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谈佛典佛典汉译传统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85 浏览:7898
论文导读:
摘要:佛典汉译以东汉到宋朝,历时一千多年,翻译佛典五千多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翻译探讨的源头和根基。本论文选取“以支谦到玄奘”这-佛典汉译由兴盛走向的阶段,对佛典汉译传统进行专题探讨。传统是指传承已久和具有特点的因素,佛典汉译传统是指佛学僧人和译者在佛典汉译中形成的传承已久和具有特点的因素。这些因素尤以佛典汉译的思想、信念和方式三个方面最具代表性,本论文分别以这三个方面依次展开论述,构建佛典汉译的文章学翻译传统,论述上具有一定的原创性。本论文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综述佛典汉译传统探讨的国内外近况,介绍本论文探讨的作用、目标、思路与策略、基本观点和探讨内容等。第二章传统,收集资料,查找中西方关于传统的定义,浅析传统的内涵、特性和外延,介绍佛典汉译传统探讨的思路。第三章佛典汉译思想进展的主线——“文质之争”,主张以头说起,探讨文质概念的出处、演变和厘定;提倡回归历史:解读佛典汉译的“文质之争”。“文质之争”是关于译文语言风格是文丽还是质朴的争论,始于《法句经序》,历经三国、两晋,直到唐朝,玄奘“新译”是“文质之争”的结果。第四章佛典汉译的信念——“文以明道”,阐述安世高开辟佛典汉译“文以明道”的道路,自此“文以明道”成为评判译文是否成功的首要准则,论述鸠摩罗什翻译“诚实誓”是“文以明道”的体现,释彦琮对译者的“八备”要求是“文以明道”的进展。第五章佛典汉译的方式——合作翻译,论述以佛典汉译初期外国人主译的私人合作、佛典汉译中期中外人共译的译场合作到佛典汉译盛期本国人主译的译场合作,佛典汉译一直以独特的合作翻译方式进行。第六章佛典汉译的文章学翻译传统及其历史回音,以文章谈到文章学,论述“文质之争”是文章学翻译传统的表征;“文以明道”是文章学翻译传统的内核;合作翻译是文章学翻译传统的原因;三者耦合,构建了佛典汉译的文章学翻译传统,阐述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是文章学翻译传统的历史回音。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第七章结语,阐述佛典汉译的文章学翻译传统是一种译学范式,有待传承;总结本论文在探讨范围、材料收集和论述论述等方面的得失,提出后续探讨的设想。本探讨横跨佛学、译学、文章学和史学等学科,属于交叉探讨,有助于深化佛典汉译思想,有助于充实我国翻译史探讨。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时间不足,本论文对佛典汉译传统采取“以支谦到玄奘”的断代探讨,材料有待继续搜集和整理,以便将来能够完成佛典汉译以东汉到宋朝的完整探讨;此外,佛典汉译传统的学论述述有待提升。关键词:佛典汉译论文传统论文文章学论文翻译传统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6-8
ABSTRACT8-14
第一章 绪论14-22

1.1 国内外探讨述评16-19

1.1 佛典汉译探讨16-17

1.2 翻译传统探讨17-19

1.2 探讨目标、作用与策略19-20

1.2.1 目标和作用19

1.2.2 探讨策略19-20

1.3 基本观点、革新之处及探讨内容20-22

1.3.1 基本观点20

1.3.2 革新之处20

1.3.3 探讨内容20-22

第二章 传统22-27

2.1 传统的内涵、特性和外延22-26

2.2 佛典汉译传统的探讨思路26-27

第三章 佛典汉译思想进展的主线——“文质之争”27-130

3.1 佛教传播我国的最初时间和最早的佛典汉译作品28-39

3.

1.1 佛教传播我国的最初时间28-35

3.

1.2 最早的佛典汉译作品35-39

3.2 以头说起:文质概念的出处、演变和厘定39-50
3.

2.1 文质概念的出处39-43

3.

2.2 文质概念的演变43-46

3.

2.3 佛典汉译文质概念的厘定46-50

3.3 回归历史:解读佛典汉译的“文质之争”50-108

3.1 《法句经序》——拉开佛典汉译“文质之争”的帷幕50-57

3.2 释道安“五失本、三不易”及其文质思想57-85

3.3 以五条文献看鸠摩罗什的翻译思想85-94

3.4 释慧远“厥中论”和释僧祜“质文允正”的文质思想94-102

3.5 玄奘“新译”是“文质之争”的结果102-108

3.4 佛典汉译“文质之争”与意译、直译之争的比较探讨108-130

3.4.1 佛典汉译“文质之争”与意译、直译之争的出处和内涵108-110

3.4.2 佛典汉译“文质之争”与意译、直译之争的争论历程110-121

3.4.3 佛典汉译“文质之争”与意译、直译之争的历史交集121-130

第四章 佛典汉译的信念——“文以明道”130-146

4.1 “文以明道”的出处、演变和进展130-140

4.

1.1 “文以明道”的出处130-135

4.

1.2 “文以明道”的演变和进展135-139

4.

1.3 “文以明道”中“文”与“道”的内涵和联系139-140

4.2 “文以明道”是佛典汉译的信念140-146
4.

2.1 安世高开辟佛典汉译“文以明道”的道路140-141

4.

2.2 “文以明道”成为评判译文是否成功的首要准则141-143

4.

2.3 鸠摩罗什翻译“诚实誓”——“文以明道”的体现143

4.

2.4 释彦琮对译者的“八备”要求——“文以明道”的进展143-146

第五章 佛典汉译的方式——合作翻译146-167

5.1 佛典汉译初期外国人主译的私人合作147-150

5.2 佛典汉译中期中外人共译的译场合作150-160

5.

2.1 释道安、赵政主持的译场150-154

5.

2.2 鸠摩罗什主持的译场154-160

5.3 佛典汉译盛期本国人主译的译场合作——以玄奘译场为例160-167
第六章 佛典汉译的文章学翻译传统及其历史回音167-204

6.1 以文章到文章学167-183

6.

1.1 文章167-169

6.

1.2 文章学169-183

6.2 佛典汉译的文章学翻译传统构建183-197
6.

2.1 “论文导读:12

文质之争”是佛典汉译文章学翻译传统的表征183-187
6.

2.2 “文以明道”是佛典汉译文章学翻译传统的内核187-193

6.

2.3 合作翻译是佛典汉译文章学翻译传统的原因193-197

6.3 严复的“信、达、雅”——文章学翻译传统的历史回音197-204
6.

3.1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源自我国古代的文章学197-199

6.

3.2 严复采取的“达旨”翻译策略源自我国古代的文章学199-201

6.

3.3 文章学翻译传统的标准话语:文章正轨即译事楷模201-204

第七章 结语204-209

7.1 佛典汉译的文章学翻译传统有待传承204-206

7.2 佛典汉译的文章学翻译传统是一种译学范式206-207

7.3 本论文探讨的不足与展望207-209

参考文献209-222
后记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