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究点睛画龙需点睛绘人先绘眼——高中语文课本中“画眼睛”艺术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174 浏览:17942
论文导读:他眼中的黛玉便是这样。从总体上看,她具有一种柔弱美,病态美。宝玉印象最深的是林黛玉的眉毛和眼睛:“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的含情目。”这两句画出了林黛玉独一无二的眉目:眉尖微蹙,眉间隐隐笼着丝丝轻愁,似皱而未皱,如有轻烟缭绕,可见她总是心事重重;目中依稀有缕缕渴望,似喜而非喜,常有深情凝驻,可见她总是细腻
文学就是人学,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小说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描写人物形象,要善于抓住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中最有特征的东西,刻画人物力求写“形”传“神”,“神情毕肖”。古人有“作画形易而神难”之说,“神似”是比“形似”更高的艺术追求。那如何把握住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中最有特征的东西做到神似呢?鲁迅先生曾深有体会地说:“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强调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要紧紧抓住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征和思想发展变化的“眼睛”来写,从而达到以形传神,写出人物的深层次的东西。“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描写人物的眼睛最易揭示其内心深处的秘密,最易表现人物的灵魂,“传神之难在目”。
源于:标准论文格式www.7ctime.com

一、“画眼睛”手法,表现人物气质

在《林黛玉进贾府》一课中,有大段的人物形象描写,这些描写能让读者对人物形象有更清楚的认识。而曹雪芹在描写人物形象时特别注意到人物的眼睛。“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黛初次见相见时,他眼中的黛玉便是这样。从总体上看,她具有一种柔弱美,病态美。宝玉印象最深的是林黛玉的眉毛和眼睛:“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的含情目。”这两句画出了林黛玉独一无二的眉目:眉尖微蹙,眉间隐隐笼着丝丝轻愁,似皱而未皱,如有轻烟缭绕,可见她总是心事重重;目中依稀有缕缕渴望,似喜而非喜,常有深情凝驻,可见她总是细腻善感。这样的眉与目配合在一起,该是何等的清丽而凄美!

二、画眼睛艺术,表现人物性格

凤姐是《红楼梦》作者笔下著名的文学典型形象。“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段外貌描写仅有三十二个字,就集中体现了她的个性,可见作者功力之深厚。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凤姐的眉目很有特点。首先,她的眉目是美丽出众的。丹凤眼,柳叶眉,本是俊俏可爱的;但加上“三角”、“吊梢”便不同了,它不可爱反而有些可怕,在俊俏中透出狡猾之态、刁钻之貌、凶狠之气。这与凤姐的个性是一致的。对她的眼睛描写就集中地表现了其性格特点。

三、画眼睛艺术,表现人物的灵魂

通过描写人物的眼形、眼光、眼神,在情节发展中自然流露人物的精神和悲惨命运的,突出表现在《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刻画上。课文中鲁迅描写祥林嫂的眼睛达十二次之多,通过描写眼睛的发展变化,揭示其悲剧的性格及在封建制度压迫下的悲惨命运。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时,她是“顺着眼”,目的是强调她的善良老实,安分守己;当她第二次死了丈夫,失去儿子时,她再到鲁四老爷家,她“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眼睛里流露的木然迟钝的神色,正是第二次丧夫和亡子的打击在她脸上留下的痛苦印痕。当祥林嫂向四婶诉说儿子阿毛被狼吃掉时,是“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通过这个描写,进一步写出她失掉儿子的痛苦。当她一次又一次地向人们倾诉自己痛苦的故事时,人们报以她的是冷酷无情的嘲笑,这时她“张着口怔怔地站着,直着眼睛看他们”,通过“直着眼睛”四个字,把祥林嫂由于受到打击,性格变得呆板、凝滞的特征准确地表现了出来。和柳妈谈话的第二天,她“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可见阎罗故事使她感到极大的恐怖。到她捐完门槛回来时,“眼光也分外有神”,表现出她好不容易才解除了一年来的恐怖、赎掉了到阴间还要受罚的“罪过”时兴奋和愉快的心情。而在冬至祭祖时四婶仍然不许动祭器的第二天,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凹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但怕黑暗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是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老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这里,通过她的“凹陷”下去的眼睛,写出她遭受打击之大,向土地庙捐门槛赎罪后仍然不能争得做人的资格和权利。这时,她的精神支柱已完全倒塌了,她的精神崩溃了,变成了一个“木偶人”,悲剧也推到了。在她临死之前,鲁迅进一步写道:“只有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祥林嫂在巨大的痛苦和悲哀中已经麻木了,完全丧失了生命的活力,但跟着在她向“我”问魂灵有无的问题时,“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而且“她的眼盯着我”不住地追问,表现出她渴望解答的心情,而这正是她在临死前的最后挣扎,“发光”不过是“回光返照”的一瞬,死亡的命运是注定了的。鲁迅就是这样通过描写祥林嫂的眼光、眼色、眼神前后变化,反映了她思想性格和内心世界的变化过程,表现祥林嫂这个人物善良的灵魂,不仅承受了生活灾难的接连沉重打击,而且遭受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枷锁的残酷折磨和摧残,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人物的刻画达到了惟妙惟肖、生动传神的境地,具有巨大的艺术表现力、感染力。
总之,通过“画眼睛”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是很多作家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这一手法的运用在高中课本中俯拾皆是,笔者只是撷取了其中几例,不足之处,望大家指正。
(作者单位:河南省汝南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