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释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学习权利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618 浏览:24440
论文导读:
【摘要】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56个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其他55个少数民族人口较少。作为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学生,应该享有同等的国家通用语言的学习权利,这既是国家法律的规定又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民族文化全面发展
1674-4810(2012)21-0063-02
语言是民族的特征之一,记录着民族的历史,语言本身也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的少数民族有55个,但语言却有80种以上。中国境内语言的数量多于民族的数量,这与历史上民族行程中族源的多元性有关。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这就确立了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法律地位。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共同语。规范汉字就是符合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汉字。它包括两部分:一是经过整理简化的字,二是历史上沿用至今而不需整理简化的字。
从国家法律的有关规定、中华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形成以及少数民族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上来说,少数民族学生享有国家通用语言的学习权利。

一、我国法律中的有关规定

1.国家宪法中有关民族语言和国家通用语言的描述

中国的语言政策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有两款根本的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和“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这个表述,非常恰当地规定了各民族语言文字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同时也保障了各民族都有选择使用符合自己需要的语言文字的平等权利。“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其含义是在汉语的各大方言区之间和各民族彼此之间,都要以普通话作为共同的交际工具。把普通话作为全国通用语言载入宪法,是对长期以来汉语在中国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自然形成的实际地位的肯定。这两条相辅相成的根本政策,既体现了中国境内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也体现了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多样性和统一性做到了完美结合,构成了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完整的语言观。

2.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法中有关民族语言和国家通用语言的描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四十九条明确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教育和鼓励各民族的干部互相学习语言文字。汉族干部要学习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干部在学习、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同时,也要学习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文字。民族自治地方的国家工作人员,能够熟练使用两种以上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的,应当予以奖励。”这表明,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既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同时也享有学习、使用全国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干部,尤其应熟练掌握这两种语言文字,确保全国各族人民的平等、团结。
中国语言规划运动历史悠久,近百年来中国更是进行了一系列的语言文字改革活动,如白话文运动、大众语运动、国语运动,以及建国后出台的《汉语拼音方案》、《汉字简化方案》、推广普通话运动等。2001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近年来一项意义重大的语言规划举措,标志着语言文字工作开始迈向法制化的轨道,对于普及文化教育、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国家通用语言是国家每一个民族共同参与发展的结果

自人类诞生后,由于生存和交际的需要,不同人类群体分别形成各自的信息交流符号系统,在此基础上,又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民族。语言与民族产生的时序性可表述为:人类——语言——民族。语言是民族的特征,是民族的依托,也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础。
语言学家余志鸿认为古代汉语并不是一种纯一的语言,而是多种语言的混合体。因为有文字之后,语言就固定下来了,发展就慢了。汉族经常说的“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这种说法表明汉族至少有三个祖先:炎帝、黄帝、蚩尤。黄帝的图腾是熊,炎帝的图腾是牛,蚩尤的图腾是龙和鸟(凤)。黄帝发源于天水一带,炎帝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蚩尤发源于河北、河南、山东交界。炎黄联合集团欲向东发展,受到了以蚩尤为首的东方九黎集团的阻挡,于是发生了战争。蚩尤当时战败,没有留下尸骨,后人在山东巨野蚩尤墓里却发现了一条玉龙,说明龙是蚩尤的图腾。既然汉族的祖先是由三支不同的部落组合而成的,那么汉语的形成就是多种语言的混合。“夏语”即夏王朝时的通用语言,夏被商周灭掉后,融入了商周语言,改称“雅言”。之后的汉语就是以“雅言”为基础,陆陆续续吸收、融合各民族的语言而形成的。到了西汉时期,汉文化组建强大了起来,“雅言”被称为汉语并一直延续至今。

三、国家通用语言承载56个民族文化,它由56个民族共同创造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共同缔造、捍卫了伟大的祖国,共同创造、发展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流,水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共同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例如,儒家思想,尤其是吸收了佛道思想精髓的宋明理学,在元、明、清几代被钦定为权威思想,形成定于一尊的文化语境,使得多样化的相对独立的其他文化体系,都必须与之相适应,否则将会被视为异端,遭到排斥,丧失生机。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其教义中某些部分与儒家思想精神相通,这为穆斯林在中国参与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提供了可能性。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本土化、民族化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寻求与儒家相互认同的过程。明朝中后期,中国伊斯兰教由于经堂教育的迅速发展,涌现了一批回族知识分子。他们在对自身文化信仰进行理性反思的同时,努力把独特的伊斯兰文化与中国儒家文化进论文导读:阐释伊斯兰教的信仰和功修;另一方面又把伊斯兰教的信仰和功修与儒家的纲常相契合,从理论上阐明伊斯兰教“以认礼斋课游为纲领,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条目”。这充分说明了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不仅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源于:期刊论文www.7ctime.com的部分,而且推动中华文化不断向前发展,历久而弥新。少数民族文化对于中
行对接,在两种终极目标相异的文化里,求得相同质素的比附与互证,并取得了很大成绩。在南京、苏州及云南等地,王岱舆、刘智、马注等回族学者,积极开展著书立说的学术活动,他们用穆斯林能够理解的汉文,介绍伊斯兰教的教义、教法、礼俗、哲理等,并积极寻求伊斯兰教与正统意识形态——儒家文化相一致的部分,以便得到主流社会和主流文化的认可。他们一方面“取儒家道理,以证其说”,用儒家思想观念或术语阐释伊斯兰教的信仰和功修;另一方面又把伊斯兰教的信仰和功修与儒家的纲常相契合,从理论上阐明伊斯兰教“以认礼斋课游为纲领,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条目”。这充分说明了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不仅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源于:期刊论文www.7ctime.com
的部分,而且推动中华文化不断向前发展,历久而弥新。少数民族文化对于中原文化有很强的向心性,对中原文化的认同,也极大地促进了少数民族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统一始终是主流。国家统一成为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共同愿望和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源于:论文格式标准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