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析防护林防护林系统建设走势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317 浏览:32263
论文导读:
摘要:防护林体系指在一个自然地理单元或一个流域、水系、山脉范围内,结合当地地形条件,土地利用情况和山、水、田、林、路、渠以及牧场等基本建设固定设施,根据影响当地生产生活条件的主要灾害特点,所规划营造的以防护林为主体的和与其他林种相结合的总体。在这一防护林体系中,各个林种在配置上错落有序,在发挥其防护功能上各显其能,在获得经济效益上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从整体上形成一个因害设防、因地制宜的绿色综合体,以期达到营造防护林的预期目的。
关键词:防护林体系建设趋势
防护林体系的理论和实践,是随着我国于1978年开始兴建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的发展而不断形成、发展和完善的。根据国家批准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的目的和要求,经过十多年的实践,三北防护林体系,是在三北这一特定的地区,即自然条件严酷,灾害频繁,农、林、牧比例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经济不发达,人民群众生活还很贫穷的状况下建设的。这就确定了体系建设的宏伟目标是以森林为武器,一要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改变三北地区的自然面貌,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二要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提供源于:论文 范文www.7ctime.com
社会对林副产品的需要;三是将林业作为一种独立的产业经营,发展商品经济,拓宽经营门路、增加人民收入;四要改善城乡生活环境,提高森林的社会效益。

1、从形式设计走向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科学设计

50年代初期,因缺乏经验,机械的仿效国外防护林网的设计方法,只图形式,不讲实效,如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营造水土保持林,只强调沿梁峁岭脊等距、平行、条条设计数十里的单一防护林带,投入大,效益低,对土壤流失规律注意不够,如这一地区沟谷地的面积只占小流域总面积的43.4%?55.8%,但它的侵蚀量却占到总侵蚀量的49.9%?76.2%,且以沟坡为主。1953年林业部召开的防护林座谈会上提出了 “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之后,各地生产、科研和设计部门共同总结经验,深入探索,由形式逐步走向科学设计。按照水土流失、风沙等危害的性质和轻重,划分不同类型,设计不同规格的林网;按照不同的立地类型选择适宜树种;强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

2、从营造单一的防护林种走向建设多林种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

过去的防护林多以条、块形式配置于山梁或沟坡,造林分散、零星、形不成网络或体系。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实践和科学观测表明,只有将多林种类型的防护林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体系,这样的防护林无论防护功能和经济效益要比单一的防护林大许多倍,同时注意营造疏透结构的林带,由宽林带走向窄林带。

3、从只注重生态效益走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

50年代营造水土保持林、农田林网,大多只注重其生态效益。70年代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初期虽提出了经济效益,但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生产建设的发展和深化,而对这样一个规模庞大技术复杂的林业系统工程,林业部三北防护林建设局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实地考察与评价,发现防护林体系建设与当地经济开发、群众的直接经济利益结合得不够紧密,缺乏营造、巩固和提高防护林建设的经济启动力,以致影响到防护林体系建设的质量,影响到防护林长期、稳定、高效地发挥其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所谓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就是由以防护林为主体的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的生物群体组成的生物学稳定、配置科学、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生态经济高效的绿色人工生态系统的综合体。是区域性人工生态系统的子系统, 在人工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主体的、连接各种生产事业和启动整个生态、经济功能的重要作用。陕西省林业科学研究所罗伟祥根据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涵义与建设途径,提出了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系统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注重调整林种结构,加大经济林比重,合理的林种结构是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

4、从单一的乔木树种造林走向乔、灌、草相结合

50年代,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造林中,人们只采用杨树、白榆、旱柳、刺槐等乔木树种造林,而且往往将适于平原生长的杨树、白榆栽植在山坡梁峁。实践证明,除河北杨、刺槐外,大多形成小老树,不但不能很好地发挥生态效益,而且经济效益也很低。而灌木林适应性强、生长快,生物量大,不仅能很快提供燃料、伺料、肥料,有的还是重要药材、条林,还有的是“第三代水果”。乔木、灌木与草本植物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更为显著。

5、从单一层次的乔木纯林走向多树种多层次的混交林

实践和研究证明,多树种组成多层次结构的混交林的效益最好,混交林的生物生长量高于同一立地条件的纯林。特别是在生态条件十分脆弱的黄土高原,混交林由于树种的多样性而获得的生态效益互补作用,使得整个森林生态系统趋向于平衡,并向良性循环发展,从而保证林分生物学上的稳定性。黄土高原地形变化大,立地条件多种多样,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适生树种即可形成多树种多层次的不规则的带、片、网、团、簇的混交林。
6、从单一发展林业走向农、林、牧相结合,综合治理,协调发展单一发展林业,是难以达到稳固发展林业的目的,因为农、林、牧各业之间存在着彼此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客观规律,其中任何一方面发生变化,就会使整个经济结构失去平衡。单一的农业经济结构,不仅导致了掠夺性的经营方式,带来了生态性灾难,而且越垦越穷,阻碍着农村经济朝着综合经营的方向协调发展。三北地区农、林、牧业和其他用地面积,由1977年的8.21%、 5.56%、 43. 66%和42. 52%最终〔2050年)调整到8.18%、12. 82%、39.185%和39.82%,调整后的农、林、牧三业占地比率为1. 4 :2.1 :6.5。从其占地比例上看,牧业用地比重较大,是符合三北地区实际生产情况的。这个调整体现了充分和合理地使用土地的原则,达到了农、林、牧相互促进、优化组合。
可见,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使其农、林、牧产业结构、比例、组合与布局达到协调和优化状态,方可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达到最佳状态。论文导读:护林生产经营上,采取集约化经营管理的效益要比粗放经营高出6?15倍以上。近年来,各地在防护林体系建设上,注意选择优良树(品)种,培育壮苗,精细整地,认真栽植,合理密植,特别是对经济林实行施肥(配方)、灌水、地膜覆盖、病虫防治等,效益十分显著。可见,防护林体系建设就是要以现有林为基础,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在统一规划下,建
同时还必须与其他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耕作措施、水利措施、畜牧业的牧养方法等协调发展,才能使林业稳定增长。

7、由粗放常规管理走向集约化、科学化、规范化

过去,防护林的营造与管理都很粗放,这样很难发挥其防护功能,获得经济效益。实践表明,在防护林生产经营上,采取集约化经营管理的效益要比粗放经营高出6?15倍以上。近年来,各地在防护林体系建设上,注意选择优良树(品)种,培育壮苗,精细整地,认真栽植,合理密植,特别是对经济林实行施肥(配方)、灌水、地膜覆盖、病虫防治等,效益十分显著。
可见,防护林体系建设就是要以现有林为基础,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在统一规划下,建立一个符合三北地区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的自然和人工相结合,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体。这个整体的结构,其外延包括农、林、牧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地位、相互关系,即相互协调与合理布局;其内涵包括防护林体系内部各组成要素的相互连结和相互作用,即体系自身的格局、结构和效益。做到防护林与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因地制宜布设,乔、灌、草相结合,带、片、网相结合,封育保护天然林与人工造林相结合,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的综合防护林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