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几个问题初中历史教学应强调几个理由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388 浏览:10177
论文导读:
在教学第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经常要思考的问题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认为历史教师在探索历史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导思想,那就是素质教育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一定要教会学生把历史知识形成知识结构的网络体系,让学生把握历史知识的阶段特征及其历史定位以外,还要强调以下几点。

1.历史教学应以运用史料为前提

人们利用史料认识历史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历史学习感到厌倦。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得以统一,而不是分离。我们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所以,历史教学方法,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这是学好历史的前提。

2.教学思维要由封闭转向开放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把教学的讲台变成对话的平台,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质疑。其次教师要适当引入一些不同的史学观点,如目前史学界关于“戊戌变法”性质的两种基本观点,关于“二战”性质的三种基本观点等,让学生讨论争鸣,畅所欲言。再次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各种想法和观点,既要积极肯定和欣赏学生的思维成果,又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即使他们的观点不正确也不要轻易否定或妄加评论,而应引导学生依据史实,通过辩证思维,让他们最终自我否定和改正原来的观点。有位教师评价学生课堂活动的原则是:“不怕学生观点有误,就怕学生没有观点,对敢于提出观点的学生都要表扬。”因为这不仅能培养学生从无知到有知,从不会思维到敢于思维和乐于思维的习惯,而且符合学生思维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事实证明,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总是在积极思考与激烈争鸣中闪现的,开展经常性的发散思维训练,对于培养学生敢于向书本、权威、教师挑战的勇气和只唯实、不唯书,只唯真、不唯师的创新品质是非常有益的。

3.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国家教学机构提出: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历史课程的最高目标。然而说教式、教条式、僵化的历史教学很难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导致历史教学人文精神的缺失。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历史素材,让学生在感知丰富、具体的史实过程中,其人文的思想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

4.质疑设问,引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例如在讲述《中国边疆的危机和中法战争》一课中法战争时,我先让学生回答“镇南关一战的结果如何?”学生回答:“老将冯子材带领军民取得胜利。”我再追问:“接下来战局如何?”当学生兴奋地回答“中国取得战场的主动权并导致法国茹费理政府的倒台”后。我用沉重的语气说:“但最终的结果是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同学们一片愕然,我紧接着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让人看不懂的结果?”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立即展开积极的讨论,纷纷发表个人的见解。最后大家在思考中认识到“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是清政府一味妥协求和卖国的结果。”这样使学生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所以说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疑问时,才能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巧妙地质疑设问,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打开学生心灵之窗,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5.历史课堂教学要注重关联,讲清发展,突出结构,理清条理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讲清块状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突出关联,讲出“发展”来。所谓关联,应该有三个方面。
5.

1.两堂历史课之间的关联。

5.

2.一堂课的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

5.3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前两点教参上多有说明,而后一种联系,教师一般不够重视。如目前国内外重大新闻、古今中外科学文化知识等,都可作为联源于:论文提纲范文www.7ctime.com
系课文的好材料。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课文中提到的首次用于战争的简陋的飞机、笨拙的坦克、远程大炮等武器,教学时可联系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坦克、隐形飞机、海湾战争中的“飞毛腿”和“爱国者”导弹。教师略加讲解,学生即可饶有兴趣地了解到武器发展的粗略历史,明白现代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给未来战争带来的残酷性。再如讲《明治维新》,可从日本向西方学习获得巨大社会进步的事实,联系日本在奴隶社会末向中国隋唐学习、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历史,使学生了解: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除了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之外,还需要有开放的胸怀,学习外国一切有利于自己的先进东西,从而提高了学生对当前改革开放的认识。这样联系,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听来饶有兴趣,易于接受,思想觉悟、认识能力相应也随之而得到了提高。

6.加强历史课中的讨论

怎样组织和开展课堂讨论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难点,不少老师设置的课堂讨论气氛不浓,争论不起来,导致讨论失败或者收效甚微。我从电视台播放的大学生辩论对抗赛节目引起轰动效应中受到启发,于是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讨论之中,很受学生的欢迎。
每次讨论前,我都会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出辩论稿并交给我看。我批阅后,把稿子发回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本方观点。然后正反方各推4名代表,在班上进行辩论。其程序是:各自陈述意见→自由争论→归纳总结。最后由老师裁判其胜负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