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谈探究《说文解字》“心”部文化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612 浏览:22864
论文导读:
摘要:《说文解字》中以人的器官为偏旁的字有很多,其中“心”部字所占比例很大,“心”部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民族特有的思想文化传统。通过对“心”与思想、情感关系以及古代哲学中对“心”的认识,以及对“心”在构字时的形变分析,可以窥探到“心”部字所体现出的中国文化特质。
关键词:《说文解字》“心”部字文化探究
汉字作为汉民族文化信息的承载工具,是汉民族文化在语言世界的反映。汉语中有很多是表示人的身体器官的汉字,如目、耳、口、鼻等,在《说文解字》中也收录了很多以这些表示身体器官的汉字为部首的汉字,这体现着古人在造字时“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哲学认知思想,同时也体现着汉民族认识世界的思维特殊性。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天有六气,地有五行,同样人也有五脏六腑与之对应,在人的五脏六腑中,心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推动全身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维持着人生命的正常运转。
在《说文解字》中以器官为部首的各部中,“心”部所收录的汉字数量最多,其收录了“心”部字278个,重文22个,新附字13个,由此也可看出古人对心的重视。《说文解字》中解释:“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博士说以为火藏。凡心之属皆从心。”汉民族自古以来都以华夏为中心,有尊崇中心的传统,古人认为整个中国就位居于天下之中,四周有海围绕,故有“九州”、“神州”之称,“中华”“中原”“中土”此类称呼都表现了汉民族的强烈的中心意识。汉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耕文明的民族,土地是汉民族的衣食父母,人们将土地摆在很重要的位置,认为土是五行之主, 因此《说文解字》中在解释“心”时,解释道“土藏”,可见“心”同“土”一样都具有相当高的地位。另外 《说文解字》中还将“心”释为“火藏”则是由于“心”同“火”在颜色和温度上都有类似的地方。
探究《说文解字》“心”部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一、“心”部字与人的思维情感

古时人们认为思考是依靠心,并不是现在所了解的大脑,《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文解字》认为“思”字是从心囟声的,可见至少在东汉许慎时期对心在思考中的地位依然非常看重。《说文解字》“心”部中收录了和思考意义相关的有:念、怤、憲、憭、惟、想等。
念:《说文解字》:“念,常思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顾吾念之。”
惟:《说文解字》:“惟,凡思也。” 诗·大雅·生民》:“载谋载惟,取萧祭脂。”郑玄笺:“惟,思也。”
想:《楚辞·九章·悲回风》:“入景响之无应兮,闻省想而不可得。”
随着表义范围的不断扩大,“心”部的字除了最初的表达思维,还增加了表达人的感情性情的意义,感情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情感认知,人是因为受到世界万物的感化才产生出了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宋代的秦观说:“即心无物谓之性,即心有物谓之情。”在这些表达情感的“心”部字表达了人们丰富的感情,既有美好的感情,也有憎恶的感情。表达美好和乐的主要有:快、愷、悰、恬、惬、怡等。表示憎恶仇恨的主要有:忌、悁、怨、怒、愠、憎、恨、等。表达忧愁哀伤的主要有:懆、怆、忦、恙、惴、憌、怲、惔、慯、愁、悠、悴、忡、悄、慽、患等。表示惧怕惊恐的主要有:惧、怂、恇、悼、恐、怵、惶、悑等。
快:《说文解字》:“快,喜也。”《战国策·秦策》:“文信侯去而不快。”
悰:《说文解字》:“悰,乐也。”《汉书·广陵王胥传》:“出入无悰为乐亟。
愠:《说文解字》:“愠,怒也。”《论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怨:《说文解字》:“怨,恚也。”《贾子道术》:“施行得理,谓之德。反德为怨。”
怆:《说文解字》:“怆,伤也。”《礼记·祭义》:“必有凄怆之心。”
悴:《说文解字》:“悴,忧也。”《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人力凋残,百姓愁悴。”
恐:《说文解字》:“恐,惧也。”《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
怵:《说文解字》:“怵,恐也。”《孟子.公孙丑上》:“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二、“心”部字与儒家思想

我国封建社会在思想领域曾出现百家争鸣的热闹景象,各种思想多元并存,共同发展,但是随着各家各派的思想交锋,兴衰更替,同时也随着集权的加强,统治者需要在思想上控制百姓,儒家思想一度成为统治者的最佳选择,几千年来儒家思想基本渗透了汉民族的思维意识,现在更是被看作是汉民族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心”既然是思维和感情的工具,在很大程度上也承载着人们对于儒家思想的理解和尊崇,在造字时也很好体现了这一点。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心”部中收录的部分汉字表现出“心”与儒家思想的密切联系。
儒家思想推崇道德,提倡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认为长幼有别,尊卑有序,君子应谦卑有礼,提倡“仁”的道德观念,反对暴力暴政。《说文解字》中收录的“心”部汉字中体现这些儒家思想的汉字主要有:悊、恭、憼、恕、慈、忯、恮、懚、愙、等。
悊:《说文解字》:“悊,敬也。”《韦孟·在邹诗》:“赫赫天子,明悊且仁。”
恕:《说文解字》:“恕,仁也。”摘自:毕业论文答辩流程www.7ctime.com
《孟子》:“彊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愙:《说文解字》:“愙,敬也。”《春秋传》:“以陈备三愙。”

三、变形“心”部与古代个体意识

《说文解字》“心”部收录的汉字除了以“心”作偏旁以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以“心”的变形“忄”为偏旁的,这样的情况在汉字中也比较常见,如“火”部中也有以变形后的“灬”偏旁的,虽然基本表义没变,但是仔细分析后发现,偏旁变形后,所代表的字义存在一定的区别。《说文解字》“心”部共278字,其中“心”为偏旁的113个,“忄”为偏旁的165个,二者在数量上有一定的差距,通过归纳分析发现,以“心”为偏旁的汉字多表达的是人际间的思想感情,而以“忄”为偏旁的多表达的是个人的思想感情。下面通过具体汉字及其文献中的具体释义说明。
“恭敬”通常表达的都是一个人对其他人或事物的一种尊崇的心理,是一种人际间的情感。《说文解字》“心”部中表达“恭敬”义的汉字有“论文导读:存在还是可以说明一定问题,在古代先人们的个体独立意识已经出现,不再像原始社会那样,以集体为生活单位,而是独立存在,有着区别于他人的独立思想和感情,文字作为传播表达人类思想的重要工具,也深刻说明了这一点。总结:汉字在记录历史悠久的汉民族文化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说文解字》中的每一个部首所收录的汉字在一定
悊、憼、愙、忠、戁”,都以“心”为偏旁, 宋代司马光的《四言铭系述》中这样解释“忠”:“尽心于人曰忠,不欺于己曰信。”
愉悦高兴的情感通常是人们对看到外界事物的一种心理感受,它通常只是个人内心的体验,与他人的认知并无关系,在《说文解字》“心”部中表达开心快乐情感的汉字有“快、愷、悰、憪”。
快:《战国策·秦策》:“文信侯去而不快。”
愷:《周礼·夏官·大司马》:“愷乐献于社。”
悰:《汉书·广陵王胥传》:“出入无悰为乐亟。”
憪:《史记·文帝记》:“憪然念外人之有非。”
除此之外,宽容,慈爱,恩惠,饶恕,埋怨等通常都是对别人产生的一种情感,也是一种人际间的感情,“心”部字中表示此类意义的汉字有“恕、慈、恩、慰、怨”等,都是以“心”为偏旁的。而表示自身内心的愁苦,担忧,失意等的则多是以变形的“忄”为偏旁的,如“惆、怅、怆、恤、惧”等。
此类现象还有很多,在这里不一一列举,虽不能说“心”部收录的所有汉字都满足此类现象,但是这类现象的存在还是可以说明一定问题,在古代先人们的个体独立意识已经出现,不再像原始社会那样,以集体为生活单位,而是独立存在,有着区别于他人的独立思想和感情,文字作为传播表达人类思想的重要工具,也深刻说明了这一点。
总结:
汉字在记录历史悠久的汉民族文化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说文解字》中的每一个部首所收录的汉字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反映出我们的文化特质,但是不同于“宀”“车”等部,反应的更多是物质精神方面,“心”部所收录的汉字更多的反应的是汉民族丰富的内心,是一种精神方面宝贵财富,除了生理特征外,汉民族的思维方式,思想精粹,都可由此反映,随着汉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强,汉字必将会是研究汉民族优秀文化的最佳切入点之一。
参考文献:
许慎.《说文解字》[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四卷)[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1988.
[3] 季钰.《说文解字》“心”部字的文化阐释[J].河西学院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