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新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卫生思想及其时代价值学年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457 浏览:26267
论文导读:
摘 要: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医疗卫生事业极其落后的状况,提出了一系列人民卫生思想,不仅指导了当时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而且对于当前中国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时代价值。
关键词:新中国;;人民卫生思想;时代价值
1002—2589(2012)27—0010—02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面临许多严重的困难和挑战。在百废待兴的各种社会问题之中,医疗卫生问题十分突出。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在中华大地上广泛流行,百病丛生。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之前,全国人口的发病数累计每年1 400万人,死亡率在3%以上,其中半数以上死于可预防的传染病。”“全国每年有20余万妇女和100多万新生儿被夺去生命,婴儿死摘自:毕业论文范文www.7ctime.com
亡率在200%左右。全国人口平均寿命仅为35岁”19与此同时,鼠疫和霍乱的危害程度也同样触目惊心。古典型霍曾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1945—1948年波及15个省,患病、死亡人数不计其数。”
受社会经济条件和科学水平的制约,当时的卫生服务能力十分的低下,卫生设施也极其缺乏。据统计,1949年,全国中西医药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共505 040人。全国仅有医院2 600所,病床80 000张3,17,19,占全国人口85%以上的农村只有病床20 133张19。与同年全国总人口相比,卫生技术人员在人口中的密度不足1‰,医疗设施甚少,医院医疗条件也非常简陋,药品供应不足,缺乏专业卫生技术人员,这些情况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医疗卫生事业十分落后。
根据我国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尤其是医疗卫生事业落后的状况,提出了一系列人民卫生思想。早在创建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时期,为了克服艰苦环境和敌人的封锁,就提出:“建立较好的红军医院”[3]54作为巩固根据地的三大条件之一。为了“减少以至消灭疾病”[4]310,他提出了发动群众大搞卫生运动的思想。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又提出坚持预防为主,团结中医的思想。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人民卫生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

(一)开展群众国卫生运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1952年春,美帝国主义利用侵朝战争对我国发动了细菌战。1952年,发出了“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的伟大口号。随后,一个以移风易俗,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主要内容的群众国卫生运动就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为人民群众创造了一个整洁、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激发了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在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预备会议上说:“过去说中国是‘老大帝国’,‘东亚病夫’,经济落后,文化也落后,又不讲卫生,打球也不行……总而言之,坏事不少。但是,经过这六年的改革,我们把中国的面貌改变了。我们的成绩是谁也否定不了的。”[5]87

(二)把“预防为主”列入我国卫生工作方针

“预防为主”在革命战争年代就已经提出,“减少人民疾病死亡的基本方针就是预防,就是开展群众性的卫生运动”。这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正确方针。1950年8月,人民政府卫生部和军委卫生部联合召开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会议确定了新中国卫生工作的方针为:“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1952年12月召开的第二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认真总结了开展群众性卫生运动的经验,形成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四大方针。将“预防为主”确立为新中国的卫生工作方针,既体现了的卫生思想,也指明了我国卫生工作的方向,成为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对保障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提高健康水平发挥了巨大作用。

(三)团结中西医,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学

中国医药学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历来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工作。他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6]5451950年8月,他给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卫生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7]493。他在充分肯定中医的同时,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指出其历史局限性。1953年,在政治局会议上谈到卫生工作时指出:“看不起中医是不对的,把中医说得都好太好,也是错误的。”“我们对中医须有全面的正确的认识。必须批判地接受这份遗产。必须把一切积极因素保存和发扬”。因此,新中国成立后,把团结中西医列为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之一。

(四)将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入城市,卫生工作的重点也转入城市。随着这一转变,卫生工作出现了“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医疗技术力量投入,重点放在城市,农村次之,全国70%医务人员集中在城市,农村的医务人员和药品都很少[8]158。在卫生经费的安排和医疗器械的配备上,城市医院也优先于农村医院。在这种情况下,就造成了卫生资源配置上的不合理,不符合我国农民占大多数的实际情况。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964年8月18日,在卫生部党组《关于高级干部保健工作问题的报告》上批示:“北京医院医生多,病人少,是一个老爷医院,应当开放。”[8]1481965年6月26日,又发出了“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各地政府加强了对农村卫生事业的领导,加大了对农村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60年代末、70年代初,建立起了初具规模的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形成了适应农村特点的县、乡、村医疗卫生网络,基本上消灭了危害农民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的健康水平。

(五)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非常重视医德医风建设,其医德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73年11月12日,在接见阿根廷科学文化代表团时说:“治病,首先是医生有为人民服务的论文导读:ain}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也不断增长,但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国卫生事业所面临的任务任然十分艰巨。在这种情况下,要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卫生事业,必须动员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当然,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发展卫生事业不必再采取群众运动的方式,但依靠群众办卫生的指导思想不能变。(二)发展卫
好思想,其次要有技术特长,再就是必要的好工具、设备和药品。”这说明十分重视医德医风建设,重视人民群众的生命价值,要求医务工作者将精湛的技术与优良的医德统一起来。在人民卫生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我国已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制度体系,一些长期以来解决不了的传染病、地方病等基本被消灭,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得到满足,健康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的人民卫生思想不仅指导了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对于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也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注重社会动员,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发展卫生事业

卫生事业是一项涉及全体国民身体健康的伟大事业,单靠政府和医务工作者的努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和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到卫生事业中来。计划经济时期,在人民卫生思想指导下,我国创造了爱国卫生运动这一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卫生事业的形式。实践证明,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是成本低、收益高的卫生工作方式,是推动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有效形式。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国家中国论文中心www.7ctime.com
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也不断增长,但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国卫生事业所面临的任务任然十分艰巨。在这种情况下,要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卫生事业,必须动员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当然,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发展卫生事业不必再采取群众运动的方式,但依靠群众办卫生的指导思想不能变。

(二)发展卫生事业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

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卫生思想的指导下,“预防为主”被确立为我国卫生工作的四大方针之一,这是适合我国国情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律的正确方针,也是新形势下我们仍然需要坚持的方针。在现阶段,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虽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尘肺、急慢性职业中毒和放射性疾病等职业病的出现;青少年、中老年和儿童中“肥胖症”的比例急剧上升,以及随之而来的“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和“脂肪肝”日益增多;一些地区的环境、空气污染严重、公共卫生设施落后;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严重存在,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仍然需要坚持提出的“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包括中医药在内的重大疾病的防治体系,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促进我国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

(三)必须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尤其要重视和加强农村的卫生事业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8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农村,农村卫生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国卫生工作的发展状况。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的卫生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依然存在,大部分医疗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而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非常薄弱,医疗卫生设施落后,医务人员缺乏。目前和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党和国家仍需遵循的有关思想,将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逐步改变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状况,不断提高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和农民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黄永昌.中国卫生国情[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199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编.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3)[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
[3]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7]建国以来文稿:第1册[M].北京:文献出版社,1987.
[8]当代中国卫生事业大事记编写组.当代中国卫生事业大事记[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范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