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课程教学高等职业院校建筑物理课程教学实践与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704 浏览:19329
论文导读:计方法和原则,达不到服务于现代建筑环境发展的要求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其次是未完全根据建筑学专业的特点设置教学内容,学生在学校学到的只是单12下一页
与大多数本科院的学生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生来源、就业方向、基础知识水平和动手能力等方面都有自身显著的特点。这就要求与之相对应的建筑物理教学,也应该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培养目标等方面入手,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索与创新,着重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最终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建筑物理教学模式。
关键词:建筑物理;高职特色;教学改革;环境意识
Abstract: Compared with the majority of undergraduate school for the school, the student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source of students, employment orientation, the level of basic knowledge and ability has its own significant features. This requires a corresponding building physics teaching should b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students, starting from th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training objectives, targeted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with emphasis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use basic knowledge and hands-on practical ability, and ultimately the formation of Voc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Building Physics teaching mode.
Keywords: building physics; Featur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中国论文中心www.7ctime.com
hing reform;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文章编号]
引言
建筑物理是建筑学专业一门较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它的研究内容涵盖建筑声学、建筑光学和建筑热工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这些原理和方法是建筑室内外物理环境设计和控制的重要依据。然而,现实中各高校的建筑学专业尽管都开设了建筑物理课程,但其教学效果大多差强人意,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以及广大一线建筑师能够熟练运用建筑物理知识和技能的并不多见。一方面,人们希望建筑师设计出舒适的建筑物理环境,另一方面,开发商忽视运用和建筑师不知怎样有效地运用建筑物理知识。这些都促使我们反思现今的建筑物理教学,以求探索建筑物理课程改革新途径,将更多实用性的知识传输给学生,使之掌握并熟练运用。
高职院校学生特点(以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相比本科院校的学生,高职院校学生在许多方面具有自身特点。笔者通过材料收集、访谈和简单问卷等方式,整理归纳了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从2007至2010这四年中毕业的建筑设计专业419名学生的个人资料和就业情况,从学生的来源去向、择校(专业)原因、基础知识水平、在校学习情况和就业单位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大都来自区内,尤其是以旗县、村镇地区占多数,而且大部分学生毕业后留在区内的大中城市或仍返回原籍;第二,学生选择学校或专业的原因各异,从事相关行业的亲友推荐和房地产行业(设计、施工、监理、预算等)发展好、收入高是主因;第三,高职学生入学时的平均年龄小、高考成绩偏低,对中学阶段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较差,部分学生入学后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强。最后,高职毕业生择业门槛低、就业面较宽,转、跨专业就业比例大。
建筑物理课程定位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上述特点,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在制定建筑物理课程的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等方面,都以此为基本出发点,同时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力争合理配置有限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对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充分理解,并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课程内容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建筑物理课程就成为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计专业和建筑装饰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目前学院使用的该课程的教科书是由李井永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专门针对高职学生特点编写的高职类规划教材,它的主要内容还是由建筑声学、建筑光学和建筑热工学三大部分组成,涉及厅堂音质设计、建筑隔声防噪、建筑保温隔热、天然采光、人工照明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这些原理和方法是建筑物理环境设计和调控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在实践中处理相关问题的理论依据。
课程与课时安排
根据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现行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安排,建筑物理课被安排在建筑设计专业三年级的第一学期,总课时约在54学时。具体为建筑声学部分14学时,建筑光学部分16学时,建筑热工学部分20学时,机动与课堂讨论占4学时,总课时量相对偏少。而目前国内大多数本科院校将建筑物理课程的课时一般在64-96学时之间。
存在的问题
教学与实践脱节
从教师讲授过程及毕业生工作实践两方面的反馈可知,学院现有的建筑物理课程内容已经不适应学生实际工作的需求。首先是由于教材的原因(具有的一定普遍性),建筑物理课程只包括建筑声学、光学和热工学三部分,讲授以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主,缺少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生态城市的设计方法和原则,达不到服务于现代建筑环境发展的要求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其次是未完全根据建筑学专业的特点设置教学内容,学生在学校学到的只是单论文导读:
纯的建筑物理知识,课堂讲授没有与具体的建筑实例有机结合在一起,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不能熟练的运用专业知识去解决问题。
学生因素
高职院校学生主要由应(往)届高中毕业生、职业学校毕业生、初中毕业生和民族预科生等组成,而且大多数来自旗县、村镇地区,由于地区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的差异,大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基础知识(数学、物理等)掌握程度与城市学生相比存在差距,而建筑物理公式、计算相对抽象、枯燥难懂,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较大,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另外,只要成绩能及格、拿到文凭、顺利毕业是大部分高职学生的最终目标,很少学生能做到对建筑物理知识和原理进行深入探究,也是该课程学习效果不佳的另一原因。
缺少实验设备
相对于其他几个专业系部的众多课程,尤其是建筑设计、规划设计等主干课,建筑物理只能算作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一门辅助性专业课,其受重视程度显而易见。而且因为学院每年获得的资金有限,加之建筑物理实验设备如声级计、热成像仪等动辄数千甚至上万的,造成目前课程的实验条件简陋,实验设备缺乏,仅有的只是一间计算机房和少量软件。
教学改革
加强基础知识讲授
针对学生中学阶段基础知识薄弱这一特点,建筑物理课程在讲授时,应适当充实部分基础内容,详细讲解基本概念和原理,如声学、光学和热工学的基础知识(这部分内容在中学物理课也有涉及到),使学生逐步回忆以加深印象,便于下一步教学的开展,提高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
结合建筑设计案例
对学生而言,尽管在学校是分成若干门课程单独学习,但对于工程实践中,却要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服务于建筑设计。因此在教学中,应强化与建筑设计等课程的融合,做到学以致用。另外,在对实例的选择中,寻找建筑物理与建筑设计的交叉点,列举一些学生所熟悉的名师佳作,可以减少学生对建筑物理的陌生感。所有这些,目的都是让学生明白一件好的建筑作品往往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联系就业与升学
高职学生毕业后一部分人会升本科甚至考研,许多数学生还会参加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考试,对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几项考试中都少不了建筑物理。因此,在讲课时,引入注册建筑师考试大纲中建筑物理的内容,并结合实际例题进行讲解。因为会涉及大家的职业发展前途,学生们对课程的重要性会有认识,上课的积极性也会提高。
结束语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室内外物理环境的舒适度要求越来越高。建筑科学的日新月异,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将极大丰富建筑物理学科的研究内容,同时也要求建筑物理课程教学与时俱进,不断进行适应性调整,完善教学体系,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以适应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要求。
参考文献:
饶永,潘国泰. 建筑物理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8月,第18卷(第4期):14-17.
刘加平,张继良. 建筑物理学科现状与发展趋势[J]. 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10月,第19卷:52-58.
彭小云. 建筑专业“建筑物理”课程体系改革[J]. 理工高教研究,2005年4月,第24卷(第2期):63-64.
李英. 浅说建筑物理课程改革. 新建筑,2001年8月,第4期:10-11.
路晓东,祝培生. “建筑化”的建筑物理教学初探. 中外建筑,2008年第11期:114-115.
作者简介:杨勇(1974-),男,内蒙古呼和浩特,高级工程师、讲师、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