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新农村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智力资本”供给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273 浏览:16213
论文导读:子女通过考入城市中的大学而成为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农民子女通过考取大学而在城市扎根的生存方式的改变,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了现代农村农民父母辈们最重要的也是惯性思维方式,因为这是一种从穿“草鞋”到“穿皮鞋”的“质变”。因此,这正像费孝源于:论文格式范文网www.7ctime.com通先生在《乡土重建》一书中打的形象比
【内容提要】 知识经济时代,劳动力或智力资本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持。国家在向农村实行政策支持、资金扶持之外,还需要提供“智力资本”供给,政府主导的“大学生村官”制度为农村社会引流回来大量现成的人力资本。但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大学生村官制度也存在许多现实问题:文化程度差异导致的沟通困难、角色转换带来的无所适从、制度建设不够完善等等。因此,构建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对于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非常必要。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智力资本”供给大学生村官制度现实困境长效机制
【基金项目】 本文系中南民族大学校科学基金项目:“‘十万大学生村官’人才工程研究”(项目编号YSQ0901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陈敏莉,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经济法博士。
2010年2月,国务院在开年之际发布了标志着中国新农村建设进入攻坚阶段的一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路径上与中国城市的发展进行渐进的对接,从而达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局面,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目标。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长远目标而言,首先要解决的是农村经济发展中资金短缺的问题。同时在发展农村工业化过程中,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离不开节约能源、提高生产效率的新兴产业的引进、机器设备的购置,现代社会对商品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又需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更新换代的生产要素的加入,还是离不开劳动者对生产对象进行的生产、加工、组合等脑力的和体力的劳动行为,甚至在农业产品的深加工方面,还需要劳动形态更复杂的科技人员的研发工作的参与,这样才能生产出具有符合市场需求的商品。而目前农村社会面临的巨大的困境就是“人力”的缺乏,亟须解决“智力资本”供给问题。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人力”困境

首先,伴随着改革开放,原来严格和死板的户籍制度得以松动,加之农村社会实行了新的土地政策和经济发展模式,使得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为了改变家庭经济拮据的局面,他们纷纷涌入城市。这些人当中,一部分常年待在城市,在生活方式、价值观上逐渐融入了城市社会,他们不愿意再回到不再适应的贫穷落后的农村生活中;一部分人通过买房、买户籍、与城市人结婚等方式改变了“农民的身份”,从而永远地脱离了农村。
其次,还有一些农民子女通过考入城市中的大学而成为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农民子女通过考取大学而在城市扎根的生存方式的改变,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了现代农村农民父母辈们最重要的也是惯性思维方式,因为这是一种从穿“草鞋”到“穿皮鞋”的“质变”。因此,这正像费孝源于:论文格式范文网www.7ctime.com
通先生在《乡土重建》一书中打的形象比喻:这就像树木不断汲取乡土的养分,最后却不能落叶归根,乡土只能越来越贫瘠。
最后,城乡间经济上的“剪刀差”带来人力资源的“剪刀差”。在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存在着一种所谓的“人力资源的双重循环回路”,即乡村地区通过科举等方式向城市输送人才,再通过回乡等方式回流。但在现代经济的冲击下,城乡之间巨大的经济发展差距和生活质量差距,使得农村地区培育出的优质劳动力资源,大多经由考大学、入伍、打工等方式流向城市地区,却少有回乡参与建设的,城乡间经济上的“剪刀差”带来人力资源的“剪刀差”,并引起恶性循环,城乡两级分化愈加严重,农村地区精英和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大量“空心村”出现,造成城市的片面繁荣和乡村的广泛衰败,城乡间的资源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良性循环,在这种“双循环链条”断裂的情况下,广大的农村实际面临的是严重缺乏人力资源的支撑的问题,因此缺少生产要素中非常重要的劳动力的因素,我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本无从谈起。

二、 “智力资本”对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在市场经济模式下,资本、土地、劳动力是最基本的生产三要素,劳动力是负载在人体上集合体力和脑力的要素,而土地和资本构成了生产力状态,劳动力根据一定的生产力进行商品的生产,从而产生出商品的价值。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日渐成熟之际,而且在经济发展日趋全球化的情势之下,生产要素的任何一项要素的地位和作用重要体现,按照经济学的理论,是市场按照三要素的边际成本和边际产出来调整其对此三要素的需求,例如在劳动力资源比较紧缺时,劳动要素的边际产出就高,谁拥有了劳动,谁就能产出商品得利。现在人类社会步入了21世纪,面对的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全新的时代,人类作为知识的载体,可以通过劳动的形式将这种内在的知识外在化、外显化,这就是我们人类对劳动要素的高位阶的命名——人力资本、智力资本。那么对于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经济的生产要素中劳动力或智力资本就成为了现代社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最为重要的因素。
党强调的新农村建设的要义是积极稳妥的实现农村的现代化,而实现农村现代化首先是要“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跟进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那么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化所需要的三要素都已经在文件中得到了部署和规划。资本要素体现在国家对农村经济发展进行的倾向性财政转移支付,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土地是农村社会现有的资本要素,那么作为三要素中的劳动力,尽管在文件中强调要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但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加之受到外界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能不能达到我们所需要的“人才”标准是无法预期的。而农村社会经历这么多年人力资本的大量外流,农村人才已近被城市“抽干”。期望通过现有的公共政策的帮扶来重新构建“地方人才”体系,这是不可能也是很难达到的政策目标。因此,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城镇化,最为重要和紧迫的是人力资本的投入,除了我们在本土进行教育的投入,培养和实现农民子弟的本土化人力资本素质的提高,还需要通过“大学生村官”制度为农村社会引流回来大量现成的人力资本,他们的知识和信息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新鲜血液和新动力,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高效、快速发展。

三、大学生村官制度理应成为新农村建设“智力资本”供给的长效机制

(一)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施

20世纪90年代,安徽凤阳县开始引入大学生科技村官;从2001年开始,浙江省慈溪市公开招考慈溪籍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这些探索,为选派大学生到农村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2005年6月29日,、国务院联合发布《关于引导和鼓动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明确提出“从2006年起国家每年有计划地选拔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通过法定程序安排担任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相应职务,力争在三到五年内实现一村至少有一名大学毕业生”。到2008年底全国在任大学生“村官”总规模达到13万人以上,分布在除港澳台以外的所有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381个县(市、旗),20%以上的村民委员会(嘎查)。其中有247个县(区、市)已经实现村村有大学生“村官”目标,北京市则率先实现了3955个行政村每村两名大学生“村官”目标。

(二)大学生村官制度实施的论文导读:

现实瓶颈和困境
首先,农村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了现有市场化政策的注入和实施,出现制度实施的“排异期”。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加之经济发展落后,农村社会教育资源的紧缺,贫困家庭受教育的程度相当低,农民的文化素质也可想而知。2005年和2006 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文盲、半文盲率分别为15.6%和13.2%,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6.6年和6.9年,具有小学文化的贫困人口分别占37.4%和37.6%,初中文化的分别占41.0%和42.9%,具有高中文化的更少,只有5.1%和4.7%。因此,大学生村官即便是进行“文化下乡、科技下乡”,也很难与农民们进行正常的交流和沟通,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大学生接受的是城市工业化的教育,学来的知识很难在农村进行推广。因此,新的政策动向和信息难以被农民所接受,制度实施很难从文化和意识上进入农村,“大学生村官”的桥梁作用就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次,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建设中无所适从。从大学生村官的角度而言,大学生村官首先是一个“大学生”角色,即使是通过考大学进入城市的农摘自:学年论文范文www.7ctime.com
民子弟,在城市中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也会发生重要的变化;更何况是在城市里生活、成长的“大学生”们。进入到农村,首先是从心理到身份角色的融入上,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来调试和适应。而从村民而言,确信这些大学生“客人”只是过来看看,绝对不会长久呆下去。农民朋友的怀疑不是没有道理,农民的所需是一个和他们一样的大学生农民,而不是一个来管理他们的村官。农村社会最紧要的是改变农村落后生产方式,带来新技术和新观念的人才。
最后,是大学生村官制度缺乏持续性发展的后劲。从国家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双赢甚至是“三赢”的积极效果而言,这个政策应该是值得所有受益者欢呼雀跃的事情。但是对于制度的承受者而言,大学生们对此的态度是很实际和理性的。多数参与者实则看重是制度给他们带来的“实惠”,如考研、考公务员加分,解决城市户口,而缺少制度带给他们的庄严的使命感。当然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大学生娇生惯养,难以适应农村贫困、落后生活的原因,还有人认为这是因为他们在城市里接受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价值观,除了想从这个制度中捞得“政治资本”或“利益之外”,其实是“曲线镀金”的方法。因此,一方面很多大学生村官入村之后难以有所作为,当然这除了农村本身存在的包括基层行政领导的问题,更多的是我们的大学生自身的一些比较功利的想法所造成的他们的“干不下”,因此有的地方大学生虽然领着工资,但是根本就没有上过岗;而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们在三年任期届满之后,很少有人再留任,各地出现的大学生村官流失现象是非常严重的。例如四川省,十年来选派了近9千人到农村(社区)工作,现在在留的大学生村官不足3千人,任村(社区)干部的不足500人,流失率达到70%。俗话说:“强按牛头不喝水”,这也是制度在激励机制以及长效发展的机制上与实践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三)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的设想

作为知识载体的人是这个时代的主角,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我们的生产要素中智力资本的重要性日渐凸显——作为一种创新的源泉,它的投入更小,但是产生的经济价值是其他有形资本不可比拟的,而且这种资本所具有的隐性特征给企业带来的竞争优势“具有不可模仿性和长久性”。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不仅是物质的投入,更需要的是人力资本的参与,作为生产要素,劳动力才是真正创造商品价值的生产要素,因此,新农村建设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就需要有接受现代化知识和知悉现代化管理的人才,大学生村官制度的长效机制对于中国的新农村建设而言,已经超越了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意义,而成为建设中的主力军和新鲜血液。
要让村官“待得住、干的下、流得动”,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让这群有和理想的年轻人“有事可干”。所谓的有事可干,就是大学生干的事情也是农村、农民们最迫切的愿望,那就是创建物质财富,这是发展农村、农业的基础和根本,也是解决中国经济发展困境的着重点。那么,我们仅靠国家的财政转移支付来改善农民的经济落后的状况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在财富上再生财富,就如马克思所言的“资本”的运动规律,那么就要利用资本来创造利润,这其中就是创业。笔者认为,通过大学生村官的创业带动农民创业的致富之道是可行的,也是真正对大学生村官“有事可干”的真正落实。在各地实施的激励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各项政策中,都体现了这种积极的趋势。同时在实践中,也达到了好的效果。例如重庆市每年都进行一次大学生村官创业的竞赛,不仅在资金上扶助有创业成熟的计划和想法的村官,而且还聘请相关行业的专家进行“跟踪式”的指导,和他们一起协商和解决在创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落实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政策内容,并将会产生良性循环,大学生村官带领村民创业致富、改善经济条件,他们的成功经验将会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尤其是本地的大学生回乡来创业,为农村的现代化、城镇化奠定经济基础。
责任编辑:达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