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述认同双重态度模型论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系统认同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319 浏览:50675
论文导读:
摘要:双重态度模型理论为我们加强价值观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它告诉我们要充分重视受教育者内隐性价值观念,改进价值认同问题上的调查研究方法,更加注重价值观的养成环节,持续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内隐;外显;态度;价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007-5194(2012)03-0142-04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自觉追求的战略任务。当前,促进全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度信服和自觉认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态度研究视域下的价值认同

价值认同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变迁、文化交流与冲突研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国内外学者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的学科视角对价值认同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人们普遍认为,价值认同是价值主体在社会实践中逐渐改变原有的价值观念,而以某种共同的价值观念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或者以某种共同的理想、信念、原则为价值追求,并自觉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的过程。
有关态度的研究是社会心理学极为重要的课题之一。态度(Attitude)是个体对特定社会客体所持有的稳定的、评价性的内部心理倾向。从心理学角度看,价值观念的实质是深层次的态度体验,价值认同的过程就是深层次的态度改变过程。从态度理论研究的视角分析,价值认同包含以下要义:价值认同是价值主体基于对某种共同价值观充分认知基础上而形成的认可、接受的态度,标明了一种积极性评价的内部心理倾向;价值认同是价值主体对自身的价值观重新定位和调整,从原有的价值观逐步转变、过渡到新价值观的过程。这种转变也是态度的转变,是从旧的态度体系改变到新的态度体系的过程;价值认同不仅限于价值观念的内化和新态度体系的形成,态度的确立与行为的选择具有相关性,新思想观念的践行是价值认同的旨归。
以往的研究中,态度一直被看作是人对社会客体或支持、或反对的单一心理倾向;而且,态度被认为只以意识形式操作,社会行为处在意识控制之下。基于这种理论,价值认同就意味着人们从意识层面纠正原有的价值观念,理性地认同某种价值观的正确性、合理性,之后,这种价值观念就能转化为实际行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无论是实践者还是研究者都发现价值认同并没有这么容易,新价值观念的内化往往会受到阻抗,知与行经常出现不一致。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态度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提出了“双重态度模型理论(dual AttitudeModel)”。双重态度是指人们对同一态度客体能同时具有两种不同的评价:一种是能被人们所意识到的外显态度,另一种则是自动化的、无意识的内隐态度。当人们由旧的态度改变到新的态度时,旧的态度并不会消失,仍然留存于记忆中,以内隐的形式潜在地影响着人们的认识和行为。出现双重态度时,内隐态度是被自动激活的,而外显态度则需要较多的心理能量和动机从记忆中去检索。即使外显态度被检索出来,内隐态度也还会影响人们那些无法有意识控制的行为反应(如一些非言语行为)和那些人们不试图去努力控制的行为反应。
双重态度模型理论为我们进一步认识、解析价值认同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一新成果使我们进一步发现了价值认同问题的复杂性。
首先,在价值认同过程中,价值主体即使已经确立起了新的价值观,但在他的记忆中实际上仍存在着两套价值体系,一套是新建的外显性价值体系,另一套是留存的内隐性价值体系,并且两套体系都在以各自的方式发挥着作用,影响着人的价值行为。
其次,价值认同过程中不仅要改变意识化的外显性价值观念,更要改变以无意识形式存在的内隐性价值观念。不控制和改变内隐性价值观念,新观念的内化就会受到阻抗,价值认同就没有真正完成。而改变内隐性价值观念的难度远远大于改变外显性价值观念的难度。这决定了价值认同比先前价值观的形成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努力。
再次,即使受教育者从内心深处真正接受了某种思想观念,愿意将它作为自己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但当新的价值观还没有强大到足以超越和压制留存于记忆中的价值观念时,它可能不转化为实际行动。于是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人们虽然认同了某种共同价值观,但在社会实践中却经常不践行它。

二、双重态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影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建设源于:论文格式模板下载www.7ctime.com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重要的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人们的头脑,使其真正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外化为人们的日常行为。双重态度理论为我们深入认识价值认同的心理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深入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与“外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双重态度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

人的价值观念建立在一定的心理机制、心理形式基础之上,它的形成要经历知、情、信、意、行等心理历程。在这一历程中,由“知”到“信”的过程就是内化的过程,也是新态度体系确立的过程。但是,在价值观教育中,这一进程却遇到了困难。虽然受教育者认识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但似乎总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阻抗着它的内化。以往的研究中,我们主要围绕教育内容、形式和理论的传输途径、方法等进行科学化探索,但这些科学化的努力并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忽略了受教育者双重态度的存在,没有充分认识到态度改变的难度。
内隐态度的隐蔽性增加了其改变的难度。价值认同的过程也是价值调整和态度改变的过程。态度的改变不仅意味着要改变意识化的外显态度,还意味着改变以无意识形式存在的内隐态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其科学性、合理性,辅之以教育者们科学化的努力,改变受教育者外显态度即意识化的价值观念是不难实现的。但是,内隐性观念的改变则比较困难。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当某种态度和价值观念不符合社会主流规范或个体积极的价值标准时,它会唤起人们焦虑的情绪体验,为了减少焦虑,人们就会将这些思想观念驱除于意识之外,或压制于无意识当中,在多数情况下,教育者甚至论文导读:价值体系认同的启示双重态度模型理论对于深入揭示人的认知过程和行为规则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我们加强价值观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首先,双重态度理论有助于我们改进价值认同问题上的调查研究方法。全面、准确地了解公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接受状况,是有针对性地开展价
受教育者本人也无法了解其真实性存在。以往的价值观教育中使用的态度改变技术通常改变的只是人的外显态度,而非内隐态度。但由于测量方法的限制,已有的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状况的调查也只是报告了人们外显的、有意识的评价和观念,那些潜藏在人们记忆中与核心价值体系相抵触的思想观念并没有真实地反映出来。由于把握不住内隐性态度和观念,意识层面的摆事实、讲道理也就变成了没有针对性的空谈。双重态度间的内在作用机制也影响着态度的改变。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是先从感觉经验本身开始的,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的,它从对该感觉经验的选择性注意开始,通过与外界的细化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这表明,在教育过程中,新态度体系的生成必须建立在对受教育者思想中先在性的知识经验充分关注的基础上。存在于人们记忆中的双重态度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内隐态度虽然隐藏在外显态度背后,通常容易被个体忽视,但它却是外显态度的向导,影响着外显态度的内化认同。在态度改变时,内隐态度既可以起到基础的辅助和向导作用,也可能起到干扰或阻碍作用,其作用性质取决于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的一致性程度。也就是说,个体主体新确立的价值体系中,与原有价值体系一致的内容会很容易被内化认同,但不一致的内容,内化的过程则会受到很大的阻抗。
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间的复杂性关系,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认同的认识。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我国社会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全面转轨的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人们利益的分化导致社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的势态。生活情境的改变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在思想深处不自觉地留下印记。这些散布于头脑中的思想观念有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有些则可能与之相悖。在价值观教育中,教育者虽然尝试着用各种方式方法把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传递给受教育者,但由于没有意识到或没有充分意识到受教育者头脑中先在的、内隐的态度可能产生的影响,更没有澄清那些与主导思想相抵触的内容,致使其自由地存在,自发地发挥作用,阻碍了受教育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认同。

(二)双重态度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

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的并非止于认知层面,而是引导受教育者将已形成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观念转化为稳定的行为习惯,实现由“知”向“行”的转化。然而,在实践中,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行为与所掌握的价值观念却经常出现不一致。这是长期困扰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一个问题。
以往的研究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受意识支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没有在实践中得到践行,是因为这些内容没有被真正接受和内化。虽然这种探讨模式仍沿袭以逻辑性、可控性为特征的认知过程中心倾向,但它归因的真实性却不容置疑。价值体系的内化是有程度差异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可、接受并不一定是深度的信服。要求一个从内心深处还没有真正接受核心价值体系的人去积极主动地践行它,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这种情况并不能算作“知-行”不一致。
上述观点告诉我们,持不同态度的人具有不同的行为取向。事实上,“知一行”不一致的问题往往发生在同一个有双重态度的人身上。他最终执行哪种行为,取决于他对内隐态度的意识程度和是否具备超越内隐态度的动机与能量。
当内隐态度被激活后,多数情况下人们无法意识到它的存在和作用,这时如果人们没有足够的心理能量和动机检索到外显态度,那么内隐态度就率先成为支配行为的力量。这是因为:从发生作用的方式看,当人们遇到评价客体时,内隐态度会自动被激活,它的活动不需要或较少需要心理能量与动机;而外显态度还没有成为自动化的习惯力量,需要较多的能量和动机去检索。在面临一种有冲突的主观情景时,有双重态度的人通常报告的是一种更易获取的态度。在现实中,如果这种内隐态度与教育中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差异,就会出现不践行的现象。正如一个长期受本民族文化熏陶的民族成员进入异质文化环境中,即使接受了新的价值观,但在价值冲突中新观念可能并不决定其行为反应,因为原有的本族文化观念依然是一种习惯化、自动化的力量。
还有一种可能性,即使内隐态度没有被意识到,如果人们有能力从记忆中检索到外显态度,它就会自动地超越和压制内隐态度,人们的行为将受外显态度的支配。上例中的民族成员如果经过长期的文化适应和反复的强化练习,新质价值观念变得强大起来,与行为反应建立了自动化联结,以致在价值冲突中感受不到原有观念的存在,那么他就自动地执行新的价值观念。这时他的行为与所掌握的价值观念是一致的。
有的时候人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内隐态度,如果这种态度是不合理的或自己不想要的,这将驱使他们用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态度去代替和战胜它。这种主动的压制需要心理能量与动机。如果外显性思想观念比较强大,人们就会执行这种观念;反之,如果人们没有足够的动机去检索或检索不到外显性价值观念,那么这种主动压制就失败。
总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新价值观念的最终胜出要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逐步超越过程。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压倒性优势以前,原有的内隐性价值观念仍会不断地影响乃至支配人的思想道德行为,这是导致“知一行”不一致的深层原因。
源于:论文书写格式www.7ctime.com

三、双重态度模型理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启示

双重态度模型理论对于深入揭示人的认知过程和行为规则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我们加强价值观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首先,双重态度理论有助于我们改进价值认同问题上的调查研究方法。全面、准确地了解公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接受状况,是有针对性地开展价值观教育的前提。从态度研究视角分析,目前关于核心价值体系的调查研究多数运用的是被试者的自我报告量表,且有较长的反应时间。这意味着态度测量只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一种外显的、有意识反应的自我报告。这种调查方法往往会得论文导读:
出“当前我国公众高度认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结果。我们不能否定调查结果的真实效度,但至少公众态度中那些自动操作的、不需意识努力的心理成分则没有反映出来。因而教育者往往困惑于“认识与实践存在差距”的现实。wilson和Lindsey等人的一项研究发现,人们在有时间限制的条件下(在3秒时间限制内报告他的态度)某些原来有效的态度技术并没有导致态度的改变,这时隐藏在受教育者记忆中的思想观念呈现出来。这表明,采用外显测量与内隐测量相结合的方法更有助于对受教育者思想状况进行准确的测量。其次,价值观教育要充分重视受教育者内隐性价值观念。人在有意识地接受正规的价值观教育之前,实际上已经在生活实践和环境氛围中形成了一定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积淀。这些观念中就包含.着内隐性知识和评价。作为先在性的观念基础,内隐性观念经常地、稳定地影响着新态度体系的形成和价值行为的实现。根据双重态度理论,内隐态度在价值观调适过程中能否改变,首先取决于它的被意识程度。也就是说,要使内隐态度得到有效的控制和引导,应当使之“显性化”,帮助人们澄清这种潜意识中的思想观念和评价体系。因此,在价值观教育改革和创新实践中,我们既要重视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倡导,不断加强受教育者外显态度的建设,同时也要有针对性地对受教育者的内隐态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挖掘,增强其被意识程度,在此基础上,注重引导受教育者在积极主动地质疑、讨论和对话中显现和检验内隐态度,使之得到有效控制和改变。
再次,价值观教育应重新审视环境育人的作用,更加注重价值观的养成环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都形成于特定的环境之中。以往,我们对环境影响下生成的知识形态的性质、特点及其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清晰的认识,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育人环境的优化,致使我们不得不把大量的工作投诸于价值观改变的环节。双重态度理论研究表明,内隐态度的改变难度远远大于外显态度的改变难度,即使一种新态度已经被建构,人们在面临认知压力时原来习惯化的态度也还会成为默认的反应。这意味着:与价值观最初形成时相比,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念将付出更多的艰苦努力。所以,育人环境建设不好,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与主导价值观不一致的内容就多,留给价值认同和改变的工作就多,难度也越大,反之亦然。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从价值观的养成环节人手,注重育人环境的优化和引导性环境的创设,把受教育者始终置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氛围之中,使之在无意识中受到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相一致的思想观念。
最后,必须持续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双重态度模型理论揭示了态度改变和价值认同的难度。即便如此,研究者们仍然相信任何观念都是能够习惯化和加以改变的。只要在实践中对新的价值观念反复强化和练习,那么新的价值体系就可能成为习惯化的并替代先前的内隐性观念。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摘自:毕业论文格式字体www.7ctime.com
,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为了实现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度认同,我们必须调动一切社会资源和力量,大力宣传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增强人们的心理能量和动机。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社会调整的关键阶段,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人们在理想、信仰、思想道德等方面差异较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因素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但我们要坚信,长期持续、科学合理的宣传教育一定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逐步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