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语言魏晋六朝与晚期罗马文化语言活动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740 浏览:16887
论文导读:
摘要:本探讨的特点在于以文化的角度探讨语言。就文化史而言,魏晋六朝与晚期罗马作为中西方轴心时代后的第一个大转折,发生了思想文化的巨变。在这四、五百年中,旧思想转型、新思想兴起,经过交流、冲突与融合后逐步稳定形成新的格局,对之后的历史具有深远影响。这段思想文化进展史必定会影响到语言,尤其是引起与思想文化相关的语言活动的变化。这种文化语言活动的内容、形态以及相关的语言观正是本论文的探讨对象,也是我们区别于一般语言探讨的特点。文化语言活动的关键在于“经”。“经”作为思想文化典籍,既具文化性、又有语言性,是文化-语言的面。以文化角度看,“思想文化”在中国指儒家、玄学(道家)和佛教三个主角;在西方指基督教这个唯一的主角,以及希伯来、希腊和罗马文化等配角。以语言角度看,一种思想文化系统的语言可大致分成作为主体的经以及经的各种语言变体。围绕着经的本体与变体,可以开展各种文化语言活动,而对这一活动的探讨则可以思想文化特点为线索。思想文化在不同进展阶段会有不同任务,使人们以不同方式利用和塑造语言,以而对以属于这种思想文化的语言乃至整个语言造成各种影响。因而根据思想文化以继承、进展、传播、冲突到融合的五个阶段,相应选取注经、解经、译经、论经和立经等五种语言活动进行分章探讨。策略上对中西方进行整体对应的比较,以背景层、实践层和论述层三个方面探讨相似的思想文化动因对语言活动及其语言观的共同影响,努力描述文化影响语言的规律。文章共分七章。第一章为绪论。交代探讨背景、描述本探讨的策略特点、说明探讨的思路与具体内容以及文献综述。最后对本探讨的关键词进行界定和说明,对探讨策略进行补充说明。第二章探讨注经。以文化进展的角度审视新的思想文化如何推动注疏活动的进展和推动语言实践及论述的进步。首先指出佛经注疏随佛教传入中国,丰富了注疏形态,输入了科判等实践技艺;基督教的字面解经派则维护了文本的地位,有利于提升教会的语言文化能力并推动其学术积累与进展。第二节进而探讨儒家经学如何在佛学刺激下取长补短,进展出义疏这种综合注经方式。同期的西方,释经学完成了面向基督教文本的转型,初步形成基督教释经学并奠定其学统。第三节探讨出于通经致用目的的语文探讨活动,即中国的小学与西方的文法探讨。两者在实践操作与论述探讨上的进展也得益于思想文化的推动作用。第三章以解经为主题,探讨文化进展对语言解释和语言进展的影响。解经更重视语言基础上的进一步阐发,它与语言的联系可体现在三个方面:对语言与思想的探讨,体现为解经活动;对语言的哲学深思,体现为解经观;解读经文留下的丰富语料,反映出解经的语言特点。针对这三方面,首先勾勒当时中西方解经活动的共同特点,然而以“得意忘言”与“寓意解经”为代表浅析两者的共性。再以王弼和奥利金的解经文本为例,化用诠释学论述浅析解经的语言特点。第四章以译经为探讨对象。译经是宗教传播的重要因素,与解经、注经互补互促。首先指出道安与奥利金的译本探讨是翻译探讨的萌芽,其译本整理与比较工作是之后翻译实践突破与翻译观进展的前提。然而比较作为论述家的道安与奥古斯丁的翻译观,指出两人的“案本”思想和意译倾向,并浅析各自理由。进而以多方而比较鸠摩罗什和哲罗姆两位实践家的观念和实践,表明他们有明确的译文中心观,其本质是顺应宗教传播与文化融合的需求,使客体文化融入主体文化。第五章以论经为探讨对象。指出论体文是文化对话与对立的语言表征。首先论述这一时期中西方论体文在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共性。然后以佛教与基督教为主角,按护教与论理两个主题分节讨论。护教文以慧远和德尔图良为例说明佛教护法与基督教护教对语言的共同影响。然后探讨受佛教影响的汉语论理文与受基督教影响的拉丁语论理文的语言共性。本章既探讨文化如何通过语言探讨进行融合,又探讨语言如何借助思想文化而进展自身。第六章主要探讨文化状态的稳定与语言新格局的成型。文学作为语言的精华和主要层面,以及思想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格局与形态能体现思想文化进展的状态。文化进展中的矛盾可以体现在语言上,其中佛教翻译与圣经翻译中的文质之争就是典型代表。人们通过论争提升了语言认知水平,就文化语言不足达成基本共识,为确立新文化的语言奠定了基础。最后浅析刘勰与奥古斯丁的语言观,通过语言本体观、语言道德观、语言修辞观以及语言变体观四个方面比较浅析其共性,说明两者的“宗经”本质。第七章进行总结、回顾和前瞻,阐发本论文的实践和论述作用。关键词:魏晋六朝论文晚期罗马论文语言活动论文语言观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6-9
ABSTRACT9-16
第一章 绪论16-39

一、探讨策略17-20

二、探讨内容20-25

三、各章概要与文献综述25-32

四、关于本探讨的一些补充说明32-37

小结37-39
第二章 注经:以注疏到文法39-88
第一节 宗教经文的注释41-54

一、佛经注疏活动41-48

二、基督教的字面解经派48-54

第二节 以注释到释经学54-70

一、作为综合性方式的儒经义疏55-61

二、圣经注疏与基督教释经学的形成61-67

三、文化进展与注经的互动67-70

第三节 以释经学到语文探讨70-85

一、汉语探讨:字书、音韵及音义70-77

二、拉丁语与文法学探讨77-82

三、两种语言探讨的共性82-85

结语85-88
第三章 解经:文化进展与语言解释88-132
第一节 二至四世纪的中西解经活动及解经观90-101

一、玄学解经观的演变与解经语言的进展90-95

二、圣经诠释与解经学的进展95-101

第二节 “得意忘言”与“寓意解经”——以王弼与奥利金为例101-112

一、两种解经法的相似处102-110

二、“得意忘言”与“寓意解经”的不同及其理由110-112

第三节 解经文本的语言特点——以王弼注与奥利金注为例112-130

一、解经的诱导特点与语言的张力性114-119

二、解经的论文导读:文献297-307上一页12

博弈特点与语言的空灵性119-125

三、解经的对话特点与语言的融合性125-130

结语130-132
第四章 译经:翻译活动的演进132-190
第一节 译学萌芽:道安与奥利金的译本探讨133-144

一、道安早年的译本整理与比较探讨134-139

二、奥利金的《六文本圣经合参》与圣经译本整理139-142

三、译本探讨的翻译史作用142-144

第二节 论述家的深思:道安与奥古斯丁144-165

一、道安对失本不足的纠结145-153

二、奥古斯丁的综合深思153-161

三、道安与奥古斯丁的异同161-165

第三节 实践者的观点:鸠摩罗什与哲罗姆165-187

一、鸠摩罗什的翻译观166-177

二、哲罗姆的翻译观177-184

三、鸠摩罗什与哲罗姆的译文中心观184-187

结语187-190
第五章 论经:论体文与语言文化的融合190-234
第一节 二至六世纪中西论体文的特点192-203

一、魏晋六朝的谈辨文化与论体文192-195

二、基督教的论辩环境与论体文195-198

三、魏晋六朝论体文与基督教论体文的共性198-203

第二节 护教文及其对语言进展的影响203-214

一、佛教与基督教护教文的背景与内容205-208

二、护教文的语言特点208-214

第三节 论理文及其对语言进展的影响214-231

一、受佛教影响的汉语论理文的语言特点216-222

二、受基督教影响的拉丁语论理文的语言特点222-231

结语231-234
第六章 立经:语言的整合与确立234-288
第一节 文学的演进与语言新格局235-252

一、魏晋六朝“文的自觉”与佛教文学的锦上添花236-243

二、罗马晚期世俗文学没落与基督教文学的雪中送炭243-250

三、两种文学格局的比较250-252

第二节 语言文质之争:崇文还是抑文252-270

一、佛经汉语的文质之争253-262

二、基督教拉丁语的文质之争262-267

三、文质之争的内涵与作用267-270

第三节 宗经:刘勰与奥古斯丁的语言观270-286

一、语言本体观271-275

二、语言道德观275-279

三、语言修辞观279-282

四、语言变体论282-286

结语286-288
第七章 结语288-297

一、探讨小结288-291

二、本探讨的启迪291-295

三、拓展方向295-297

参考文献297-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