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究商誉商誉会计内涵

最后更新时间:2023-12-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512 浏览:30752
论文导读:
【摘要】商誉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由企业系统效应创造的、在同等条件下能为企业带来未来超额收益的一种无形经济资源组合,商誉最本质的构成要素是企业杰出的管理队伍。
【关键词】商誉;会计;含义
商誉作为一项特殊的资产,其会计内涵一直是商誉会计理论与实务探讨和争论的焦点。目前,会计学术界对商誉还没有确切的标准定义,对商誉的构成要素研究也没有实质性进展。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改制、并购、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等经济业务不断发生,商誉会计核算日益频繁,厘清商誉的基本会计含义已经成为完善商誉会计理论,规范商誉会计实务的必然选择。

一、我国商誉会计发展历程

我国最早关于商誉会计的规范是在1995年颁布的,1995年2月财政部颁布《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将母公司对子公司权益性资本投资项目的数额与母公司在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持有的份额相抵销,差额作为合并价差形成商誉。1995年4月,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确认并购商誉的成本为购买企业支付的价款扣除被收购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余额,负商誉确定企业的递延收益。1996年1月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合并》(征求意见稿)中规定:“购买成本超过购买企业可辨认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中股权份额时,其超出数额应当确认为商誉”。1997年8月,《企业兼并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规定,企业合并过程产生的商誉记入“无形资产—商誉”会计科目。2001年1月1日生效的《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将商誉确定为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同时规定企业自创商誉不能加以确认。2006年10月,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应用指南)》中指出:非同一控制下的吸收合并,购买方确定的企业合并成本与取得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应确认为商誉或计入当期损益;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企业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的商誉。

二、有关商誉本质的论述

1.国外有关商誉本质的论述

在国外,对商誉本质比较权威的论述当属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的商誉“三元论”,即好感价值论、超额收益论和总计价账户论。好感价值论认为,商誉产生于企业的良好形象及顾客对企业的好感;超额收益论认为,商誉是某一主体具有“能获得预期未来收益的现值超过正常投资报酬率的能力和信誉”;总计价账户论认为,商誉是一个企业的总计价账户。美国会计学者Falk和Gorden采用问卷方式,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他们将商誉的构成内容分为四类十七项。普拉特等认为:“习惯上,商誉的内容包括企业的位置、计算机系统、经营程序、训练有素的员工队伍、专利和客户群”“这些无形因素(和其它类似因素)能够创造超过企业净资产的价值,这样就创造了商誉的价值”。美国基索在《中级会计》一书中,将商誉的性质概括为两点:一是它代表并购企业获取净资产的代价(即收购)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二是它代表企业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盈利能力。学者Johnson和Petrone认为,从最广泛的意义上,商誉可以被定义为一种“购买溢价”由收购企业支付的超过被收购企业净资产账面价值的收买成本部分。
1970年,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在其颁布的16摘自:毕业论文格式模板www.7ctime.com
号意见书中,把商誉定义为:企业并购过程中产生的,收购方企业所支付的收买成本与购得股权对应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之间差额。1999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企业合并与无形资产》征求意见稿中,首次提出了“核心商誉”的概念。该概念主要是对外购商誉进行了细分,认为核心商誉和其他一些本质上不属于商誉的成分构成了外购商誉。2001年6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又一致通过了2002年1月开始实行的第141号准则公告《企业合并》和第142号准则公告《商誉和无形资产》。《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41号—企业合并》规定,被购买方成本超过分配到所购资产和所承担负债中去的金额净值的超出额,应当确认为一项资产,即商誉。2005年7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共同发布的《企业合并》征求意见稿中规定:商誉是不可单独辨认和确认的资产所带来的未来利益,在数量上等于合并日被合并方的整体公允价值与被合并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在控股合并方式下,当存在少数股权时,应分别确认属于控股方的商誉和属于少数股权的商誉。

2.国内有关商誉本质的论述

在我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杨汝梅先生在《无形资产论》中指出:“凡足以使一个企业产生一种较寻常收益为高之收益者,均得称之为商誉矣”。关于商誉本质的研究,部分学者选择了另外的切入视角。董必荣从企业能力理论中的核心能力论出发,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创造超额收益的源泉,商誉是企业核心能力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商誉的本质就是企业的核心能力;高阳宗以生物学共生理论为基础,认为企业是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微观共生体,它客观地游离于各个共生单元之间,共生单元互相作用,互相适应,共同激活,和睦发展。企业在共生机制的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共生出一个新物种——共生资源,商誉就是共生资源的会计表达;邓小洋、崔静认为商誉本质上是企业各项要素之间的协同效应;张鸣、王虎指出商誉最本质要素是企业杰出管理人才;于越冬认为人力资本的超额效用是商誉真正来源;汤湘希认为商誉是一种组合的无形资产,是人们早期对企业产生超额收益的诸多因素无法分割为无形资产具体存在形式时的一种认识,并以商誉命名之;朱国泓、周波提出商誉“管理整合效率观”;张婷、余玉苗等从资源基础理论出发,认为合并商誉的实质是被并购企业的异质性资源加入并购企业所带来的商誉增值;李玉菊从市场和企业及其互动过程对商誉进行深入分析,认为商誉的核心要素是市场所密切关注的企业可持续的商业履约能力。

三、商誉概念应涵盖的基本内容

亨德里克森的商誉“三元论”、FASB的核心商誉论、董必荣的核心能力论、高阳宗的共生资源论、邓小洋的协同效应论以及其他的商论文导读:.财经研究,2003(1).董必荣.商誉本质研究综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3).上一页12
誉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商誉的本质作了探究,综合商誉本质的种种论述,我们认为商誉概念的基本内涵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商誉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可在未来带来超额收益的经济资源,具备资产的基本特征。资产是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商誉是企业因过去若干交易或事项而形成的结果,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超额经济利益,且这种未来经济利益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葛家澍教授曾经对商誉作过如下论述:“商誉之所以能作为资产,是由于预期的、未来超额(超过平均水平)的经济利益代表它的本质。更确切地说,商誉是能为企业未来带来超额盈利能力的资源。经济资源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可以外购,也可自创。”
2.商誉具有不可辨认性、依附性和波动性。第一,商誉和无形资产都具有由企业拥有或控制、没有实务形态和属于非货币性金融资产等特点,两者的重要差别就是商誉的不可辨认性。通常情况下,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等,这些都是可辨认的资产;第二,商誉与企业有密切联系,它不能离开企业整体而独立存在,不能单独计价,不能单独出售,不可作为独立资产参见交易,其价值只有依附企业这个整体时才能凸显,所以商誉具有依附性;第三,商誉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创造的各种有利条件和摘自:毕业论文免费下载www.7ctime.com
比较优势,其价值随着企业经营环境以及企业自身生产状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具有波动性。
3.商誉根源于企业整体的系统效应。商誉的形成和发挥,与企业的整体而不是某一要素有关,商誉的产生涉及企业方方面面,既包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包括企业的人力资本,还包括社会资本。企业生产经营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各种支出都与商誉的形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商誉产生的基础和根源在于整体系统效应的存在,企业整体系统效应使企业形成并拥有了商誉,而商誉的存在又导致了企业获得超额收益的结果。
4.商誉概念的具体内容应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去把握。狭义的商誉主要包括先进的企业文化、杰出的管理团队、优秀的企业员工、科学的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融洽的公共关系、理想的资信等级以及良好的社会形象;广义的商誉还应当包括优惠的政府政策、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员工训练方法、较高的社会地位、秘密的工艺技术或配方以及企业的管理力、执行力、品牌力等。
5.商誉最本质的内容是企业杰出的管理队伍。事实上,企业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谐的公共关系、优秀的资信级别以及良好的社会形象等,都是在管理人员的带领下,企业全体员工科学生产、严格管理、团结协作,通过不断创造优良的业绩表现而逐渐形成的。所以,企业杰出管理人员真正是企业的一项不可辨认的资产,商誉最本质的构成要素就是企业杰出的管理队伍。首先,好感价值论所谓对企业的好感价值,其实质就是对企业管理人员的好感,包含了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水平、政策把握尺度、市场应变敏感性、沟通攻关能力、社会诚信程度、遵纪守法状况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等;其次,超额收益论所谓的企业超额盈利能力也是企业优秀管理人员经营所致,因为科学的管理与优秀的业绩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最后,企业未入帐的资产中最重要的一项,人力资源没有入帐。
参考文献
张鸣,王明虎.对商誉会计理论的反思[J].会计研究,1998(4).
于越冬.人力资本与企业商誉的经济实质[J].会计研究,2000(2).
[3]高阳宗.共生资源论:对商誉性质的一个新认识[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1(1).
[4]邓小洋.自创商誉的几个基本问题[J].财经研究,2003(1).
[5]董必荣.商誉本质研究综述[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