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论师生师生交往特性与原则学年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703 浏览:132531
论文导读:
师生交往是一种人际交往,但它与一般的人际交往不同。这种交往主要是教学交往和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双方进行着知识、观念、情感、兴趣和意向等方面的全方位信息交流,并且产生重要的相互影响。这种交流可能有效,也可能无效。师生交往的程度和质量是影响交流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师生教学交往的过程中,教师根据职业行规,如何把源于:论文www.7ctime.com
握自身的角色和如何引导师生的角色定位以及怎样确定师生交往的分寸和原则,就显得十分重要。
研究教师与学生的交往,目的在于改善师生不合理交往的现状,促进合理交往的进行,形成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实现这一目的和过程,教育者应该遵循师生交往的公理、原则及其合理的行为准则。

一、师生交往的公共特性

(一)确定性
交往的发生依托于一定的关系,处在交往中的人的角色是确定的。他们的角色关系可能是平等的,也可能是有地位差别的,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可能是对称性的,也可能是补充性的。师生交往的性质是补充性的,即由教师给予学生一些东西,如知识、指示和劝告等。这是确定无疑的,合理交往的谋求也无法改变师生不平等交往的性质和事实。它要做的只能是立图通过改变教师的态度来谈话,教师行政权威和制度性权威的不当运用对学生身心发展所造成的创伤。谋求师生合理交往是有范围、有条件的,否则,只能是不切实际、没有操作价值的幻想。
(二)恒常性
师生交往具有时间上的相对恒常性,同时也需要具体空间的场所配合。师生交往发生在学校、班级等特定场所,交往将伴随学生在校度过的接受教育的所有时间。
(三)获得性
这是指交往的参加者都以经济的态度对待交往,希望和期待通过交往有所收获,任何人都不希望由于他人的交往而造成损失,如时间、精力或财富的浪费。参与者利益损失、获得性不足,常是造成双方交往突出的根本原因。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学生利益获得多,教师是时间、精力等的付出者,一旦学生出现过失,教师就会有白操心、白费力的损失感,收获感荡然无存。不愉快的心理体验和情绪状态,可能会引起师生之间新的冲突。
(四)性
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任何交往以一定的人际关系和交往内容为的;二是指所有交往本身都是被参加者作为达到目的(如传递信息、进行教育等)的工具成为人们实现目的的手段。师生交往非常符合这一公理:教师是教育目的的执行者,直接通过和利用交往过程执行传递知识、进行教育的职能。因此,师生交往的工具性和目的性受到社会的保护,教师容易扩大使用权威的范围,对学生心理需要的关注不足,从而造成师生交往障碍。
(五)干扰性
一切交往都是以建议、指示、意见和愿望等信息传递作为内容,它们是可控的,但任何交往都可能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干扰而产生障碍。师生交往的障碍多来自于教师权威的强令指示。师生合理交往就是通过教师控制自身的态度和行为,尽量降低干扰因素的影响使交往过程顺利进行。

二、师生交往应遵循的原则

(一)合作交往的原则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个体在共同从事一项工作或解决一个问题时,实现的相互配合的默契。合作暗含着一种伙伴关系,而不是命令和指令关系。因此,合作不是服从或者执行指示,它并不要求交往和活动参与者具有相同的知识背景和基本相同的能力,但却要求相互之间对活动有共同的兴趣,对完成任务,达到目标一致的信念。
师生之间的交往是非对称性的交往形式,但却可以发展成合作式的交往。条件是教师方面在某种情况下放弃权威态度,对学生持平等关心的态度,真正做到。由于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地位不是等同的,因此,教师必须主动促进相互取长补短的兴趣和理智相处的态度的达成,逐步创造条件,使不带支配性的交往行为成为可能。不仅如此,更高的要求是,现在的每一次交往都要为以后的合理交往创造条件并提供可能。

(二)对称交流的原则

对称交流是指师生之间在渐进性的对称交往形式和倒退性的补充交往形式下所进行的信息交流,它体现的是尊重学生、合理交往的价值取向,人格、态度平等,不支配、不盲目遵从权威是其特征。最新的教育定义认为,教育是导致学习的有组织的、持续的交流。它的启示意义在于,试图把教育和教学从一种领导过程变成一种沟通过程,把被动弱化为平等,从头认识到青睐对话,从而提升学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对称交流的结果是师生交往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即认知和情感的匹配状态。形成对称交流所需的条件是:交往双方所传递的信息是最佳信息,如合适的冗余度,知识适合于学生的接受水平等;教师具有完成角色匹配的能力,如具备领悟能力、读懂学生面部信息的能力和利用这些信息调整教学行为的能力;教师需要一种了解学生“意图状态”的脑力结构或能力,让自己和学生对彼此的交流的结果将取得一致的认识,但并非一切对称交流与合理交往都必须达到一致的认识,尤其不允许在交流始结后做出盲目、独断的决定和结论。对称交流极力主张和提倡的是学生应该学会为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找到合理的支持和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