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教学方法建筑材料教学策略一些科技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547 浏览:21362
论文导读:
摘要:建筑材料课是建筑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建筑材料的基础知识,掌握建筑材料的性能、应用及其试验检测技能,以便在今后实践工作中能正确与合理地使用建筑材料。同时为学习后续专业课提供基础知识,又是通往其他专业课程(如建筑结构、建筑施工)的桥梁。本文就如何高效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对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建筑材料教学方法学习技巧

一、建筑材料的课程特点

1、综合性强,系统性差,涉及知识面广。本课程包括几十类上百种材料,有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有机材料以及复合材料等,内容繁杂,且各类材料自成体系,它们之间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学生在学习中无条理可循,易感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
2、实践性强,逻辑性差,叙述性内容多,理论计算少。本课程主要内容是各类材料和工程密切相关的实验资料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概念多,经验性内容多,缺乏理论计算分析,难记、难学,这使得学生在习惯了数学、物理等逻辑性较强的课程后,学习方法不得要领,逐渐失去了学习的自信心,最终甚至放弃。
3、实验内容和设计陈旧。建筑材料实验课的主要研究对象包括:砂、石、石灰和水泥等,都是一些传统的建筑材料,内容相对陈旧。随着建筑工业水平的不断发展,新的建筑材料、相应的新型实验方法及新型实验设备不断出现,实验室的设备条件和教学条件很大程度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及学生在校所学的建材实验知识不能满足将来工作的需要。
4、授课时数不断减少,使每堂课的教学内容不断增加。若照本宣科,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只会越学越累,很乏味,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建筑材料的教学方法探讨

职业学校教学改革问题一直是教学的热点问题,我们怎样在教学中能使教学符合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学习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多年建筑材料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进行了以下一些教学方法的探讨。

(一)、在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育学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存在着认知心理交往和情感心理交往,只有使其相互影响,相互感染,相互交融,相互激励,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才会融洽,才会彼此尊重,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现在的职校学生往往感性大于理性,他们往往是先认可教师后认可教师所教的课程。所以教师要充分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学术水平、人格魅力、敬业精神感染学生,获得学生的认可,建立新型亲和的师生关系,才能达到良好地教学效果。

(二)、针对教材内容繁多的特点,采取以协作学习法为核心进行小组学习

教学中把学生摆在主体位置,加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团队精神。
建筑材料课程所涉及的教学内容繁多,如水泥中的通用水泥就有六种之多,每种水泥的特性、适用范围又各不相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可把学生分为六个小组,每一小组学习一种水泥,然后全班同学对这六种水泥进行比较、总结(相同和不同之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还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三)、针对教材内容系统性差的特点,采取以直观引导教学法为核心的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

利用计算机网络强大的文字、声音、图表、视频、动画等形式表现的信息处理功能,形象直观地再现客观事物,改变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模式,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使教学达到简单明了、浅显易懂的效果。

2.设计问题法

跳出教材条框体系,针对本节课内容,提出一些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将本节课内容涵盖于内,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例如某大体积的混凝土工程,浇注两周后拆模,发现挡墙有多道贯穿型的纵向裂缝,对于这种质量问题进行引导,从所使用的水泥人手,发现熟料中C3A和C3S含量高,导致该水泥的水化热高产生纵向裂缝。

3.案例分析教学法

以实际建筑工程中出现的案例为载体,针对实际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关于该建筑材料的工程问题,引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某工程实际施工中,石灰砂浆粉刷过的墙壁出现了鼓包开裂现象,分析是由于过火石灰引起的,可以通过对石灰进行陈伏来解决这个问题。

4.启发引导式教学法

由于建筑材料在教材和教学中的叙述性很强,为了增加趣味性,应注重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获得信息,掌握学习要点,培养学生的兴趣,将学生从被动教育中解脱出来,促使其在教学活动中主动探索。

(四)、针对教材内容实践性强的特点,采取以实践学习法为核心进行实践教学

实验课是建筑材料课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不仅能验证已学材料的性质,还能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加强课堂实验教学外,还应加强社会实践,让学生深入工程实践中去,培养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术,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五)、采用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

将工程实践项目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用项目和任务进行新知识的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根据项目总体要求,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如“建筑砂浆质量检测与分析”。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老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教师要由过去的"讲授者"转变为"指导者",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开展自主探究、操作、讨论等活动,而教师的职责更多是为学生的活动提供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教师还要有耐心让学生犯错误,失败的经验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机会。 最后让学生总结评价自己的学习收获,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完成任务的情况、在小组内所承担角色的重要程度对学生进行考评。评价学生不仅仅是为了给他们一个分数,而是为了促进他们的学习,既要评价结果,更要评价过程,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等。重点肯定学生的成绩,对表现优秀的小组和同学进行表扬,以增加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论文导读:

(六)、重视实验过程,强调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开展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通过学生自己设计计算、校核、讨论、操作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给学生以较大的发挥空间,使同学在实验过程中有成就感。特别是当最后结果出来后,符合自己设计要求时更是很兴奋。如实验要求学生按工程部位的不同需求设计混凝土配比,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建材课与专业的关系。同学总结这种形式有两点好处:一是主动性在我们手中。老师不再是“领”着学生做实验了。从实验刚开始一直到最后都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而老师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评定及给予建议修改。二是知识以最快速度应用于实践,这样使学生“学有所用”,更能激发他们自觉学习,积极解决问题。教师在辅导方法上也进行了改进,突出学生是学习主体,由学生自己来讲实验内容、步骤、方法等。这样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注意力明显集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认真准备积极回答问题。教师既检查了学生的实验准备情况,也了解了学生在实验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做到指导实验心中有数。比如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以不同工程部位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为目标,采用目前工程实用的试验记录、报告为蓝本,模拟工程实际工作程序,从混凝土强度设计、和易性的选择、材料性质的检测、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和试配、最终确定施工用混凝土配比,同时包括实验的准备和实验后的处理全部由学生完成。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源于:论文例文www.7ctime.com
不同工程特点和各自混凝土要求进行水泥、砂、石的材料选择和材性检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试配,选出最佳配合比,完成实验报告。学生人均实验内容增加了,实验目的是一样的,但过程各不相同,考虑的因素也不一样,避免了千篇一律的答案。

(七)、通过互联网,查阅各种相关信息,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

由于当前所使用的高职《建筑材料》教材内容相对滞后,并不适合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没有从当前建筑工程实践出发,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所在,不能预见各种材料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所涉及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也在不断地更新,这就要求学生通过网络、书籍掌握这些知识以弥补书中的不足,同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
在互联网上,我们可以获得超前性及现实性的建筑材料知识,如在绪论中补充绿色建材和智能建材方面的内容;在墙体材料中补充2003年6月30日前限时使用实心粘士砖的170个城市名称及原因;在建筑塑料中补充铝塑复合门窗并与塑钢门窗作比较;在木材中补充现实生活中常用的竹材等知识,扩展学生知识面。同时也让学生在课外阅读、讨论社会上热点问题,如奥运场馆建设,装修污染、豆腐渣工程等,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自主性,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建筑材料课程内容多而杂,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改进传统教学方法。其中演示教学法是主要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是使学生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目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手段,利用互联网是拓展学生知识的渠道。可以根据不同的材料不同的章节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把这些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教学效果会更好。
参考文献:
[1]张松.对《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探讨[J].甘肃科技,2003(6).
[2]张凡. 论如何提高建材实验教学质量[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10):115-117.
[3]丁铸,孙坤,刘伟,董必钦,邢锋.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组织与实施[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116-118.
[4]李文利.浅谈高职专业课程教学[J].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4(3).
[5]陈宝瑶.高职院校《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6(51).转
作者简介:谭绍栋,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建筑工程学校高级讲师、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