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论语论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艺术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466 浏览:17154
论文导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
语文教学是把课文中每一件具体生动的事,每一个个性鲜明的人,每一句深入浅出的话,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作用于学生的耳目,渗透于学生的心田,令学生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得到熏陶,受到教育,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我在工作中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原本可以讲得很生动有趣的课文,但由于教师不善于口头表达,无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死板,学生提不起兴趣。这说明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更应讲究语言艺术,我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并试着把语文课堂的语言归纳为规范性、形象性、趣味性、激励性四个特征。

一、课堂语言的规范性

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必须采用普通话,这样既可以避免教学语言出现“南腔北调”,又可以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正确的发展。但有的教师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学,讲起课来或文绉绉满口“之乎者也”,或文白相杂,不伦不类,这种语言只会使学生觉得晦涩难懂。还有的教师夹杂着方言,教给学生的不是规范的普通话,致使学生长大后由于各种需要不得不为语音的不标准而烦恼。源于:论文www.7ctime.com
因此,教师的语言要规范,要使用普通话。

二、课堂语言的形象性

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但要规范,而且要形象。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转化为具体,深奥变得浅显,枯燥变得风趣。特级教师于漪讲朱自清先生的《春》,用这样一段话开场:“我们一提到春,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用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这段话,绘声绘色,有景有情,使教学语言格外形象、精彩。语文课就是这样,有时一个例子、一句比喻就能使学生的理解变得更具体,更深刻。

三、课堂语言的趣味性

作为一名教师,其课堂语言仅具规范性和形象性是不够的,每天一堂接一堂40分钟的课,对于生性好动的小学生来说可能是一种难耐的“煎熬”。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必须巧妙驾驭课堂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尽量使用充满趣味的语言,才能使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我曾听同事说,她听过一节语文课,由于老师的语言毫无生气,使前一节课还生龙活虎的学生一下子像霜打了的茄子。所以,教师应当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声情并茂、和谐动听,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才能在课堂上精神饱满、兴趣盎然,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为了使学生对语文课堂充满兴趣,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与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按照教学需要把它们引入课堂,调动自如,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有趣,迅速理解和记忆学到的知识。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竞选州长》一课时,先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纽约州长见到马克·吐温后,极端仇恨,说道:‘你知道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坚固,什么东西最锐利吗?我告诉你,我防弹轿车的钢板是最坚固的,我里的是最锐利的。’马克·吐温听了微微一笑:‘先生,我了解的跟你不一样啊!世界上最坚固、最厚实的是你的脸皮,而最锐利的呢?是你的胡须。你的脸皮那样厚,可你的胡须居然能刺破它长出来!’”这则小故事的引述,使学生忍俊不禁,在一阵轻松的笑声中感受了马克·吐温犀利幽默的语言特色。

四、课堂语言的激励性

心理因素对于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课堂中,教师每一句可能自以为无意的评语,往往会左右学生听课的情绪,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针对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将随意性评语变为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从而提高学生兴趣。如“你真棒!”这样简简单单一句评语,会使学生信心大增,特别是那些自信心缺乏的学生。又如当某学生被提问时答案与正确答案出入较大时,教师简单粗暴的指责及烦躁情绪只会使他更紧张,假使能亲切和蔼地对他说:“你的思考方式很有特色,但与这个问题的正确思路稍有出入,换一个角度想想,或许会有新的发现。”这样就激励了被提问的学生,使他有了进一步思考的信心。学生有这样一位老师和风细雨地鼓励和引导,他们自然会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学习,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
总之,要想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愿更多的教师能讲究语言的艺术,愿课堂语言艺术成为缤纷教坛一朵常开不败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