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论音乐课让音乐课插上信息技术翅膀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464 浏览:11564
论文导读:是:1.多媒体与音乐教学之间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而不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大整合论”与“小整合论”之分,“小整合论”则认为课程既是教学,这也是我们通常容易接受的观点。李克东教授关于信息与课程的整合提出的观点之一就是“利用信息化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在笔者看
【摘 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它从根本上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新的课程改革中新的课程标准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更是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已得到充分的肯定,逐渐渗透到音乐课教学中来。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操作中我们发现许多老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出现了偏差,许多老师眼中的“信息技术”几乎已经和“多媒体手段”划上了等号,这绝对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信息技术的涵盖面很广,包括网络技术、多媒体、电子技术、遥感技术等等诸多方面,“多媒体”只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如果仅用多媒体手段在课堂上的应用来代替“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是很片面的。但是在实际的音乐教学实践中我们又不难发现一个很突出和棘手的问题:日常的教学中我们除了运用多媒体以外还能用信息技术里面的什么技术呢?笔者经过长期反复的教学摸索和实践发现:除了常用的多媒体手段外,网络技术(网络资源)的应用在高中音乐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手段。因此高中音乐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最起码应该包括“多媒体手段”与“网络资源”与音乐课程的整合。我的具体做法是:
1. 多媒体与音乐教学之间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而不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大整合论”与“小整合论”之分,“小整合论”则认为课程既是教学,这也是我们通常容易接受的观点。李克东教授关于信息与课程的整合提出的观点之一就是“利用信息化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在笔者看来要实现“知识重构”首先就应当对各种适用于教学的多媒体手段进行整合。多媒体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综合处理、建立逻辑关系和人机交互作用的技术,运用这一技术可以摒弃单一型教学模式对学生片面的灌输,使学生行成对同一知识点的多元认知。其优点还在于: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能很好的渲染课堂气氛、能把抽象变为具体、能尽可能的加大课堂的容量。
笔者曾经上过一节题为《嘎达梅林》的音乐欣赏课,教学内容为交响诗《源于:论文提纲范文www.7ctime.com
嘎达梅林》。上课之前笔者对本内容进行了认真的思考,觉得要完整欣赏长度为二十几分钟的该曲就一堂课而言时间上不是问题,但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最多走马观花的很肤浅的听一遍,这样下来学生对该曲一定不会有太深的印象。再笔者反复聆听该曲数遍后毅然决定:本堂只重点欣赏第三部分(再现部)的《嘎达梅林》歌曲主题。为了让学生比较深入的了解该故事,课前导入在教师简短的讲解后利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们呈现了电影《嘎达梅林》中主人公战死片段,凄婉的长调和着画面中主人公慢慢倒下的身影,教室里突然变得异常安静。之后在一段沉重的哀悼性质的音乐中歌曲主题慢慢响起,连听课的教师也没有一点声音,被电影片段感动后完全沉浸到了音乐中。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音乐,我把四便主题一一分割,让学生注意感受其中情感的变化,用多媒体手段在课件中进行对比。之后我又选用了电影《嘎达梅林》中主人公妻子牡丹向着太阳向着爱人依依不舍泪流满面挥动红绸的画面,许多学生和听课的教师此时已经眼含泪花,思想在此刻得以升华。到这里我的课还没有结束,我觉得我必须要有一个主体的延伸,于是最后安排了腾格尔演唱的歌曲《嘎达梅林》最为压轴戏,让学生跟着音乐一起哼唱,完成了一个感情的释放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很好的利用了多媒体手段之间的相互整合,把电影(视频)、音乐、图片(幻灯片背景、歌谱)、文字等在同一个教学主体下有机的融合到了一起,即很好的实现了知识重构,又加大了课堂的容量,更重要的是在多媒体手段的整合下给学生带去了一堂视觉和听觉上极富冲击力的音乐欣赏课,很好的渲染了教学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真正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既能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生主体地位,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充分地发挥出来。
2. 网络资源与音乐教学之间的整合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技术在信息化时代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既是信息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一种手段。在学校教育中,网络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即网络环境和网络资源。网络环境属于硬件设备,诸如校园局域网、闭路电视等等,它们不会直接对课程整合构成影响,但是网络资源和音乐教学的整合却可以使我们的音乐课大放异彩。这样的整合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手段,更重要的是网络资源本身就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一个重要阵地。笔者也有过很多利用网络资源和音乐课整合的实践,具体做法有下面两种:
(1)利用网络资源,整合教学内容。目前的高中《音乐鉴赏》教材是在新一轮课改后,在新课程标准的依据下重新修订的高中音乐教学的必修课。教材以单元课题的形式出现,涉及面非常广,基本上是以文化视野的扩展为主线,因此教材的内容呈现比较多,往往在一个单元主题下会有多首相关的作品,但是由于高中音乐课程设置的地方差异,教材上的内容往往处在一个“营养过剩”状态,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找出一个适合自己教学对象的“资源重组”方案,可以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添加活着是删减。值得注意的是:删减内容相对来说考虑的问题会少些,而添加内容时必须要符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不可随意添加,添加的内容应该是单元主题的必要补充。每当这个时候,网络资源的收集的利用就显得非常重要。我在教授《独特的民族风》一单元时就有过类似的删减和添加。
《独特的民族风》一单元所涉及的民歌有蒙古族的《辽阔的草原》、藏族的《宗巴郎松论文导读:外在的表现形式,真正的整合应该应该是教师思想观念的整合和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整合建构,只有思想认识上对新理念、新的教学和教材体系等方面进行整合了,自己的教学才能做到真正意义的整合,只有教育意识真正的“整合”了,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做到有效的整合。参考文献载高等教育出版社编《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研究与案例丛
》和维族的《牡丹汗》等三首,从教材安排的意图来看是想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后能对三个民族的音乐风格(民歌风格)有所了解,但是经过笔者认真的思考觉得:每一个民族欣赏一首民歌是不能够完成对其“民歌风格”进行了解的,与其这样蜻蜓点水般的面面俱到,还不如重点挖掘一个民族的民歌来讲解,通过对一个民族的民歌欣赏辐射到别的民族民歌上,这样的话本课就可以做到同一主题下的教学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于是我最后选定了蒙古族民歌作为本单元的切入点,利用网络资源认真的研究了蒙古族民歌以及蒙古族民间音乐的特点,再仔细搜集那些极具代表性的民歌和民间音乐来做教学补充。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我利用网络资源为本课补充了以下资料:马头琴齐奏《万马崩腾》、蒙古族短调歌曲《森吉德玛》、呼麦《四岁的红鬃马》,再加上教材上的长调歌曲《辽阔的草原》,这样一来,网络资源的利用就把本课题在知识体系上就完成了一个立体的建构,通过这些资料的呈现,学生对蒙古族的音乐就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完成了对本单元教学内容的重组和知识的重构。(2)利用网络资源,改变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在于既能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生主体地位,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充分地发挥出来。那么如何才能真正的做到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对未知事物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呢?前面所例举的几种形式在我看来比较困难,尽管很多人也试图在PPT给学生的自主活动开辟一个空间,但在我观察的结果中却发现:这样的安排完全是在教师的控制之下,学生饿活动早在课前都已经被安排好,活动的内容完全是受限制的,谈不上开放性,那么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这里就成了一种摆设。我认为:要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就应当把学习知识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想要知道什么、不想了解什么完全由学生自己定。当然,这样的教学活动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不能违背教学活动的目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我探究必须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实现,学习的过程教师可以大胆放手,但是再学习内容的设定上教师必须加以引领。
电影《梅兰芳》的热播让很多对京剧不太了解的学生开始有点关注京剧了,或者说已经不再排斥了,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契机,于是临时对自己的授课程序做出了调整,把《京剧》一单元提前来上。备课之前我考虑了很多问题:大家对梅兰芳了解多少呢?必经电影中的梅兰芳和现实中的他还是有一点差别的;对梅兰芳的作品会感兴趣吗?那些必经是传统京剧啊?学生对京剧了解多少呢?等等。经过一番思考后我决定本节课采用网络教育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直接与网络资源对话。我在PPT上围绕着京剧和梅兰芳总共罗列了二十个估计学生会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并且花了大量时间把每一个问题都在网络上找到相应的答案,并在PPT上做好链接。上课的时候,我再把喜欢同一问题的学生分在一组,让他们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网络知识直接上网阅读,并且要求每人写一篇课后感想。这节课留给我的印象非常深,不仅课堂气氛一下活了,重要的是我看见了学生当中在音乐课堂上难得一见的学习积极性和渴望求知的眼神,这样的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3. 多媒体与网络资源的相互整合整合 我国教育技术界权威专家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个基本点是:(1)要在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2)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3)利用信息化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其中的第一点就非常明确的提出了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整合。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各方面的限制,可能单一的“网络资源与音乐教学的整合”在实施上会有一定的困难,首先是这样的课堂教学必须要在有网络环境的教室里开展,其次对教师的备课要求比较高,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还要花费大量的精力。而单一的多媒体与教学的整合虽然很容易实现,可是交互性比较差,学生的学源于:期刊论文www.7ctime.com
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比较难以实现,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不妨尝试一下让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进行整合,让多媒体工具在网络环境下变得更加锐利。这样的做法最常见的是:在一堂课的设计中,对于一些比较热点的问题可以直接用链接与网络相通;对于一些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也可以直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和解释,还有一些非常好的资源在无法搜集整理的情况下,也可以直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我在讲授“古典”与“烂漫”两个词时,学生在课堂上题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古典和浪漫之间的区别究竟是什么?我觉得这样的问题我也不能很好的解释清楚,于是立即利用网络进行查找,再加上对两种风格音乐作品的对比欣赏,学生很快就基本形成了两者之间的认识。
其实课堂整合只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真正的整合应该应该是教师思想观念的整合和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整合建构,只有思想认识上对新理念、新的教学和教材体系等方面进行整合了,自己的教学才能做到真正意义的整合,只有教育意识真正的“整合”了,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做到有效的整合。
参考文献
载高等教育出版社编《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研究与案例丛书》
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