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谈传导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着理由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612 浏览:21767
论文导读:贷资金后,不是将资金投入生产经营领域,而是投向非生产经营领域甚至用于投机,影响了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从而造成货币政策信号的失真。且商业银行对风险较大的中小企业采取“慎贷”、“惜贷”,大量资金偏向信用较好的大企业,从而使大企业比较容易获得资金,促使他们将多余的资金用于资本市场,投资于股票,进而影响货币政策
[摘 要]近年来,人民银行针对我国现状,综合运用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商业银行贷款投向,但从实际运行看效果并不明显,原因之一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上存在问题,阻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问题;建议
[]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6 — 0164 — 02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银行通过对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引起目标的变动,从而实现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的过程。随着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改革,我国已初步建立了“政策工具-目标-最终目标 ”的间接传导机制和“银行-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企业居民户”的间接传导体系(如图所示),通过图形我们可以看出,银行要实现最终目标,就必须通过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企业居民来实现。本文将从银行、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微观经济主体层上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简要分析。

一、多层面分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问题

(一)银行层面

1. 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效果难达预期。银行通过运用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来传导货币政策,其操作力度虽然很大,货币供应量变化幅度也较高,但实际作用效果却远远低于预期水平。主要原因是由于货币政策传导在银行层面上以货币供应量为目标,且我国现在实行管制利率,并未完全市场化,非市场化的利率不会因供求关系的变化发生改变。虽然我国放开了同业拆借利率的上限控制、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和摘自:毕业论文格式www.7ctime.com
票据贴现利率,逐步扩大贷款利率波动幅度,但仍以管制利率为主,包括存、贷款利率在内的多种利率仍由银行代表政府制定,影响了利率对资源配置的结构调整作用,使金融机构和企业无法完全灵活地选择对利差及利率风险进行控制的方式,进而影响货币政策信号的传导。此外,在外汇市场上,外汇储备受贸易逆差影响和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政策约束,央行只能被动地买卖外汇,银行结售汇差构成了央行在外汇市场上的数量限制,导致公开市场操作对利率控制乏力,利率机制作用难以发挥。

2.货币政策时滞的影响

从货币政策的制定到执行、从具体实施到收效的各环节之间总有一段时间间隔,即所谓货币政策的“时滞”。时滞的存在减缓了货币政策传导的速度,增加了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风险,使宏观调控的操作更为复杂。如我国居民经过多次降息已形成了心理预期,因此对央行继续降息的漠然态度也会延长和弱化相关政策的作用。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货币政策的时滞,则货币政策操作对经济的影响会较大。

(二) 金融市场层面

在金融市场上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因素是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非均衡发展。一方面资本市场间接影响货币供给量,尤其是证券市场高收益造成虚拟货币需求增加,相应降低了货币供应量对实质经济的刺激作用。资本市场发展至今,以其远远高于投资实质经济的回报率吸引了大量金融资源。如2000年度,我国一级市场股票投资收益率平均在20%以上,远高于3个月以下贷款利率。目前我国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没有充分发挥,对投资和消费需求的直接刺激作用相当有限;且诱导一部分企业和居民通过提供虚假信息,套取银行信贷资金并使之流入股票市场,使大量的金融资源游离于实质经济之外,形成产业资本的虚拟化,使产业资本变异为参与利润分配的工具而不是创造利润的工具。另一个方面货币市场发育不完善影响货币政策传导。货币市场是银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的基础平台,而我国的货币市场发展层次较低,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规模较小、容量有限,且各子市场严重分割,使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及再贴现政策工具的应用缺乏坚实的基础平台,从而弱化了我国货币政策的的传导。以票据市场为例,目前我国票据市场上流通的票据有9成以上是银行承兑汇票,剩下的也有大部分是商业承兑汇票,其它诸如银行本票,大额可转让存单,短期企业债券,保险单等交易工具特别少。

(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层面

1.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性。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总资产规模近50亿万元,存贷款总额占行业存贷款总额的70%,在这种寡头垄断市场上,各国有银行的经营策略将会对货币政策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一方面金融组织体系非均衡发展,使得各中小金融机构成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薄弱环节,造成了货币政策传导主要依靠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现状,直接导致垄断性行业资金供给过剩、中小企业资金供给相对不足。另一方面四大商行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下降,使银行很难通过调低再贴现率和再贷款利率来刺激商业银行的融资及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货币政策由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的行为所左右,竞争并不充分,且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形成一致的默契,但很可能与货币政策方向不一致。
2.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高度集权。商业银行授信权限继续上收,虽然使总量控制政策容易把握,但结构调整功能却难以实现,极大地削弱了基层商业银行的业务拓展能力,遏制了基层商行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使货币政策的调整功能难以发挥。信贷收缩的区域与行业往往正是银行希望加大信贷支持的偏冷区域与行业,而“过热”行业又因为其短期利润高成为商业银行青睐的对象。此外,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资产结构单一,资金主要用于发放贷款,而信贷管理权限的上收降低了分支机构的放贷能力,造成资金闲置,这些闲置的资金则以准备金和清算备付金的形式上存人行或其上级行,面对商业银行超高的备付率,央行除非采取极端严厉的紧缩措施,否则,货币政策将不会对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流动性产生明显影响。
3.商业银行对贷款用途控制不严。由于商业银行对贷款的用途控制不力,一部分借款人在获得信贷资金后,不是将资金投入生产经营领域,而是投向非生产经营领域甚至用于投机,影响了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从而造成货币政策信号的失真。且商业银行对风险较大的中小企业采取“慎贷”、“惜贷”,大量资金偏向信用较好的大企业,从而使大企业比较容易获得资金,促使他们将多余的资金用于资本市场,投资于股票,进而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论文导读:
4.商业银行发展意识不强。在这种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机制下,基层商行只注重争夺已形成的优质客户,缺乏发展基本客户群的战略意识,不注重与企业建立捆绑关系、促进企业发展、提高贷款质量和偿还率,只看到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和困难,使许多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项目得不到及时的贷款支持,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

(四)微观经济主体层面

1.企业方面。很大一部分国有企业未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缺乏面向市场的研发、营销和管理机制,产品市场占有率低,盈利条件和偿债条件难以满足贷款条件;中小企业规模小,资本金不足,缺乏有效的抵押和担保等问题,再加上信息不对称、银行的风险约束和无利润约束,企业难以获得间接融资,且存在市场准入限制,直接融资困难重重,使中小企业游离于货币政策外,企业难以得到贷款,整个社会投资难以顺利进行,而这又引起悲观性的经济预期,从而形成微观经济主体层面上的恶性循环。
2.居民个人方面。在消费信贷方面,虽然近年来央行相继出台了《关于发展个人消费信贷指导意见》、《汽车消费信贷管理办法》、《个人住宅贷款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积极推动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但由于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居民对消费信贷的认识还存在偏差。调查发现70%的被调查者认为贷款消费有悖于传统美德,仍然倾向于通过储蓄来实现消费升级,阻碍了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另一方面,消费风险即消费品的、质量、相应的服务及其可能带来的效应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消费的机会成本,从而推迟了部分居民对消费品的购买,部分地抵消了货币供摘自:学报论文格式www.7ctime.com
给增加的消费支出效应,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

(五)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增强,加大了货币政策实施的难度,使银行和居民对经济的反应改变了货币乘数和银行对货币总量的控制能力,从而影响了货币供给,使得货币供给带有较强的内生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商业银行贷款风险意识明显增强,盘活消化不良资产成为首要工作目标,缺乏强烈的信贷扩张冲动,货币政策传导转变为主要依靠银行的后驱动机制,改变了过去的货币派生机制;居民对经济前景预期不高,增加了预防性货币需求,大量货币资金从交易领域退出,转化为预防性、投机性的及银行存款;社会信用环境不佳,相当部分企业借改制之机,大肆逃废银行债务,破坏正常的银企关系,加大了制定的支持经济发展的各项金融措施的落实难度;在供过于求的市场格局下, “投资饥渴”问题有所改善,投资成本和效益成为影响企业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因此即使银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在微观经济环境不太理想的情况下,也不会取得理想效果。

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央行的利率管制,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非均衡发展,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性、商业银行管理权限的高度集中,企业、个人的悲观性经济预期及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等都成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上的障碍,最终导致货币政策收效不显著。要消除货币政策传导障碍,就必须不断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

(一)灵活运用数量型工具

根据金融体系流动性状况,灵活调节公开市场对冲操作,保证金融机构正常的支付清算和合理的贷款资金需求,保持货币市场利率基本稳定。加强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和再贴现管理,注意货币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合理控制货币信贷总量。

(二)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以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货币市场利率为,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扩大基层央行再贷款再贴现业务操作权限,适当增加现有支农再贷款额度,适时调整再贴现利率水平,为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提供更多的操作手段

(三)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一方面应适当放权给基层商业银行,保证他们拥有一定的信贷权限,能够自主地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现状和产业结构调整对资金的合理需求,及时发放贷款,支持当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快地方性区域性中小银行的建设,削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主渠道作用,使央行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更多更顺畅。

(四)加快金融市场建设

应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抓紧制定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规划,研究金融市场改革与创新的工作思路,密切跟踪市场工具运用对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影响。不断完善金融市场规则,加快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产品创新,增强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上灵活调整资产和对市场及时反应的能力。大力发展货币市场:培育和完善市场主体,建立一个多元化、高效率的货币市场体系;适当放宽经济落后地区中小金融机构加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条件,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货币市场的发展和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创造有利条件;大力发展票据市场,使票据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得以有效发挥。

(五)合理引导居民的消费行为

打破传统思想观念,增强居民超前消费意识,区别不同层次、年龄的消费群体,倡导合理的消费观念;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消费信用担保制度和相关的法律制度,大力发展各种消费信贷业务,努力为居民扩大消费铺平道路;在发展消费信贷机构的基础上,扩大消费信贷领域,改善信贷服务,增加消费信贷投入。〔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