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析协同市场与物流、电商协同进展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239 浏览:144037
论文导读:
摘要:我国专业市场发展至今20年,已进入优胜劣汰和产业调整的阶段,探索新型发展模式和寻找利润空间变得极为重要。文章从经验数据指出专业市场与物流、电子商务协同发展的可能,从相似性、互补性两个角度阐述三者协同发展的理论依源于:论文封面格式www.7ctime.com
据,并通过实证分析证明物流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显著带动专业市场营业额的提升。最后采用五力模型论证协同发展模式的竞争力,给出专业市场园区化和信息化转型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专业市场;园区化;电子商务平台;协同模式
一、 引言
专业市场、物流与电子商务协同发展的可能性可以从经验数据得到初步验证,分为总量变动一致和优势区域高度相似两部分。选取2000年~2010年专业市场成交额、社会物流总额以及电子商务交易额的经验数据,三者的总量发展趋势高度一致,并且2004年、2008年以及2009年三个拐点的出现也一致。选取2006年和2010年作为节点考察专业市场、物流和电子商务的省份排名,值得注意的是三者成交额的前五名一直被浙江、江苏、山东、广东和上海占据。并且,五个省份在三个领域的成交额排名有一定的相关性,这也为专业市场、物流和电子商务的协同发展的可能性提供依据。

二、 理论依据

国内对专业市场的研究集中在产业集群理论,主要通过论证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的互动关系、专业市场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将专业市场作为一种产业组织系统的看待,而针对专业市场个体应当如何发展的学术研究成果较少。此外,伴随电子商务的快速崛起,B2C平台运营商挤占了专业市场的部分市场份额。随即便有学者认为电子商务的发展会对传统专业市场形成冲击,将电子商务作为专业市场的对立方研究,忽略两者的互补作用。本文将专业市场、电子商务与物流业务作为一个整体看待,系统性进行分析。

1. 必要性分析。

专业市场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取得瞩目的成绩。2001年~2010年十年间,我国亿元以上交易市场个数年均增长率12.62%,摊位数年均增长率14.84%,面积年均增长率20.1%,成交额年均增长率25.69%。专业市场成交金额增长率高于市场数、摊位数以及面积的增长率,专业市场集约水平提高,且占GDP比重呈稳步上升趋势,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专业市场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如重复建设等不能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专业市场的后续发展提出考验。
场地建设和维护费用高,且存在重复建设。由于专业市场可以极大的推动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拉升GDP总量(张旭亮、宁越敏,2009),各地政府都很重视城市专业市场的建设和发展,致使产生众多关于专业市场的投资规划,而这些规划很多都定位不明确,出现重复建设现象(龚崎现,2010),也加剧竞争。同时,专业市场的建设包括建筑成本、装修成本、配套成本以及维护费用等,在土地升值和劳动、生产资料成本提升的背景下,产生高额的投入。重复建设只会导致专业市场可能产生的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
交易及辐射范围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王祖强(2010)指出虽然专业市场中集中了大量的信息,但是由于传递环节多、空间距离增大会使信息失真。此外,专业市场通常只在白天营业,时间上受到限制;而在空间上,往往存在明显的区域性经济特征。
缺乏创新,吸引手段主要集中在租金优惠。在全国专业市场如火如荼兴建的浪潮中,数量提升的同时质量却并未同步。在众多的专业市场中,很难觅到后起之秀,业内响亮的市场品牌也是早已形成多年。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新建专业市场特点不鲜明、缺乏亮点。各专业市场之间的竞争局限在租金创新,如租售比例、租金额及租金支付形式等方面。

2. 相似性。

形成的同源。首先,专业市场和园区形成都源自同类商品、优势行业在地域上的集中,基于这一点,专业市场有向物流园区化发展的理论基础。郑文哲(1998)曾指出,专业市场的基本生长点是“支柱产业、名营经济、区位优势、商业文化、宽放政策”五个方面,而物流园区、电子商务恰恰在支柱产业、区位优势以及宽放政策上与专业市场契合。
信息及商品集散场所,降低交易成本。专业市场相对于传统的商贸市场,聚集了大量相同类型的商品,降低买卖双方谈判和交易的成本。专业市场本质便是一种实现交易成本减少的商品交易制度安排(金祥荣,1997;李婷,2008;王祖强,2010)。而一个成熟的基于产业集聚形成的园区能够形成规模经济,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贾根梁,2001;向世聪,2006)。基于网络的电子商务可以节约时间成本和降低信息成本(刁玉柱,2006),同时可以有效整合园区资源(李铭、陈德胜,2002)。

3. 互补性。

业务互补。何燕子、张晖勇(2012)提出专业市场物流化发展可以有效衔接货物交接。庹云川(2001)指出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发现和识别潜在客户,并将之转变为有效客户。专业市场与电子商务的配合,加之物流的中间环节支撑,有效地将网下市场与网上市场对接,实现业务互补和拓展。物流园区化发展方式则为实体商户、在网商户提供仓储空间。
时空互补。因面对面交易形式的限制,专业市场的成本会因时间、空间的差异而变化,影响交易稳定性及辐射范围。而电子商务平台的建立可以形成虚拟市场,打破时空界限,甚至可以在全球范围拓展业务。
信息互补。专业市场内的信息流传递主要通过面对面、个人对个人的交流实现,会出现信息不足与信息失真现象。而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将信息集中收集、发布,通过客户间多次交易规避不实信息,提高信息有效性与及时性。专业市场搭载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实现信息互补,实现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有效结合(刘米娜、丘海雄,2011)。

三、 实证分析

1. 模型说明。

用回归模型分析专业市场、物流与电子商务三者发展的相关性。首先对三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因为在存在单位根的条件下,时间序列相关性检验结果不可靠。随后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三者互相影响的数量关系。然后通过协整检验,验证三者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避免出现虚假回归。最后,使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三者论文导读:
因果关系。变量说明:ZYSC表示专业市场年度成交额;WLZE表示年社会物流总额;DSJY表示B2B业务年交易额;LnZYSC表示专业市场年度成交额的一阶差分;LnWLZE表示B2B业务年交易额的一阶差分。

2. 实证检验。

(1)平稳性检验。对时间序列做相关性分析前,必须要通过单位根检验来考察序列的平稳性。对存在的每一个单位根都要进行一次差分处理。
使用Dickey—Fuller(ADF)进行单位根检验,水平值的检验临界值为—4.421、—3.26和—2.771,ZYSC的DF=2.995,大于临界值,存在单位根;WLZE的DF=3.055,大于临界值,存在单位根;DSJY的DF=—0.414,小于临界值,序列平稳,不存在单位根。一阶差分的临界值为—4.583、—3.321和—2.801,LnZYSC和LnWLZE的DF值分别为—1.05

5、—1.27,小于临界值,ZYSC和WLZE的一阶差分序列平稳。

(2)总量及弹性分析。选用线性模型对专业市场成交额、社会物流总额和电子商务交易额三者的总量以及弹性变动分别进行回归分析。
总量回归方程:
zysc=0.141 8+0.032 3wlze+0.398 7dsjy(1)
〓〓〓〓〓〓(

5.57) (2.73)

回归结果R2=0.996,R2=0.995拟合优度很高,以社会物流总额和电子商务交易额解释专业市场成交额的可信度极高。DW=2.233,残差不存在自相关。其中,电子商务交易额对专业市场成交额的拉动作用明显,1亿元的电商交易额可以带动专业市场提升近4千万成交额。
弹性变动回归方程:
lnzysc=—

1.312 9+0.551 2lnwlze+0.242 6lndsjy(2)

〓〓〓〓〓〓〓〓(

2.2) (02)

R2=0.9894,拟合优度高;DW=2.1,残差序列不存在自相关。回归结果显示社会物流总额每增加1%,专业市场成交额相应增加0.551 2%;电子商务交易额每增加1%,专业市场成交额相应增加0.242 6%。
(3)协整检验及格兰杰因果分析。专业市场与物流协整关系检验结果显示23.322 8>15.494 7,3.587 715.494 7,8.535 3>3.841 5,两者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
格兰杰因果检验中有“物流总额不是导致专业市场交易额的因”、“物流总额不是导致电子商务交易额的因”这两个原假设被拒绝,说明社会物流总额是引起专业市场交易额和电子商务交易额变动的原因。
(4)实证结论。社会物流总额的变动可以直接影响专业市场交易额以及电子商务交易额的变动。社会物流总额每增加1%,专业市场成交额相应增加0.551 2%。电子商务交易额虽不是专业市场成交额的直接影响因素,但是电子商务交易额对专业市场成交额的拉动作用明显,每单位电子商务交易额的近40%可以带动专业市场成交额提升。同时,由于社会物流总额对电子商务交易额有直接影响,物流总额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对专业市场的成交额产生间接影响。足以显示物流因素在专业市场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四、 协同模式的竞争力分析

1. 调整的五力模型。

五力模型是一种用于分析企业竞争力的方法,最早由波特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包括供应商、购买者、竞争者、替代品及竞争能力五个方面。在分析协同模式竞争力时,对五力模型进行一定调整,借鉴模型框架分别从入驻商户、购买者、竞争者、替代品、行业现状五个方面对专业市场、物流与电子商务平台协同发展模式的竞争力进行分析。

2. 竞争力分析。

专业市场行业竞争情况。目前国内的专业市场以第三代专业市场为主,主要业务集中在商品展示及批发,正经受着以虚拟市场为标志的第四代专业市场、第五代现代化综合专业市场的挑战。由于缺少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化工具,第三代专业市场的辐射能力有限,表现出一定的区域性贸易特点,因此,辐射范围涵盖全国的专业市场数量较少。基于以上因素,第三代专业市场的竞争并不激烈,每个省份都有至少一个成交额上亿的专业市场。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成交额总量排名靠前的专业市场集中在东部地区,如江苏、浙江、山东等省份。这种现象是由第三代专业市场区域性的特点决定。在专业市场向第五代升级的过程中,竞争会逐步加剧,由于引入现代化物流和电子商务,地域不再成为限制因素。现代化的经营手段、管理机制成为第五代专业市场竞争的核心因素。
入驻商户。当专业市场实现与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协同发展之后,入驻源于:论文封面格式www.7ctime.com
的商户与客户之间的交易不会受到时空的限制。同时,通过物流、电商实现资源整合,降低交易成本,可以有效提升入驻商户的竞争力。
购买者。电子商务的运用可以识别潜在客户,客户通过在电子商务平台集中发布的商品信息,可以制定自己的供求策略,寻找需要的商品。并且能够通过网络对各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进行全方位对比分析,再借助发达的物流体系和渠道运送货物,节约交通运输成本。
潜在竞争者。园区化专业市场面对的潜在竞争者主要是具备商品展示、贸易、集散功能的新型物流园区。当前物流园区的潮流是脱离单纯的仓储模式,进一步向贸易功能改进,此外还注重建立信息平台,发布货物及物流信息,这对专业市场是一大威胁。应对该挑战,专业市场需要捕捉机会,及早完成现代化转型。
替代者。目前可以实现对专业市场替代的市场主要是虚拟市场,特别是B2C平台交易商,如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易购等。园区化的专业市场,一方面基于用地和税收优惠政策,可以降低成本,有竞价优势;再者,园区本身亦搭建有电商平台,并且具备强大的货源优势。
综上,专业市场的行业竞争正在不断加剧,在面对同行竞争的同时,还要应对现代化物流园区、B2C电商的挑战,必须及早实现转型。

五、 结论及政策建议

当前专业市场行业的竞争逐步加剧,向第五代专业市场发展成为大势所趋。经验以及实证均证明良好的物流运转体系、高效的电子商务平台可以有效促进专业市场成交额的提升。更深层次,正逢国家积论文导读:
极推进物流业发展,给与物流园区建设大量的政策优惠,推进专业市场向物流园区改造,并在园区内搭建电子商务平台成为传统专业市场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物流园区化改造。将专业市场集合在物流中心,最直接的受益在于可以享受物流园区的政策优惠,如用地优惠、营业税降为3%、信贷支持等。通过将专业市场集合在物流园区,在借助专业市场拥有的货源源于:论文格式排版www.7ctime.com
优势同时,利用现代化物流中心的系统化、自动化、标准化配送体系,可以最大程度降低成本,提升利润空间。可行的办法是在园区内设立配送中心,统一管理、按线路分拣、批量化运送。
配置电子商务平台。一种是自行搭建电子商务平台,优势是收益可以全部留存,劣势是知名度不够、市场占有率不足,搭建成本较高。另一种办法是与第三方电子商务网站合作,达成收益共享、风险共担协议。
创新市场组织形式。打破传统的摊位制发展模式,将专业市场与会展、金融结合发展。对专业市场实行股份制改造,向公司化、集团化发展,形成知名专业市场品牌。依托专业市场,开发配套附属设施,如写字楼、酒店、会所等,实现进一步盈利。
横向、纵向延伸专业市场业务。从横向看,借助电商平台和现代化物流体系,扩大专业市场辐射范围,拓展国际业务。从纵向上讲,专业市场不应当继续局限在中低档产品批发为主的定位,需要积极开发高档产品,向高、中、低档的多元化商贸体系演进。
借助金融工具实现创新。为入驻专业市场的商户提供金融服务,开发小规模借贷和担保业务。凭借专业市场的知名度,依托未来稳定的预期收益,通过部分股份的让渡,寻找战略投资者,实现资金融通,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
参考文献:
1. 池仁勇.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形成、结构属性与功能提升:浙江省实证考察.管理世界,2005,(10).
2. 金祥荣,柯荣住.对专业市场的一种交易费用经济学解释.经济研究,1997,(4).

3. 金祥荣,王桤桦.虚拟组织与专业市场创新.当代财经,2002,(7).

4. 陆立军,俞航东,陆瑶.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的关联强度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浙江省绍兴市万份问卷的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11,(1).
5. 陆立军,杨海军.市场拓展、报酬递增与区域分工——以“义乌商圈”为例的分析.经济研究,2007,(4).
6. 刘米娜,丘海雄.基于学科视角的专业市场集群形成机制研究述评.经济地理,2011,(7).
7. 孙忠焕,詹佳祥.浙江专业市场的变化和发展.中国工商管理研究,1996,(2).
作者简介:杜晓芬,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张翼举,综合开发研究院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所项目研究员。
收稿日期:2012—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