设置、专业走向、培养目标不能灵活随社会和市场谐振,有很大的滞后性,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创新能力差,实践能力低,当融入社会时不得不为自己适应社会而再度付出努力,重新定位和锻造自我。部分家庭教育不会配合学校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过分地溺爱子女,生活上的事情由父母包办,造成很多学生依赖性强,学习、生活能力差,社会适应性不强。还有的家长不能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期望值过高或过低,抑制学生的兴趣爱好,没有依据个体的特质进行针对性的教育,盲目随从社会、学校,无形中触发了教育的负面影响。构建和谐教育的策略

1.确立教育公平的价值取向,构建和谐教育的基石

构建和谐教育必须维护教育的公平,确保每个公民接受教育权利的平等,要不断完善教育公平的政策和制度,国家应根据教育的不同发展阶段,正确处理好公平和效益的关系。在义务教育阶段,以提高全民素质为目的,公平为先,效益次之;在非义务教育阶段要兼顾公平和效益并重的方针。国家应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在教育资金分配上要把握好地区经济差异、城乡差异、区域差异等因素,不能平均分配。要关心弱势群体接受教育的现状,特别是贫困家庭、偏避农村、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状况,要确保生理和智力残缺儿童接受特殊教育,要为弱势群体创造优质的教育条件。建立教育公平评价指标,形成一套防御教育公平失衡和监控制度的评价体系,以监督论文导读:
和促使教育的和谐发展。

2.构建和谐的学校教育环境,发挥教育的隐形功能

学校教育要努力通过合理的制度建设、和谐的文化建设,和谐的管理模式、教育方法、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形成全面和谐的教育发展环境。促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认知与情感、审美与道德、体育与心育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注重促进个体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个性特点的和谐发展。微观上要体现个人自身内在要素全面和谐的发展,宏观上要注重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集体、他人之间的关系和谐。教育者必须营造平等团结、协作融洽、和谐活跃源于:论文格式标准www.7ctime.com
的课堂组织氛围,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充分发挥个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自然环境与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要适合学生的发展需要,有利于熏陶和感染学生的道德情操,推动和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和认知能力,完善审美价值和道德情操,增强身心健康发展,实现校园、个体之间关系的和谐相处。

3.调整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

学科课程的设置和结构调整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实现教育与人和谐发展为导向,增强课程的创新点和实践性,落脚点应放在培养人的素质和能力上。课程设置要顺应和符合当代人的思维模式和兴趣倾向。避免晦涩、过时、理论程度较高的课程内容走进课堂。课程设置必须坚持动态的策略,要灵活开放,符合受教育者的心理,要提高课程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创建文理渗透的交互性结构课程,淡化课程的单一隔离性。要重视开发学生的情商,增设实施情商(即EQ)领域的课程。应通过有关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及相关检测指标体系的衡量,强化一个人应具有的控制自我情绪、承受不同心理压力、和谐各种社会关系的能力。

4.建立多元人才标准,完善评价体系

现代教育要设置多元、全面的人才评价体系。注重德育方面的评价,增设不同德育知识考核项目。重视知识创新和社会实践的考察,把创新和实践的成果设为升学就业的一项指标。要加强人文教育,加强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运用相关的考核模式,进行针对性的考查。通过开展多元的人才评价体系,促进受教育者的和谐发展。

5.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育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渠道。教师必须坚持做到平等待生、情感关爱、尊重个性的主体行为,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扮演朋友伙伴式的角色。师生之间应形成一种宽松、互尊的关系,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热心帮助每位有疑问的学生,引导和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和探究知识的能力,消除权威式和命令式的霸权角色,尽快从把学生视为“器”的视角转化到视为“生命”的本质上来,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在言行中感化学生。

6.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互动,产生谐振效应

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三者应增进了解和加强沟通,在教育目标和方向上要实现共振,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既要体现配合性又要注重互补性。学校教育的课程和专业设置要坚持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应紧随社会和市场的脚步,有科学预见知识的能力,学校教育要针对社会的变化和发展超前做出备战和反应。家长和教师要共同提升和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通过便捷的沟通方式,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到学生的最近发展情况,家长在沟通方面要主动、及时,应鼓励子女勇敢的参加社会实践锻炼,给予子女进行社会交流的机会,适应复杂的社会角色认同,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和谐教育是和谐社会架构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奠基工程,教育的和谐也是社会和谐的精神命脉。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促进学生的完美发展,实现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为构建和谐社会,勇敢地承当起自己的时代使命。
作者单位: 宝鸡文理学院 陕西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