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思潮《讲话》与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联系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135 浏览:110878
论文导读:
摘 要: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从“五四”时期开始被启蒙者引进以来,先后得到文学研究会的提倡,到40年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成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纲领性文件,指导并影响着现实主义的发展,同时现实主义也为《讲话》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下,应思考如何用与时俱进的眼光,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看待现实主义和《讲话》的关系。
关键词:现实主义;《讲话》;关系
1002-2589(2012)30-0158-02
经过了历史洪流的涤荡和不同时期文学的较量,现实主义终于从20世纪稳步走来,成为这一世纪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思潮,它也将随着时代的车轮继续前进下去。但是在现实主义如此好的成绩和前景下,有一个问题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现实主义的发展和1942年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为《讲话》)有着密切的关系。
现实主义早在“五四”时期,由启蒙者陈独秀等引进,用来反对贵族文学,力求“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到了20年代文学研究会沈雁冰等人以“为人生”为口号,大力提倡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潮,这一阶段的“现实主义”大多是受到五四思潮影响的学者直接从西方引进,主要目的是用来反对我国存在的“鸳鸯蝴蝶派”等带有封建性的文学观念及写作传统,用以帮助人们觉醒、寻求思想解放。到了30年代中国的学者将目光由西方转到苏联,引进了带有一些政治化概念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至此,我国的学者呕心沥血不断从国外引进、学习现实主义思想,力图寻求一个适合我国环境,能够被国内广泛接受和运用的思潮形势。但是由于这些有着先进意识的学者、文人们各自不同的身份、思想的影响,无法确切地认清我国的国内形势和人们的思想意识,因而他们无法达到文学和思想上的认同,也因此无法找到一个统一的文学思想来指导他们进行文学创作。正是基于国内文学界学者认识的不足和思想的混乱,以一个革命家、军事家的眼光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了我国的革命形势,又以一个文艺家的见地和文笔,创造性地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成为了中国革命现实主义的纲领性文件,解除了长期以来处于思想和立场混乱境地的作家和学者的烦恼,指引、鼓励着他们为我国的革命事业、文艺事业坚持不懈地奋斗。该《讲话》的发表也对20世纪40年代以来的“革命现实主义”思潮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在《讲话》的指导下,十七年时期不同的作家进行了有关现实主义的论争(关于文艺真实性的论争,关于文艺创作道路的论争,关于革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的论争)。这些有关现实主义的论争过后,新时期以来,现实主义经历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实现了回归。此后现实主义吸收借鉴一些新时代的元素如意识流、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等一路走来,成为了文学思潮上的主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显然,从时间上来看,《讲话》是在现实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但是有一时期的现实主义也为《讲话》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例如以中国左翼文艺思想为例。宋琦和周俊在《对中国左翼文艺思想的整合》中说到:“《讲话》提出的文艺的人民性、党性和统一战线等重要观点,对于‘人性论’、‘鲁迅笔法’、‘辩证唯物论的创作方法’等问题的看法,均与中国左翼文艺思想密切相关。”从这一角度来分析,我们就可以将《讲话》看作是为求统一文艺界思想,而对中国左翼文艺思想进行的一种有意识的整合。另外,胡玉伟在《与一九四○年代的文学转型》一文中也有阐释:“无论是苏区作家还是来自上海等地的左翼作家,他们在解放区相遇之后都将面临着一种新的‘历史力量’的整合。”新的时代有新的历史任务、新的文艺方向,而面对新的时代,作家亦应及时调整自己的写作姿态。将他讲话的目标特别针对了那些外来的左翼知识分子作家:“亭子间的‘大将’‘中将’到了延安后,‘不要再孤立,要切实。不要以出名为满足,要在大时代在民族解放的时代来发展广大的艺术运动,完成艺术的使命和作用’……这一连串的言行与其说是一种倡导,还不如说传达了对文学现状的不满和急于改变现状的焦虑。”由此可以看出,《讲话》不是凭空而生的,他是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吸收和借鉴他人的经验而完成的。
此外,我们也应看到《讲话》的发表,对于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起了很好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讲话》是对现实主义在特定时期的新内容的阐述和发展,是促使现实主义更加贴近现实真实即革命现实的推动力。
从现实主义被引进以来,一直在中国的文坛上不断发展,但在40年代之前只是作为众多思潮的一支而存在的,而且也出现了很多次的关于“现实主义”的的论争,甚至还出现了对现实主义歪曲、片面化的解释。直到《讲话》的发表,才基本上结束了这种不断论争的现象,对广大文艺工作者起到了统一思想、加强团结、振奋精神的强大作用,现实主义思潮成为了中国文艺思潮的主流。《讲话》所确定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正是结合了当时我国所处的内忧外患和思想混乱的大背景适时提出的,分析了我们所处的现实条件、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文艺服务等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在理论上,为这一特定时期的现实主义的源于:论文封面格式范文www.7ctime.com
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具体表现在,抗战时期的现实主义文学,以解放区的革命文学为代表,表现出人民翻身求解放的重大历史主题,突显“民族特色”,出现了像《创业史》、《青春之歌》、《小二黑结婚》等有重大影响力的创作。此后现实主义一直围绕着《讲话》所提倡的原则,经历了十七年的论争、现实主义的回归一路发展而来,在新形势下,现实主义在题材的选择上由窄到宽,由浅到深,向着历史的纵深度扩展,出现了有了现代主义、新现实主义等新的表现形式,实现了对现实主义的深化与超越,如陈忠实的《白鹿原》就是一部典型的现实主义的作品,“它从家族题材入手,通过一个家族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权而争斗的经历,描绘了渭河平原从清末北伐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半个世纪的历史变迁,展现了一副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论文导读:然在发展,并为我们所用;同样在特殊年代、特殊环境下产生的《讲话》,虽然在新时代,某个提法、某个观点已不适用,但是《讲话》最核心、精华的部分,依然指导着我国的文化艺术事业向前发展。那么在这里我们就很有必要重温一下《讲话》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在《讲话》一开始,就对“五四”以来中国文化战线取得的成就和存在
触目惊心的‘史诗’性历史画卷。”通过正确认识20世纪以来现实主义的发展和发表于40年代的系统阐述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文艺指导政策—《讲话》之间的密切关系提醒站在当下的我们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虽然时代不断变迁、社会不断运动,但是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依然在发展,并为我们所用;同样在特殊年代、特殊环境下产生的《讲话》,虽然在新时代,某个提法、某个观点已不适用,但是《讲话》最核心、精华的部分,依然指导着我国的文化艺术事业向前发展。
那么在这里我们就很有必要重温一下《讲话》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在《讲话》一开始,就对“五四”以来中国文化战线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作出了客观评价。他认为,五四以后的文艺工作做出了成绩,并且对中国革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也看到文艺战线存在的诸多问题。针对最突出的问题:没有明确解决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和如何为工农兵服务这个根本性的原则问题,严厉地指出:许多文艺工作者缺少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没有解决文艺为谁服务的问题,仍抱住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感情,轻视工农群众,脱离生活现实,对正在进行的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漠不关心,缺乏起码的热情。这样的态度使得他们“对于工农兵群众,源于:论文封面格式www.7ctime.com
则缺乏接近,缺乏了解,缺乏研究,缺乏知心朋友……”当然也不会写出好的作品。
强调文艺必须为以工农兵为主体的人民大众服务。因此,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正确表达人民的心声,这样才是为人民服务,写出来的作品才能为群众所欢迎。
文艺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这是在《讲话》中提到的一个重要的美学观点。他指出: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因此,“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文艺来源于生活,但并不等同于生活,它又高于生活。“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革命文艺应该是生活的浓缩,是各种具有革命和教育意义生活素材的浓缩和升华,所以“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前进”。
作为生活在当代的我们更应正确把握、看待现实主义和《讲话》的关系,既要结合其产生的背景和时代来正确对待,又要用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眼光,从客观实际出发,对其作出正确的认识,以此来指导我们的文学创作,力求全力落实“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参考文献:
文学运动史料选:第四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陆贵山.中国当代文艺思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张永清.新时期文学思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李何林.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M].上海:生活书店,民国三十四年.
[5]胡玉伟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价值指向及意义[J].理论前沿,2005,(1).
[6]孙立忠.不同的时代不变的原则——学习[J].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2002,(8).
[10]岑小双.重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J].文学教育,2011,(3).
(责任编辑:陈雅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