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历史文化《烛之武退秦师》历史文化知识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372 浏览:73524
论文导读:
摘要:为拯救危难的国家,一个年已七十的老人,半夜行动,直入敌营,三言五语,便胜过千军万马,顷刻之间,强虏灰飞烟灭。读过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给人印象最深的恐怕是浓厚的传奇色彩。我们就来沿着历史的长河,举浆泛舟,追寻那段逝去已久的往事。
关键词:谋士;历史;文化;简析
中图分类号:G633.33
在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一般在疏通文章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一起欣赏烛之武的精彩说辞以及学习他临危受命、大智大勇的爱国精神。这样,无疑将本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生动的历史文化知识有所疏漏,从而给学生留下许多困惑。现补充几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一、"秦晋围郑"的两个原因中,"以其无理于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且二子楚也"又暗含了什么历史事实?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们要从公子重耳出逃说起。
重耳为晋献公与狐姬之子,晋献公先后娶妻五人,第一个贾姬,无生;第二个狐姬,生重耳;第三个为小戎之女,生夷吾;后立齐姜为夫人,其子申生也立为世子;最后一个则为骊姬,生子奚齐。重耳二十岁时,骊姬受宠,欲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世子。于是重耳、夷吾、申生均遭排挤,被逐出国。重耳由此居浦城(今山西隰县)十二年。这期间,献公病死,骊姬立子不成,身亡。夷吾继位,是为晋惠公,因其忌恨重耳之德,欲除之,重耳被迫出逃,开始了他漫长的流亡生涯。
流亡途中,所经之国,均久慕其名、仰其德,必当扫除馆舍,以候车驾,而曹、郑两国例外。
且说一日重耳将至郑国,早有人报知郑文公。文公却对群臣说"重耳叛父出逃,列国不纳,屡至饥馁。此不肖之人,不必礼之。"他的大臣叔詹进谏说"晋公子有三助,乃天佑之人。不可慢也。"郑伯忙问"何为三助?"叔詹答曰"‘同姓为婚,其类不蕃’。今重耳乃狐姬女所生,狐与姬宗,而生重耳,处有贤名,出而无患,此一助也。自重耳出亡,国家不靖,岂非天意有待治国之人乎?此二助也。赵衰,狐偃,皆当世豪杰,重耳得而臣之,此三助也。有此三助,君其礼之。'礼同姓,恤困穷,尊贤材,顺天命,四者皆美事也"郑伯不以为然"重耳且老矣,是何能为?"叔詹谏不行,只好又说"君若不能尽礼,则请杀之,毋留仇雠以遗后患。"郑伯说"大夫之言甚矣。既使寡人礼之,又使寡人杀之。礼之何恩,杀之何怨?"乃传令门官,门闭勿纳。
重耳吃了郑国的闭门羹,受了辱,而郑国也正如叔詹所说,从此给自己留下了祸根。
重耳回国后,于公元前632年(鲁倍公二十八年)发动了一场晋、楚城濮之战,战中"郑伯如楚致其师",出兵帮助楚国,而晋有齐秦两强国的支援。因此,这一仗的结果以楚战败而终。郑伯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久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二、源于:毕业论文致谢范文www.7ctime.com

烛之武说辞中有揭露晋背信弃义的一句话,"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有这回事吗?
历史上确有此事,这件事发生在晋惠公身上。晋惠公,即前文提起的夷吾,是重耳的异母弟。骊姬在排除异己时,他已被逐至屈地(今山西境内)。骊姬失败后,晋国的君位之争相当激烈,一度曾出现国内无君的局面,他趁机接受了秦国的帮助,以割河西五城的代价归国登上君位,是为晋惠公。回国之后,他对于土地,又有不舍之意,于是召集群臣商议。大臣的意见不一,由此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去五城是去晋半矣,秦虽极兵力,必不能取五城于我。且先君百战经营,始有此地,不可弃也。"一派认为,"既知先君之地,何以许之?许而不与,不怒秦乎?且先君于曲沃,地不过蕞尔,惟自强于政,故能兼并小国,已成其大君能修政而善邻,何患无五城哉?"惠公无奈,则说"不与则失信,与之则自弱,畀一二城可乎?"大臣们说"畀一二城,未为全信也而适以挑秦之争。不如辞之。"惠公于是下定决心,修书一封,"始夷吾以河西五城与君,今幸人守社稷,夷吾念君之赐,欲即践言。大臣皆曰:地者,先君之地,君出亡在外,何德擅许他人?寡人争之弗能得。惟君少缓其期,寡人不敢忘也。"就这样,委婉地回绝了秦伯,保住了土地,但他也从此失掉了宝贵的信誉,给他国以至后人留下了忘恩负义之骂名。

三、秦伯退兵之时,为何留三员大将戍之?

秦国此次出兵,其真实的目的并非帮晋,而在于东扩,因而烛之武在劝说时,当提到"君若肯宽目下之围,定应盟誓,弃楚降秦。君如有东方之事,行李往来,取给于郑,犹君之外府也"时,秦伯大悦。这几句话就是说,只要你秦国退兵,我们郑国就臣服于你。这对秦来说无疑是件好事,不费一兵一卒就臣服了整个郑国,且不用与晋分争。秦伯打完了如意算盘,就与郑人结盟,然后撤军,撤军之时,留下三员猛将,其目的显而易见,明为保护郑国免受他国侵犯,实则监视郑国以防其变卦,从而确保这次轻而易举得来的胜利果实。可后来的殽山之战恰好证明了这一次历史和秦伯又开了一个玩笑。因此,留这三人,本是秦伯为了监督郑固,却不曾想他所留的这三个人,竟成了后来秦晋殽之战的导火线。从这个意义上讲,文中提及这一点,也是为后来历史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总之,烛之武是自信的,他自信有能力引导秦穆公的思路,他自信千军万马也不过弹指一挥间的问题,他的自信来源于对当时国际形势的洞悉,他的智慧当在众人之上,他思路清晰,说理透彻,他从容不迫,超然淡静,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实在是世俗世界生长出来的一株仙花奇草,异香满面,清爽可人。烛之武退秦师又是现实的必然。时势造英雄。烛之武被推到了历史的浪尖,成了时代的弄潮儿,成了秦晋郑三角关系的重要砝码,他充分发挥个人才能,使即将出现倾斜的国家关系重新恢复平衡。《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叙述的是一个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特殊事件,是历史长河里腾起的一朵浪花,它璀璨夺目,光芒四射,智慧的火花永远启迪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