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析教育小学数学教育审美教育探讨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905 浏览:19414
论文导读: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里的“和谐发展”“情感态度”正是对数学审美教育的体现与要求。我国数学家徐利治认为:“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审美能力,即能增进学生对数学美的主观感受能力。”那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发掘数学美的因素,让学生理解数学的内在美,通过数学
摘要:数学的内容、方法和表现形式中,蕴藏着无限的、神奇的美学因素。因此,数学教学具有高度的美学价值。儿童时期是人的爱美天性表现较为突出的时期。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抓住这个时期,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揭示数学美,充分发挥小学数学的美育功能。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审美教育
:A 源于:论文格式模板下载www.7ctime.com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273-01
引言
审美教育从本质上来看,它是一种情感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里的“和谐发展”“情感态度”正是对数学审美教育的体现与要求。
我国数学家徐利治认为:“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审美能力,即能增进学生对数学美的主观感受能力。”那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发掘数学美的因素,让学生理解数学的内在美,通过数学概念的概括、公式的推导、方法的获得,让学生领悟数学美的韵味,并在数学美的启迪下,激发创造美的热情。

一、展示数学之美,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兴趣是思维的动因之一,是强烈而持久的学习动机。学生只有热爱数学,才能产生积极而持久的求学劲头。因此,教师应充分运用数学美的诱发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
1、挖掘教材本身美的因素,让学生感受美现行的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教材,尤其是正在试行的国标本教材,本来就是一个鲜活的美育教材。数学课本无论是数学知识的呈现、插图的合理安排、卡通画的插入,还是封面的装饰等都是美的形式,同时也蕴涵着丰富的美的内容。
2、通过各种形式展示数学美。通过学生熟悉的生动的生活事例、形象的直观教具,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引入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来展示数学美。如圆的对称美,可以让学生通过折叠的方法展示出来;通过几何图形的割补与剪拼,展示数学的统一和谐美。
3、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更是数学美的具体展示生活中小到用几元钱去买东西,大到数码相机、数码电视等数字化的高科技的运用,无不显示数学美,数学美在应用中得到显现,得到升华。
4、提出数学问题或组织实践活动展示数学美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提出趣味性、思考性强的数学问题或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如中国古老的算“二十四点”的游戏“、蜗牛出洞”的数学趣题等。

二、感悟数学之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学习活动的实质是外部知识结构和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同构过程,也就是在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实现对外部知识结构的内化过程。展示美、感受美是一个外化工程,它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感悟数学美则是一个内化工程,让学生充分理解数学知识。
1、操作实践,感悟数学美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经过亲自探究、实践的知识,其内心体验往往要比单纯听教师讲解来得更为丰富和深刻,对知识本身的美也有独到的领悟,甚至会产生“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美”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2、自主探讨,感悟追求数学美这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主要由学生探讨、研究、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学“正比例的意义”一课时,教师先把全班学生分成12个学习小组,每组4人。接着,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提供的信息,分小组讨论、交流: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路程随时间的变化有什么特征或规律?然后由每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路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总是一定的。这样的自主探究过程正是对数学不变性的理解与感悟,也培养了学生追求美的意志和品格。
3、多媒体辅助教学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时,还需要有具体的、感性的事物作支撑。教学中,教师可根据需要选用幻灯、电脑、录像、音像、插图等,充分发挥教学媒体的艺术功能。
总之,数学和艺术以及其他科学一样,都具有美的特征,但又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握住数学的审美特征,不断地去挖掘、展示数学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感受、欣赏、领悟数学美的韵味,进而达到愉悦地、自由地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霍秉坤,徐慧璇,黄显华. 《学生自主学习的概念及其培养》,全球教育展望, 2012(7).
李庾南. 《引导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效的保证》,教学通报,2012(4).
[3] 孔庆胜,陶丽君,任和. 《基于自主学习的双重认知培养实证研究》,山东教育,2012(1).
[4] 王晓宏. 《论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艺术百家,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