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释使徒使徒与暴徒:暴力美学要求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838 浏览:14378
论文导读:。二、启示与美基督教的核心理念是三位一体说,即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世上只有一个神,存在两个位格,圣父赋予人存在,圣子予人只会,圣灵造就人的灵魂。作为原初的教义,“三位一体说”实际关注的是人本身,意在从人身的心灵和理性出发12下一页
[摘 要] 本文主要试图重新阐释当下视觉文化中的暴力美学这一名词。首先从西方美学的历史脉络出发提出暴力美学与宗教具有相关性的假设,继而回归中世纪神学的时代背景,从原罪和启示两个方面考察暴力美学的渊源并一步阐释其与宗教的关系,最后通过神学美学中对“丑”的关注进一步说明了暴力美学的特征。本文通过层层递进的论述旨在说明美学概念的历史相关性,指明暴力美学的产生是人们在艺术探索中对人的主体性重新追寻。
[关键词] 暴力;电影;美;宗教;主体性

暴力美学是时下艺术评论中的常见名词,尤其针对电影等视觉艺术(Visual Arts)作品,但是暴力美学这一概念一直未被确切定义,其具体的理论源头也未被确定。从表面上看,暴力与美学的矛盾组合明显与我们传统的美本质观念相左。在西方美学历史中对美的本质有这样的探讨,如美是善的、美是理念、美在和谐,直到令美学成为系统学科的康德提出所谓美是普遍的、目的的、无利害的快感,无疑都与暴力无涉。西方传统的美本质观的基本中心有一个和谐和道德的观念贯穿始终,暴力无疑是破坏这种道德的。那么在当今这样一个艺术理念、艺术形式呈现多元变化、艺术日趋泛化,新概念频生的时代催生出的暴力美学这一概念,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又究竟有何所指。美学的发展,即人们对美的认识的进展,是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密不可分的,关照任何一种美学概念,都需要放到美学的具体历史中来考察。如果将暴力美学当做一个未定义的美学新概念来对待,我们考察古往今来人们对美本质的探讨,西方自柏拉图开始,大约都是在一条循环的老路,而始终未脱把“美”当做客观摘自: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存在的实体的前提。康德将人的主体性概念重新诠释,分为自主性和自律性,其最终指向依然是理性和道德,审美的判断力则是用来沟通感性和理性的桥梁。康德此举确然试图弥合审美行为中主客体的分界,将人的主体审美意识作为美学讨论的重要课题。按照这样的美本体到审美意识的历史脉络,结合今天的时代背景,所谓的暴力美学关注的并非“美”的本体,作为现代概念,暴力美学指向人的主体性,指向主体的审美意识,从视觉艺术,如电影艺术的层面来讲,它的“美”体现在审美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在动态的关照中达到艺术作品的审美诉求。这样,无论是柏拉图还是康德抑或其他美学家,其看待审美的思路虽然经历了打破—重构的历史过程,但都有着善和道德的特征,如将这种要求作为美学理念历史性的延续施用于暴力美学的概念上,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种假设,在视觉艺术中,暴力美学制造强烈的形式感,通过制造视觉冲击力作用于人的心理感受,使人产生心理刺激甚至恶感,是用相反的方式表达同样的诉求,激发人的审美心理,即暴力摧毁道德的同时也构建了道德。我们说,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审美是和重大历史事件相关的,审美的实质关乎人的存在本身。结合西方的希伯来文化传统,在中世纪,人类是上帝的带有原罪的孩子,宗教道德是人类的涤罪所,哲学和艺术沦为神学的附庸,经历了所谓的Civilization Decline,人的主体地位表面上是下降的,上帝被视为代表至善和至美的惟一存在,上帝的美才是人们的终极追求。反观今天,人的主体性不断提升又不断被解构,暴力美学同样作为一种审美意识的极端表现,在中世纪的时代背景中考察我们对暴力美学的假设,一是对这一概念的文化渊源的历史性追溯,二是在两种极端的互相关照中找寻相通之处,突出暴力美学的特征。由是,从中世纪神学美学的角度考察暴力美学,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得到启示。

一、使徒与救赎

在基督教教义中,上帝是至高的存在,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因禁不住诱惑偷食禁果而被逐出伊甸园,远离了上帝的至善和至美,因此人生下来就是有罪的,而带有原罪(Redemption)的人需要救赎。上帝是仁慈的,上帝并没有因为人的原罪而放弃人,而是派自己的儿子耶稣基督来传播教义,救赎人类,让众生感知上帝的美和善,即“将上帝的形象彰显给人类,使人类重新认识上帝并归向上帝……”120众所周知,耶稣宣扬基督教义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苦难,最后因为叛徒的出卖被钉在了十字架上,以自己的牺牲来救赎人类。相比耶稣,早期基督教其他的使徒,如《旧约圣经·约伯记》中记载的中的约伯也曾饱经苦难,受到撒旦的折磨;被称为神学创始人的使徒保罗为了向世人布道,也曾“八次被鞭笞,一次惨遭石击,三次海上遇难,成千次遇到强盗、异教分子的攻击”,并最终被罗马皇帝尼禄处死。早期神学家们认为“道成肉身”是人类救赎自身的重要途径。“……道成肉身对上帝来说只是一种彰显,一个证明,对于人类来说,则是一种示范,一个启示。”18这种改造人类的过程不是人类自身能做到的,上帝的“道”在这些使徒们身上彰显出来,作为上帝的使者,他们履行布道的职责,历经苦难而信仰坚定,自身蒙受苦难而予人们以启示,帮助人们接近上帝的至善和全美。
电影《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1999)中大胆的暴力展现,可以说同样体现了苦难和美的辩证。电影讲述了精神分裂的主人公以“另一个自己”的身份建立起遍布世界的搏击俱乐部体系。在搏击俱乐部中,人们互殴来达到宣泄的目的,甚至以此获得快感。电影用大量的运动镜头生动地展现了常年过着枯燥无趣城市生活的上班族们尽情“搏击”的场景,他们往往浑身浴血却喜笑颜开,这种与常理相悖的设定,如果试用以上阐释的暴力美学说明,这部电影中搏击俱乐部的组织者Taylor某种意义上充当了“使徒”的角色,而忙碌于城市生活的俗世大众,即俱乐部的成员们则因“使徒”的启示,接受暴力并参与到暴力中,表面承受了被殴打的苦难,而从实质上通过这种特殊的暴力获得了精神上的救赎。这样,在人类精神承受危机的时代,借由拳拳到肉搏暴力场面,《搏击俱乐部》成功做到了从原始的暴力到精神解放的升华,暗含着使徒与救赎的互动关系。

二、启示与美

基督教的核心理念是三位一体说,即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世上只有一个神,存在两个位格,圣父赋予人存在,圣子予人只会,圣灵造就人的灵魂。作为原初的教义,“三位一体说”实际关注的是人本身,意在从人身的心灵和理性出发论文导读:”的看法也着意于对人本身的启示。自考论文www.7ctime.com上一页12
发掘人的“神性”,使人得到启示。我们知道,中世纪基督教的发端和盛行是在蛮族入侵的时代背景下,其时战争连年,人民蒙受苦难。人类创造文明也能够破坏文明,而宗教的盛行实际上宣告了人类进入了自我否定的时代。当时宗教苦修曾经成为风气,教徒圣安东尼就隐遁山野,只靠清水和少量面包维持生命。人们渴望得到神的启示,以重新寻回因原罪而丧失的神性,达到接近上帝的目的,在当时的许多教徒看来这种途径就是苦修。苦修之外,内在的修养同样重要,基督教义中提出人要做到“静观”(Contemplation)以接近上帝,静观是“永生的美与喜乐”120。要达到静观境界,人需要时刻反省自身,跳脱自身肉身的局限去追求上帝的无限,在通往上帝的至善和全美的路上得到启示。无论是苦修还是静观的方式都更加倾向于关注人自身的存在,上帝更加像人们心中理念化的神,人类在自我否定的同时也表现出自我的主体性的发扬。这一时期,上帝虽然是美的本体,而人才是真正的审美主体,人对“美”的看法也着意于对人本身的启示。自考论文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