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索简评简评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中专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638 浏览:36007
论文导读:
摘要: 本文主要针对由华东师范大学于2009年6月第二次出版,陈国明先生编著的《跨文化交际学》一书的结构特点和内容特点给予总结评价和分析。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学》结构内容评价和分析
1.引言
“跨文化交际”在西方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近来,随着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一个全球性的交往与沟通正在形成。人们正面对一种全新的生活,而这种生活无论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甚至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都是各种文化交织的产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已经是回避不了的现实。在这种世界性的文化大背景下,研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各类交际活动中涉及文化种种同题的跨文化交际学在整个传播学发展史上蓬勃发展。
于是,陈国明的《跨文化交际学》应运而生。陈国明教授虽然生为中国人,但长期在海外工作生活,为美国肯特州立大学(Kent State University)传播学博士。主修跨文化交际与组织传播学,以及传播研究方法。为美国1987年国际与跨文化交际学杰出博士论文奖得主,目前任教于美国罗得岛大学(University of RhodeIsland)传播学系。其著作《跨文化交际学》首版于2003年,以繁体字在台湾出版。本人所读到的是,2009年6月出版的简体字版本。
本书与其他类似的跨文化交际学著作最大的区别在于,内容的完整性与理论和实务的并重,另外,本书以学科主题为基础,详细介绍了跨文化交际学重要主题的本质和内涵,同时包括了与该主题相关的实用知识与方法。在主题方面,本书讨论了从跨文化的交际学发展的历史轨迹直到跨文化交际学未来发展等主题,其中还包括跨文化适应,跨文化认同,跨文化冲突等与跨文化交际学息息相关的内容。

2.结构特点

本书的对象主要是对跨文化交际学有兴趣的学生和研究者,其书名《跨文化交际学》就是一个学科的名称,其主要目的当然还是为教学服务。该书由四大篇共十章组成。第一篇,基础篇,主要介绍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传播学的发展,内容及重要性,并讨论文化、传播、认知与价值观等基本概念与它们之间的关系。第二篇,脉络篇,主要介绍语言与非语言符号两个跨文化交际学的主要脉络,并进一步探讨着两个脉络与文化的关系。第三篇,互动篇,旨在分析跨文化交际学的应用层面,主题包括跨文化适应,认同与训练,跨文化关系,冲突经营与谈判,以及跨文化沟通的能力。第四篇,作出全书的结论,再对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走向,做一个预测式的展望。本书结构方面,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层次明晰,引言新颖独特。以第一章名为例,大标题为跨文化交际学——绪论,然后在大标题下有一段选自《老子》的古文作为引文,从而作者从老子的小国寡民,安居乐业,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国到当今的世界大融合,自然引出了这一章节的主要内容:跨文化交际学的需求,发展简史,内涵,以及依据。另外,在部分章节的最后,作者都给出了较为详细的文献链接,内容包括:文献的作者、题目、出处,以及摘要。最后,本书除了第一章绪论部分之外,从第二章到第十章,作者都另外附上了一目了然的简明图示或者是短小精湛的真实案例。
图示以第二章,沟通与文化为例,作者为了阐述沟通的模式,用了一幅简单明了的示意图,从而彰显了沟通的所有要素,并清清楚楚地表现出沟通九个要素的位置与相互关系。而与其他跨文化交际教材不同之处在于,本书所附案例都是内容较为简单的生活片段,故作者称之为“迷你案例”。以第四章的文化价值与沟通中所附案例为例,作者用只言片语简单介绍了人物关系及发生文化冲突的背景,再提了个简单问题和引出案例原文作者。虽然作者对案例几乎没有作出任何评价和分析,但从编排来看,是与之表述章节内容息息相关的,由此可见,是经作者精心编排安插在各个章节的适合之处的,只要读者通读上下文,应该不难做出对案例的评判和分析。总之,本书的结构设计有其独到之处,由浅入深,逐步展开,体现了循序渐进、教学互动的原则。全书的四大篇章首页都有主要内容的概括,然后十大章节都是由名篇节选或是作者相关亲身经历的叙述作为引言的自然引入到具体内容的分小节论述,最后做出结论。

3.内容特点及介绍

本书作者虽生为中国人,却已经在美国罗得岛大学传播学系教了15年的跨文化交际学,且用英文撰写了多篇跨文化交际相关论文和著作,而本书面向全世界华人,尤其是整个大中华地区的读者,为了配合华人阅读,本书在沿用作者与William J.Starosta教授于1997年在美国合写的“Founada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一书的基础上,增添了不少于华人社会和中国文化相关的内容及案例。而且行文方面最大的特点就是,几乎所有大标题和重要性观点都是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呈现的,从而更体现出著作的跨文化特点。特别是简体字版本为了更适合大陆的环境,遣词造句上也体现出海峡两岸用语上的差异。全书注重作者个人体会,注重通过学术对话提出自己的理论框架。全书例证翔实,文献丰富,以下就把全书四篇十章的内容作以简单的介绍和评介。
第一篇(1-4章)第一章为全书之首,简明扼要地建立了一源于:免费论文查重www.7ctime.com
个理解跨文化交际学的基础,特别提纲挈领地描述了跨文化交际学发展的历史。在给跨文化交际学内涵做出定义时,作者综合了Hall,Rich(1974),Stewart(1978),Gudykunst(1987)等多位著名学者的不同分类,给读者开阔了视野,最后也对跨文化研究的主流做出了相对简洁的总结,即以人际间的沟通行为和文化的互动为对象,它承袭了传统的传播学研究方法,并且相当重视实际的应用。另外,作者在本章最后一节,还特别做出了跨文化交际依据的介绍,从而奠定了全书的行文的基础,作者总结了跨文化交际学普遍的原则为:相互性,不妄加臆断,诚实与尊重,以及五条跨文化交际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志愿性的参与,尊重个别性,免于受害的权力,隐私权的保护与避免强加个人的偏见。这一章节作者所沿袭的始终是西方学者所常用的以实证主义为基础的量化研究上,在理论和方论文导读:乏味,增添了很多趣味性,迎合了以学生为主的受众。而在谈论“语言表达与文化价值取向”时,没有再作一些简单的常见的中外文化差异对比,而是以作者自己是中国人的优势,本着自身对中国文化较为深刻的体会和认识,较为深刻地挖掘了中国文化的价值观。比如,作者从家庭内的层级关系系统入手,分析了夫妻关系,父子关系,亲族关系,祖先崇
法上和文化的多元性本质一样,具有多样的特色。另外,作者在本书中反复阐述的一个观点是,文化是复杂、多面、不断变化、互相交叉的,不能用一个固定的文化标签解释所有问题。所以,第二章作者在解释“沟通”,“文化”等重要概念的定义时指出,“沟通”在各种文献上至少有一百多个定义,所以作者着重介绍了“沟通”的特征、要素和模式;至于“文化”,作者同样指出,很难做出没有争议的定义,所以依然是从其功能,特征等方面来加以阐述,体现了作者较为严谨的研究治学态度。第三章作者对引言的风格做出了变化,直接从亲身经历入手,叙述了自己在美国超市购物的生活小插曲。从自己与美国学生对待鸡脚的截然不同态度,从而引出了文化认知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作者这种轻松活泼的写作文风与一般学术性较强的书籍教材相比,使得读者读起来更加亲切自然。另外,作者认为社会是复杂的,文化是多样的,人际交往涉及许多方面。比如,在这一章第四小节作者谈到“刻板印象”时指出,刻板印象是指对一群人过于简单,过度概括或夸张化的看法,且刻板印象是一个复杂与多样性的概念,于是,作者从两项研究印证了其多样性,研究引用的都是形容词的列举和对比,中英对照,一目了然,容易让读者信服。如:中国人:节俭,彪悍,勤劳,冷漠,自制,压抑情感;日本人:团队取向,爱清洁,自制,层级观念,固执,排外,缺乏创意,没表情,不愿发表意见;白种人:独立的,有成就的,自信,喧哗,缺乏敏感性,名誉和权力取向,夸大,独断。当然,作者还特别指出了,并非所有人对同一团体都有相同的刻板印象,会因个人的成长背景与经验而各不相同,这给出了读者更大的思考空间。而且,作者善于综合各种不同观点,取其精华,特别为读者归纳出了不同民族的优秀品质,从而可以引导读者避免因为“刻板印象”或包含歧视的看法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把对方看做是比我们低劣的异类,而把自己看作是比对方优越的一类人。作者认为这是跨文化交际的一个主要障碍。至于第一篇的最后一章,即第四章,则秉承了本书的一个特色就是以学科主题为基础的,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跨文化交际相关主题的本质与内涵。如,在谈及文化价值的种类时,作者引用了Rokeach的19项工具性与终极性价值;而对文化价值的比较,也分别列出了美国人的12项和中国人的40项价值信仰,并且这些术语作者都给出了中英文对照,避免了读者可能在翻译上造成的一些困扰。第二篇(5-6章),本书的另一特点,即理论与实务并重,在第五章尤为明显。在表述“语言与文化”关系时,作者对语言的本质与结构,明显加强了理论阐述力度,如语言学,语言的结构分支,语言的特征描述等,很注意概念阐述的全面和严谨。但在谈及语言的变异与种类时,作者则列举了很多生活气息,校园气息浓厚的例子,在很大程度弥补了教材的枯燥乏味,增添了很多趣味性,迎合了以学生为主的受众。而在谈论“语言表达与文化价值取向”时,没有再作一些简单的常见的中外文化差异对比,而是以作者自己是中国人的优势,本着自身对中国文化较为深刻的体会和认识,较为深刻地挖掘了中国文化的价值观。比如,作者从家庭内的层级关系系统入手,分析了夫妻关系,父子关系,亲族关系,祖先崇拜,家庭移动性等,还精心挑选了一些很能代表华人文化价值取向的中文中常见的俗语谚语,从而体现出中国人忍辱耐劳,互助合作,乐天知命,等等价值观,谚语俗语,从古至今都有所涉及,让中国读者读来尤为亲切。第六章作者谈及的是“非语言沟通与文化”,在大部分同类的跨文化交际学教材里,主要谈论的是手势语,面部表情等身体语言,当然作者也对此有相关观点总结和归纳,但也另辟蹊径,特别提到了“风水与非语言沟通的关系”。虽然很多人认为风水学说是封建迷信的产物,但作者本着较为宽容的兼收并蓄的学术态度,考虑到本书的读者绝大部分是华人,而风水学的信仰客观上深深地影响着华人生活的每一个部分,包括商业行为,沟通方式与建筑的运用,等等。
第三篇(7-9章),本篇是最能体现本书可作为传播学中跨文化交际学科教材的优势。新时代的教学,我们一直倡导的就是互动式教学,而这一篇就叫互动篇。第七章“跨文化适应,认同与训练”,如题所示,本章不仅有理论的分析概述,更增加了很多短小但有代表性的案例,尤其是在个别个案之后还附上了“讨论问题”,以及在“跨文化训练”小节中,作者特别列出了跨文化训练方法,多种模式对比,既有理论性更有可实际操作性,这些都尤其适合本书可作为跨文化传播学教材使用的特点。第八章“跨文化关系,冲突经营与谈判”,在这一章节,作者从文化的角度,讨论了人际关系的性质和特征,关系研究的理论模式,并进而提供了一个中华文化的关系模式。坦率而言,这一章节内容本人有些读来有些生疏,作者所演化的中华文化关系模式是基于《易经》的基础,有些晦涩难懂。由此可见,跨文化传播学不仅仅是简单的生活经历积累,更需要深厚的博学。第九章“跨文化沟通能力”,可以说是本书主题部分的总结归纳章节,所以作者着重讨论了跨文化沟通能力研究的方法,引用了Dinges的把跨文化沟通能力方法划分为六种:海外人法,主观文化法,多重文化人法,社会行为主义法,类型法,以及跨文化沟通者法;而Collier则只有四种归纳,即言说的民族学法,跨文化态度法,行为技巧法与文化认同法等,作者都对其作了解说。作者还在本章节提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跨文化沟通能源于:大学生论文查重www.7ctime.com
力模式,这个模式旨在促进互动者认知、尊重、容忍与整合文化差异,已成为一个有教化的全球社会公民。这个模式包括三个相互依存的面向:(一)认知面向,即跨文化理解力;

(二)情感面向,即跨文化敏觉力;(三)行为面向,即跨文化效力。

第四篇,也是全书最后一章,第十章“跨文化交际学未来的展望”,这一章呼应了第一章的跨文化交际历史,作者认为,跨文化交际研究与教育的未来,必须建立在如何应对全球化潮流的冲击,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巨变的基础上,因此,本章更进一步阐述了全球化的意义,本质与特性。
4.结语
陈国明先生的《跨文化交际学》这本书是一部很有新意的跨文化交际教材,案例新颖活泼,贴近生活,理论性和论文导读:
趣味性完美合一。与我们通常看到的这类著作完全不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特别是其中的一些概念分析时所持的观点和研究方法,提醒了我们在从事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过程中一定要避免简单化的分析和论断,不能非此即彼,而是要兼收并蓄,综合多种观点,博采众长。当然,笔者能力所限,书中有些内容还不能完全领会,尤其对书中所附“迷你案例”,虽很有赏析的兴趣,却因为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分析和解释而觉得有些困惑,也许这正是给出读者更大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但是否可以稍微给出明示,以免读者产生曲解和误读呢?但笔者始终认为,本书是一本很适合作为跨文化传播学教材的好书,首先它所选语料真实、丰富,观点鲜明且都有时代性,新颖独特,书本后所附参考中英文献多达20余页,尤其以英文原文文献为主。各个章节结构相似,引言部分既有旁征博引,又有亲身体会经历的描述,论证方法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善于综合多方观点,最后得出较为公允的结论。作者虽然长期在海外一线工作,但研究视角始终没有局限在美国,语料和语言风格兼顾了中国(包括大陆、香港或台湾地区);另外,作者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母语是中文,本身作为中国人,作者在谈及中国分,体现出深厚的民族文化情感,对中国历史悠久而渊博的文化做了较为深刻的探索和挖掘,向读者展现了多彩多姿,源远流长,而不失深度魅力的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胡文仲.评介英国出版的一部跨文化交际著作[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7,1.
任瑞.评Doing Culture中西文化之鉴[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