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浅谈“桑柘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612 浏览:18302
论文导读:
摘要:诗歌中出现的“桑柘”与“桑梓”只一字之差,但是大家对它的认识却远不如“桑梓”。“桑梓”一词大家都知道是“家乡”的代称,那么“桑柘”究竟有没有这一义项呢?本文欲结合词典的解释和历代文献的佐证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桑柘;桑梓;含义
一、前言
因为在现代,“桑梓”还常被作为“家乡”的代称,而“桑柘”却很少使用,所以与“桑梓”相比,大家对于“桑柘”这一意象知道的的确很少。其实“桑柘”这一意象在古代诗文中还是较为常见的,如陆游《剑南诗集》:“小园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柘阴阴一径斜。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除瓜。”从这首诗看来,“桑柘”似乎是一种树。但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树呢?“桑梓”是桑树和梓树的合称,那么“桑柘”是否也一样是两种树的合称呢?是否也一样具有某种特殊的象征含义呢?下面我们就从词典释义开始来解决这些疑问。

二、词典释义

在查阅了各种词典后,我们并没有发现“桑柘”这一词条,只有关于“桑”和“柘”的解释。这似乎说明了“桑柘”指称的其实是两种树,而并非一种树。
对于“桑”大家都很了解,它从古始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农作物。它的叶可以用来养蚕,果摘自:学术论文网www.7ctime.com
可以1食用和酿酒,树干及枝条可以用来制造器具,皮可以用来造纸,叶、果、枝、根、皮皆可以入药。
对于“柘”大家则相对陌生。《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柘”的解释:①□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树皮灰褐色,有长刺,叶子卵形,头状花序,果实球形。叶子可以喂蚕,根皮可以入药。②(zhè)姓
《汉语大字典》有五个解释,其中对“柘树”的解释是“落叶灌木或乔木,树皮灰褐色,有长刺,叶子卵形或椭圆形,花小,排列成头状花序,果实球形。叶子可以喂蚕,木材中心为,质坚而致密,是贵重的木料”。
《文渊阁四库全书》中的系联词典对“柘树”的解释是“桑属。叶可喂蚕,木质致密坚韧,木汁能染赤”。
《说文解字》“柘,柘桑也,从木石声”。段玉裁注:山桑、柘桑皆桑之属。古书并言二者则曰桑柘。单言一者则曰桑、曰柘。柘亦曰柘桑……桑、柘相似而别。
综上可知,“桑柘”是指桑树和柘树,柘树是桑树的一种,古书常将二者并言。从现代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桑树和柘树同属桑科。从词汇学的角度看,“桑梓”毫无疑问已经是一个词,但是 “桑柘“究竟算不算一个词?还是仅仅算作常常并用的两个词呢?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只有从历代文献中寻找答案了。本文文献佐证语例均来自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三、文献佐证

1.又南四百里,曰姑。之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桑柘。《山海经》

2.木弩,以黄连、桑、柘为之。《兵法》

3.是月也,命野虞无伐桑柘。《吕氏春秋》

4.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史记》

5.不夺百姓膏腴谷土桑柘之地。女有余布,男有余粟,家家殷富。《前汉书》

6.将使郡无旷土,桑柘之地。《昭明文选》

7.桑柘之益,有生之本,此土少桑人未见其利,可令百姓人植桑一百根,柘二十根。《晋书》
8.于是民以户计者,新增七百六十有四;田以顷计者,新辟四百四十有三;桑柘榆柳,交阴境内,而政平讼简,为诸州县最。《元史》
9.东西北俱树桑柘,内设蚕宫令署。《明史》
10.邻郡巴州,桑柘素饶,乃买桑遍植,教以分茧缫丝之法,获利与巴州等。《清史稿下》
11.农民所有,不过谷帛与力,今曰我不用汝力,输我钱,我自雇人,若遇凶年,则不免卖庄田、牛具、桑柘以求钱纳官,其害四也。《续资治通鉴》
历代文献数量颇多,本文仅从中择取一二例。以上文献起于周,迄于清。仔细阅读上述文献,可以看出这期间“桑柘”的义项并未改变。桑柘是两种不同的树木(2、7),长成于季夏(4),并且可以用来喂蚕(10、11)。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在古代“桑柘”一直是一种相当重要的经济作物,是百姓的生存之本。国家稳定,百姓安宁,“桑柘”便绿荫成片环抱山村。国家动荡,百姓只能放弃家园,带着妻儿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桑柘”便无人栽种了。另外,“桑柘”连用远远高于“桑”、“柘”单独使用的情况。从语能上看,“桑柘”也具备名词的用法特点,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桑梓”与“桑柘”组合方式一样,从划分一致性上考虑,我们认为“桑柘”与“桑梓”一样是一个词。这从诗歌中“桑柘”的使用也能得到映证。
以下是《全唐诗》中有关“桑柘”的诗句:

1.静则守桑柘,乱则逃妻儿。

2.如求济世广,桑柘愿商量。

3.人间岁美桑柘繁。

4.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5.惟思涤瑕垢,长去事桑柘。

6.先生沉名于桑柘,弋者何慕。

从1-4句可以知道,“桑柘”繁盛是美好人间的象征,“桑柘”是济世的植物,是百姓美好生活的体现。从5-6可知“桑柘”有时候是农事的代称,因为一般农家人都会栽种这两种植物。
四、结论
从周代到清代的文献看来,历代几乎都提到了“桑柘”。语义上就是指桑树和柘树,有时也指农桑之事。“桑柘”与“桑梓”虽都常常出现在山村景色中,但是两者象征并不相同。前者是百姓安宁的象征,后者是故乡的代称。至于“桑柘”为什么没有像“桑梓”一样被列为词条也是很好理解的。《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必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而古时候游子远行,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乡,所以,后人就常用来借指故乡,本义使用却极少了。据前人考证,“桑梓”代称家乡这一用法至迟在东汉时期就已形成,东汉张衡在其《南都赋》一文中即有句曰:“永世友孝,怀桑梓焉;真人南巡,睹归里焉。”“桑柘”虽然也常常出现在诗文中,但是它的2象征意义常常3是通过上下文体现出来的,繁盛的“桑柘”才象征国家安宁,反之则没有这个寓意。
古代文献中高频率的“桑柘”到了现代则很少被提及,这是词汇顺应时展的体现。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国,无论哪个朝代的当权者都很重视农业的发展,因此,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百姓的根本,“桑柘”的种植一直受到国家的重视。山村、乡间,只要百姓的聚居地,“桑柘”便可映入眼帘。于是,这一意象也就被历代诗人所使用。时至今日,到处都是高楼林立,“桑柘”已经从人们的视线中淡化,这一词语的使用频率自然也就下降了。
[参考文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商务印书馆,2005
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