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谈群众文化如何做好群众文化内刊编辑工作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241 浏览:23693
论文导读:众”这一空洞的词汇束缚中解脱出来;它不应替代党刊、党报的社会功能。采编工作当务之急,是避免文件式的工作汇报,防止在内容上面面俱到,真诚地贴近读者。关键词群众文化内刊;编辑;发行读物我长期从事群众文化期刊的编辑工作,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与兄弟省、市群众艺术馆主办的群众文化期刊多有交流。通过互赠刊物,让
摘要群众文化期刊是以交流、传播为主的内部发行读物,群文期刊必须从“群众”这一空洞的词汇束缚中解脱出来;它不应替代党刊、党报的社会功能。采编工作当务之急,是避免文件式的工作汇报,防止在内容上面面俱到,真诚地贴近读者。
关键词群众文化内刊;编辑;发行读物
我长期从事群众文化期刊的编辑工作,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与兄弟省、市群众艺术馆主办的群众文化期刊多有交流。通过互赠刊物,让我有机会了解群众文化期刊现存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颇具普遍性,可以说是“通病”。下面与大家共同探讨 。

一、“通病”的几项具体表现

群众文化期刊(下称群文期刊),其办刊宗旨应是面向基层,面向群众, 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提供一份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为业余作者提供一块发表优秀作品的园地,说到底,是为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服务。但目前一部份群文期刊,己偏离了这一宗旨。
具体表现为:(1)定位不清,群众不“群”。会议新闻多,领导讲稿多;综合性的群众文化期刊,几乎办成文化管理部门的工作汇报; (2)内容狭窄,缺乏特色。采编人员组稿马虎,稿件质量不高,原创作品不够;叙事性流水文章多,议论性评论文章少;缺乏指导性质的文艺理论文章,作品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未能体现区域性文化的地方特色;(3)作者单一,缺乏新意。本系统作者多(尤其是内部馆员),基层一线作者的作品给少:看来看去旧面孔,写来写去老调调;每期刊物前部分的内容,几乎被充满官腔的会议图文所占据,挖掘新作者、新内容不够力;(4)设计呆板,制作粗糙。不注意文字质量,病句错字多。版面不精致,不耐看;字号、字体、字距排列及色彩设置,不符合阅读习惯;插图单一,多为彩色组照,日久令读者生厌。
以上问题,降低了群文期刊的文化品质与地位,直接阻碍了群众文化活动的普及与推广。

二、关于上述几项“通病”的具体分析

上述“通病”,普遍存在于众多省市的群文期刊。虽地域不同,但问题却惊人地相似。
群众文化期刊,一般由各省、市文化局下辖的群众艺术馆编辑、排印、发行。在长期的编辑工作中,我发现:诸多的群文期刊之所以通病流行 ,原因在于“定位模糊”。这一问题,牵涉两个重要方面。首先谈读者。“群众文化期刊 ”,顾名思义,宗旨是面向“群众”。这固然不错;但“群众”一词,涵盖范围极广 一一 工农商学兵,三百六十行的人,都可称群众;这一广大群体中,人们有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性别,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人生经历。在资讯爆炸的网络时代,发行量通常为 5000册左右的群文期刊,显然没有可能去满足这一广阔群体的阅读需求。作为采编人员,首先得摸清楚:究竟是哪一类人群,有兴趣阅读群众艺术馆编发的刊物?
以我的工作实践分析,群文期刊的读者群,大至由以下五类构成:(1)基层文化馆、站工作人员;(2)基层业余作者及其亲朋好友;(3)喜爱群众文化活动的人员;(4)有关领导;(5)其它文艺爱好者 。 这一读者群范围虽不算太大,但文化素养相对较高,有一定的艺术情怀;注重精神追求 。若将这一读者群长期稳定下来,刊物就基本成功了,群众文化工作也就做好了一半。因为,这一读者群,既是基层文化工作的参予者,又是群众文化的直接推广者。特殊的读者群体,决定了群文期刊的存在使命;若他们被忽略,普及群众文化就成一句空话。 摸清了读者情况,才可能对读者群体进行精准定位。读者定位清晰明确,编辑人员方能在采编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将有限的人力财力集中起来,向目标读者传播有效的文化信息。
我的观点是:群众文化期刊是以交流、传播为主的内部发行读物,群文期刊必须从“群众”这一空洞的词汇束缚中解脱出来;它不应替代党刊、党报的社会功能(实质上这是一种越位行为)。采编工作当务之急,是避免文件式的工作汇报,防止在内容上面面俱到,真诚地贴近读者。
再谈作者。我们再回到“群众”一词。其实,群众艺术中“群众”的初衷概念是“业余”;以它和“专业”艺术团体及人员相区别。“业余”这一概念,有着长久生命力。它意味着,群文期刊的作者,将从火热的基层第一线产生;工作之余,各行各业都有人吟诗、填词、行文、唱曲、绘画、摄影、写书法 …… 他们并非以此为生存手段,而是寄托情怀,陶冶情操的一种生活态度;这些健康的民间文化方式,是人们热爱生活,讴歌时代,表达生命的一种精神诉求。
既是群文期刊,稿件绝大部分应来源于各行业第一线的业余作者;这是群文期刊区别于其它刊物的一个明显标志。失去这一标志,群文期刊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胡适先生,对几千年来的中国文化有过精辟概括,他说:来自于民间的文化,才是最有生命力的文化。

三、关于版面设计和栏目配置

怎样才能真诚地贴近读者 ?首先要解决封面设计问题,这是头等大事。
“不同的作者撰写一一 连续出版”,是期刊区别于其它读物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版面设计要与这个特点相吻合。尤其是封面,它是一本杂志的招牌。但很多群文期刊,对这个问题缺乏足够的认知。具体表现为:(1)花哨;缺乏文化品味。(2)多变;今年这样,明年哪样。(3)不简洁;很多东西往封面上塞。下面分析它的危害:花哨,指的是色彩花哨,图文花哨。封面颜色太多,会降低视觉冲击;设计变来变去,最后变得一些老读者都认不出它了 …… 这是杂志封面设计的大忌。流览一些国内外著名期刊,就会发现封面的密秘;如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时代》、甘肃的《读者》…… 等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一一单纯、简洁、长年不变。比如《国家地理杂志》,永远是那个大黄框子套着;比如《读者》,永远是白底,显著的刊名上面一张图,内页字体、字号源于:标准论文格式范例www.7ctime.com
、版式 …… 几十年如一日,恒久不变。
这种现代设计理念的好处是 :通过不断重复,使读者加深记忆,培养视觉形象与阅读习惯,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若上述著名杂志的封面设计来回变,恐怕读者会丢失很多。
期刊的平面设计,很难从学术角度去衡量它的优劣;虽没有标准,但有规律。读者的认知,即便不是标准,也是准则。有论文导读:
了一个读者熟悉的封面及内文版式,就应长期固定下来。这不仅是遵重读者,也给期刊排版工作带来极大方便。每期都要搞一个新的设计方案,实在是吃力不讨好。
栏目设置,也是群文期刊的一个瓶颈。其现状和来回变化的封面设计差不多 ,如今天增加一个,明天设置一个;日子久了,连编辑都闹不清倒底有多少栏目,更别说读者。缺少地方文化特色,是多数群文期刊的致命伤。“地方文化特色”,指的是不同地域的文化区别。举例说,同样是建筑,少数民族的民居,与汉民族的房子有区别;同样是舞蹈,民族舞与芭蕾舞有区别;同样是音乐,山歌与流行曲有区别。这种区别,是文化上的区别,也就是“地方文化特色”。作为编辑,一定要把握、挖掘这种具备地方特色的稿件。若没有区别,必导致千篇一律一一 不同的刊物放一起,北方和南方差不多,岭南与中原没啥两样;如同当今城市建筑 一一 白磁砖、卷闸门、玻璃幕墙 …… 令人生厌。
关于栏目 一一 少而精;重点抓好几个精品栏目,其余做为补充。所谓“精品栏目”,具体构成是:(1)能反映地方文化特色;(2)有深度,有可读性的文章;(3)有个性的作者。三者之中,地方特色是重中之重。文艺评论家常说:“没有好坏,只有区别”。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期刊。因为,同在一个制度和法律框架内,确实不便区分好坏;但区别是容易的。可是,容易做到的事,为什么偏偏做不好呢?若心里装着读者,真诚为基层服务,所有问题当迎刃而解。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文化事业发展很快。文化机构经过多年的反复调整,在各类专业演艺团体大都被整合的情况下,各省、市、区、乡镇的群众文化机构,却幸运地、完整地保留下来;群文期刊的出版从未中断。这直接表明了国家决策层对群众文化建设长期不懈的支持。经济的发展,必将带动文化的复兴与创新;国民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向更高层次追求。每一位群众文化期刊编辑者,应以办好刊物为己任,而任重而道远 。
作者简介:曾淑倪(1964-),女,中级职称,深圳市群众艺术馆《文化天地》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