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述浅析中国传统绘画色彩运用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685 浏览:19649
论文导读:
摘要中国传统绘画的色彩运用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重彩绘画中,浓重、艳丽色彩的运用,染色技巧的发展,使得画面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神奇的色彩效果。水墨画中,水墨之色是具有变化无穷的黑白干湿浓淡燥润以及各种浸润效果的特殊色彩。当今,重新审视中国画色彩语言时,应从历史的、文化的、哲学的角度,全面、整体的认知中国画色彩语言。明确审美原则和审美心理,这对于中国画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中国画色彩水墨随类赋彩墨分五色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中国画就是用水墨画的画,没有绚丽的色彩。然而当我们回过头审视中国画的发展史时却发现,色彩的衰落只是中晚唐以后的事,此前中国画家们是十分讲究色彩的。远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纹样的色彩组合已经十分复杂;汉代壁画里有朱、黄、青、白、黑等色,缤纷灿烂;长沙出土的马王堆西汉帛画和同时期的漆画已是多色并置,五彩纷呈,形成中国绘画突出的重彩风格。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笔画是一个被注入了文人素质,并受到佛教美术影响的新的绘画样式。在这种样式中色彩的表现被进一步强化,着色技法也更趋复杂。特别是在一些宗教绘画中,浓重艳丽色彩的运用使画面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从而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例如:敦煌壁画。
重彩画中国重彩绘画,至唐代已经取得辉煌的艺术成就。唐代是中国绘画色彩创造的一个高峰,实现重彩庄重典雅、富丽堂皇的艺术魅力。虽然唐代绘画以五色为基础,但当时的许多作品已不限于五色。像周昉的《挥扇仕女图》,经过画家在绢地上提白、染红,色彩更显得明静高洁。源于:毕业论文致谢范文www.7ctime.com
张萱绘的《捣练图》,从摹本看,作品着色浓艳,用朱红、绯红、石青、石绿、黄、白等复杂色相,在造型线的界定中,像多彩的宝石镶嵌那样鲜明。张萱另一幅重彩绘画《虢国夫人游春图》仍以色相对比为主要结构,但在其中运用染色过度实现色相纯度的变化,另外加进小面积的灰色,令画面色彩感觉更显得活跃。
以色相对比为主要色彩形式的中国绘画,在唐代以后运用了更丰富的色彩语言。青绿、金碧山水,重彩花鸟都在复杂的色相对比中,出现勾、填、点、染等多种设色手法,尤其是染色技巧,采用晕罩结合,多次覆盖,使色彩在画面上呈现多层次的色光反射。在明亮的光线照射下,由于颜料的透明和半透明的不同性质,使作品出现瑰丽神奇的色彩效果。中国山西永乐宫壁画,由于画幅巨大,令人感觉色彩庄重、气势辉宏。画工在这鸿篇巨制中,展现了他们驾御强烈色彩的强大表现力。晚唐张彦远评述:“上古之画,迹简意淡而雅正,顾、陆之流是也。中古之画,细密精致而臻丽,展、郑之流是也。近代之画,焕烂而求备。”(《历代名画记》)结合对周昉、张萱的工笔画,李思训父子的青绿山水画,边鸾等人“光彩艳发”(《广川画跋》)的花鸟画作品及唐代色彩斑斓的大量洞窟壁画的创作情况看,“焕烂求备”的画面效果昭示了中国古典绘画色彩语言的一种成熟的审美效果。
唐代以后,壁画逐渐衰落,卷轴画逐渐兴起,画幅的底子已经由粗糙的墙壁变为细致窄小的纸绢,那种大面积使用浓重鲜艳石色的粗犷豪放画法很快就让位给以“色薄气厚”为原则的层层套染、石色草色混用的新画法了。这种在北宋画院中发展成熟的用色技巧与当时院体绘画的写实主义作风相始终。正当它以准确、细腻、精致的姿态达到成熟的状态时,以北宋文人为中心的水墨写意画风已经开始在画坛上弥漫开来。
水墨画 宋代以后,与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东坡论画》)的绘画之形与客观之形关系的审美超越相同步,“墨分五色”在水墨艺术中的创造经营,使“随类赋彩”的色彩语言提升到了它的终极层面——笔墨情致超越了色彩的直观而抵达了“此难可与俗人道也”(张彦远)的水墨色彩之境。当然,“水墨的色彩”不是孤立的,皴写、用墨、抒意、造境——这一整体的水墨绘画语言系统自魏晋以来的发展历史,正是一部独特的中国绘画色彩语言系统走向“纯化”的建构历史。这一具有东方审美文化精神内涵的色彩观及其创作成果,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文明所不可能孕育出的艺术奇葩。
清人唐岱提出:“墨色之中,分为六彩。何为六彩?黑、白、干、湿、浓、淡是也——。”(《绘事发微》)“墨分六彩,而使黑白不近也。”这种对墨作为色彩的认识,大体是在发挥了唐张延远“墨分五色”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的。在中国绘画中,墨的运用是一个很特殊的现象,这是因为墨是作为一个具有相当象征意义的观念性载体出现的。墨色的黑、白、干、湿、浓、淡分别代表着世间万物的枯荣兴衰。因此,墨色具有了很强的玄学意义,它在中国绘画中从来就不被认为仅仅是一种单纯的黑色。《考工记》在讲到五方五色时,将代表(地)的与天相对,“说天谓之玄”,则是在“青”、“赤”、“白”、“黑”、“黄”之外又加了一个“玄”色。郑玄注:“天时变,谓天随四时色者,天随四时而化者。四时有色,今画天之时,天无形体,当画四时之色以象天地也。”这充分说明,玄色是变化诸色的色彩。换句话说,在中国绘画中,水墨之色是具有变化无穷的深浅浓淡干湿燥润以及各种浸润效果的特殊色彩。
中国传统绘画对色彩的认识、研究与运用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断地传承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整套的审美规范和理论体系,但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文人画理论过分狭隘和片面的理解,以及对中国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画审美原则的认识不全面,往往将“水墨”与色彩割裂开来,无视“墨”是作为中国绘画色彩构成体系中的一种特殊的“色彩”而存在的事实。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中国画色彩语言时,应该从历史的、文化的、哲学的角度,更全面认知中国画色彩语言。明确中国画色彩语言的审美原则和审美心理。这对于运用中国画的色彩语言推动中国画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俞剑华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3.
李戏鱼著《中国画论》郑州大学教务处教材科,1982.3.
[3]《国画家》2000.1.
[4]《美术家》2003.4.
[5]《美术研究》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