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究初探学校体育环境及建设探讨设计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772 浏览:121383
论文导读:
摘要:学校体育环境作为体育和教育的一部分,不论是否被人意识和应用,它仍然是伴随着学校产生而存在的客观事实。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认识上的偏见,长期以来,人们对学校体育环境的内涵、结构、基本特征的直接研究还很少,人们尚未树立学校体育的环境观和环境对人的发展观,从而制约了学校体育环境的建设。本文试图运用社会学、文化学、系统科学等基本理论,在文献研究、社会调查和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对学校体育环境进行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体育环境及建设;影响因素;具体措施;学生
1812—2485(2012)09—021—04
1学校体育的环境观

1.1 学校体育环境观的基本内涵

环境,是指作为自然界与社会的主体享有外部条件的综合。学校体育环境是指一所学校范围内的体育环境,除学校以外的则称为体育环境。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看,学校体育是教育与体育的子系统,从属于我国的大文化系统。社会体育、文化环境决定了学校体育的环境,它以社会的意识形式,通过信息传播媒体,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这是学校与社会发生联系的重要纽带。正是如此,社会上每一次体育热、任何一次国际大赛、每一块金牌的争夺,没有一次不在校园中掀起波澜。同时,学校体育环境和学校德育、学习等环境共同构成了学校的教育环境,成为培养全面发人才的基本内容。因此,体育环境的建设要服从于学校育人的根本目标。由于学校体育是教育与体育的结合部,因而学校体育具有特定的创造主体,特定的体育创造方式和记录成果的手段,有规定的内容、时间、方式和条件,从而使学校体育有自己的形式、演化和发展的规律,因而具有相结合的独立性和可操作性,所以央学校体育环境中,活动于其中的主体掌握着一定的主动权,主体所具有的主动权,正是学校体育环境相对独立性和可操作性的内在依据。
从文化学角度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环境的影响,因而也与环境中的文化因素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美国人类社会学会主席、文化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克莱德·克鲁克(Clyud.KlucKhohn)指出,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由显型文化因素和隐型文化因素混成的,学校体育环境是校园文化的基本内容,因此“学校作为促进学生投身学习的一种环境,其力量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校园环境本身既能吸引学生,也能使学生疏远”。“每所学校都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特殊文化,使学生从学校的几乎每个方面获得难于言传的信息和感受”。这正是隐型文化因素对人的特殊作用。所以,不仅要注意体育文化的教化作用,而且更要注意环境和熏染作用。良好的体育环境,通过潜移默化陶冶和熏染,将给予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和感受。另一方面,文化素质包括国民素养、文化程度、精神产品的丰富程度、信息传播的方式、速度和观念等。而这些特征正是学校所具有的优势。因而,可以通过学校体育个体环境的优化和改善,来促进大文化环境的建设与发展。
综上所诉,学校体育的环境观告诉我们,学校体育环境是置身于大文化系统之中,不仅受到社会体育环境和学校教育环境的制约,同时也体现了其相对的独立性、可操作性和文化优势,体现了显型文化要素和隐型文化要素的共同影响和作用。

1.2学校体育环境的基本要素和主要功能

从学校体育环境来,学校体育环境包括物质的、制度的、信息的三大要素,从而体现了养成教育、强化约束、激励导向等三大功能。
1.2.1物质要素——具有养成教育的功能。物质要素,是指学校体育环境的外在标志,是硬件部分。良好的体育设施,功能齐全的运动器材,不仅能烘托体育的环境,而且让学生一踏入校门就受到体育环境的熏陶。养成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置身于良好的环境之中,通过长期的耳濡目染、潜移黙化和身体力行地参与,养成教育者所提倡的行为习惯的过程,是环境作用于人的过程,它融合了显型和隐型文化的作用,是促进学生产生体育直接动机的必要条件。
1.2.2制度要素——环境赖于运行的载体,具有强化约束功能。环境的强化约束功能,即通过具有强硬的体载、条例、制度、常规、准则等,表明学校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让学生通过体育的实践,强化体育的行为、习惯和能力。《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以法规的形式规定了体育课、课外锻炼、竞赛训练等方面的要求,同时对学校体育设施、场馆等作了明确的规定。如果说《条例》仅是总体要求,那么《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就提出了开展体育锻炼的具体要求、奖罚制度、学籍管理等。其中,要求学生必须参加体育课、课外锻炼、早操等,并要作严格的考勤,并纳入学籍管理。另外,课堂常规、运动场管理制度以及其他制度的建立,就是为了确保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例如,《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实施以来,促进了大学生参加早操、课外锻炼的热情,提高了出勤率,形成了良好的锻炼风气,促进了学校体育环境的建设。
1.2.3 信息要素——具有激励和导向功能。信息要素,主要指体育锻炼的意识、风气、体育舆论等,反映出环境中得主体(学生和教职工)思想观念、各种体育的行为方式、体育活动的状况、学校传统体育的特色等。信息要素是学校体育环境的核心和灵魂,一旦增加了意识,形成了良好的风气,造就了强烈的体育舆论,就能发挥激励功能,促进学生间接轨动机的形式,在更深层次上对学生能力、观念、习惯、兴趣产生深刻的影响,激励学生从“需要”角度去进行体育锻炼,把被动地接受体育教育变为主动自觉的参与。由于校风舆论、观念的作用,使学校体育在时空坐标和发展水平的三维空间上位体育环境的主体规定了发展模式,表现为导向功能。如果说物质要素多半是直接在与学生认识的发展、技能的形成有关,属于显型文化范涛,那么信息要素则更多地反映主体的思想、观念以及情感、意志等个性心理特征,是体育环境的软件系统,具有隐性文化因素的典型效能。

1.3学校体育环境的基本特征

从学校体育环境观,我们可以归纳出学校体育环境的基本特征。即具有高于一般社会体育环境的先进特征。学校不仅是传播和发展体育事业的主要场所,同时又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阵地,因而,学校体育环境,无论在观念源于:论文www.7ctime.com
意识、能力习惯,还是在锻炼条件、论文导读:育环境性和可塑性。学校体育有较为完善的体育物质条件和严格的运行管理体制,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效果的评估反馈信息系统,有大纲、教材、师资的保证和较为完善的实施体育的组织网络,这一切都是为了确保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塑造社会需要的各种规格的人才,因而突出地表现了学校环境的教育性、可塑性特征。

1.3.2学校体育包括

方法手段等方面,都突出集中地反映、传播和发展先进的体育思想和方法。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3.1 学校体育环境性和可塑性。学校体育有较为完善的体育物质条件和严格的运行管理体制,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效果的评估反馈信息系统,有大纲、教材、师资的保证和较为完善的实施体育的组织网络,这一切都是为了确保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塑造社会需要的各种规格的人才,因而突出地表现了学校环境的教育性、可塑性特征。
1.3.2学校体育包括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直道大学毕业的全过程,一般要经历16—18年的时间。因此,学校体育环境具有体育教育长期性,系统性的特征具有实施体育教育计划性、锻炼引导有科学性的特征。
2 学校体育环境对人的发展观
人的发展受到遗传、环境、教育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但新的环境发展观认为,人的发展虽然受限于环境,但人们可以选择环境中不同的文化要素,在适宜的情况下,不仅存在着教育者对环境的选择、改造和重组的可能,同时也存在受教育对环境的选择、改造、重组的可能。马克思一向把人看作是具有能动性的社会人,他认为,人并不是消极被动、静止地接受外在力量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而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能动地作用于客观对象人,人“在革命活动中,在改变环境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自己”。“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实践”。因此,在实践中,人具有接受环境影响的一面,又有主动影响周围环境的一面。人对周围环境实施主动影响的倾向,随着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而增强。例如,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更容易对周围环境提出看法,更喜欢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方式、习惯和爱好的体育环境,较为被动地按现成的环境去锻炼,缺乏主动改造、创建环境的能力。
人们主动地作用于环境,不仅表现为对各种环境要素的选择上,更主要的是表现在对环境因素的改造和创建上。如果说选择仅仅是指向已有的环境,那么,改造和创建就意味着对选择进来的各种环境进行整合或者在创建环境中创造性地注入新德环境要素。改造和创建环境一般是在选择的基础上完成的,由于体育教育过程可被视为是一种由学校体育工作者及有关方面创设体育环境,逐步转向由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主动参与创建体育环境的过程,这是由于学生的主体作用确定的。因此,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改造和创良好的体育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有效地增加学生的体育意识,促进参与,推动学校体育锻炼向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方向发展。
3 学校体育环境的建设
通过对学校体育环境和环境对人的发展观的认识,给我们建设学校体育的环境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从这些基本理论出发,就学校体育环境的建设问题谈以下几点意见。

3.1 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提供良好的体育环境

学校教育工作者是学校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组织等方面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具有主导作用。因此,必须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提供良好的体育环境。
3.1.1 首先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物质条件是体育环境的基本标志,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和各校财力的差异,对体育环境建设无疑是很大的制约和影响。但是,高度地重视对体育环境的投入则是至关重要的,必须要有建设图书馆、教学楼的热情,广开渠道,多方筹措资金,争取社会的广泛赞助;同时,要把体育物质投入纳入学校校园建设的规划,并按规划实施,切忌因领导的变化和喜爱程源于:论文要求www.7ctime.com
度而变化,对纳入规划的体育设施如果一次经费难于到位,可分若干步骤逐步建设,一年解决一两个问题。其次,认真贯彻国家颁发的《体育器材目录》,按目录要求严格实施。把体育建设作为评估校园环境、教育环境的重要内容,建立科学的学校评估指标体系,凡未达到要求者,不能进入“211”工程,不能列入重点学校,或者作为学校办学条件、办学水平的考核内容。第三,制定运动场及设备的管理制度,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方便学生,提高体育设施装备的使用率。
3.1.2在提供体育环境方面,要提供能吸引学生锻炼的项目,坚持高于一般社会体育环境的先进性。首先,利用体育课程有计划、有组织、有师资等优势,发挥先进的教学功能,学习掌握体育“三基”,培养体育意识与观念;其次,利用学校的文化优势和教学超前性地规律,促进新兴运功项目率先在学校的开展与普及,例如,橄榄球运动首先在北京农业大学开展,健美运动,网球、台球也率先在高校普及。正是由于学校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因而能较快地吸收新的锻炼潮流,从而促进新兴项目的开展,满足学生的时代追求,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第三,满足学生生理、心理需要,开设学生兴趣大、实效高的如交谊舞、台球、气功、器械健美等项目,使学校体育的教育内容向健身性、社交性、娱乐性、终身性及时代性方向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参与。
3.1.3制定健全科学的规章制度、条例等,用强有力的约束机制,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行为,促进锻炼风气的形成。首先,要确保《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落实,以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面开展;第二,制定课常常规、考试标准与办法等,确保体育课的中心作用;第三,制定课外锻炼、早操、竞赛训练等管理制度,使群体华活动经常化、制度化;第四,加强体育器材、场地的管理,为教学和学生锻炼创造条件。由于具有鲜明教育意义的稳型文化因素,因而可能通过提供上述这些制定,并与学校德、智教育接轨。体现教育的整体性,使学生受到强有力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标准的约束,表现出稳定的情绪反映和心理倾向,这是创造良好体育环境的内在动因。

3.2 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创建良好的体育环境

教育者是教育实践的主体,是体育环境的提供者和设计者。然而,即使具有优良的体育环境而没有学生的参与,那么这个环就失去了主体,就根本无环境可言。只有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校体育环境的建设之中,体育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这是体育环的根本力量,将这学生的内因发生作用,促进间接动机的形成,这是人人参与的基础,是学校体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在创建良好的学校体育环论文导读:增强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这是学校体育环境建设的重要标志。总之,要建立良好的体育环境,必须以建设体育风气为中心,以领导和教师的表率作用为突破点,持之以恒地着力建设一套合理并逐渐形成传统的显型与隐型文化相结合的环境模式,这是体育环境建设的关键。参考文献1孙世明.论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创新教育的环境建设
境中,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3.2.1 充分的发挥沉重社会组织的作用。“学校的规模越大,在为学生提有意义的学校环境方面,社团的作用越大”。因此,要建立健全学生体育部,单项体育协会,相应的院系体育部,单项体协分会,班级体育小组等,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制定工作计划,开展能反映学生需要的各项活动,实现自我管理;同时要依赖于学生体育部和体育积极分子,他们是教育者与学生间沟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通过他们,可以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从而促进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
3.2.2 开展宿舍体育和周末体育。宿舍是学生校内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学校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宿舍环境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因而,可以给寝室购置哑铃、拉力器、棋牌等体育用品,组织开展寝室间的对抗赛、邀请赛、擂台赛等,用健康有益的体育活动引导教育学生。同时,由于周末休息时间的延长,提倡多种形式的周末体育锻炼,如交谊舞、郊游以及周末体育锻炼,达到休闲锻炼娱乐的目的,丰富课余生活,活跃体育环境。
3.2.3 参加学校的教育环境建设。如共同参与制定学校的体育锻炼竞赛计划,制定体育规章源于:论文的标准格式www.7ctime.com
制度,亲自参加体育场馆池的卫生环境的清扫和美化,投入学校的体育设施建设的劳动等。使学校体育环境建设反映学生的心声,从而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激发创建体育环境的热情。
3.2.4 体育环境的建设中,要突出舆论。除利用体育课广泛实施宣传教育外,还需通过各种渠道造就体舆论环境。首先,结合大型国际国内体育竞赛,安排收视,发挥先进的视听技术,使学生了解世界体育的精息,激发兴趣,广泛吸收社会体育的影响;第二,结合大型体育活动,组织专题宣传活动、专题报告、知识竞猜等。如奥运宣传月,校运宣传周,举行体育艺术节,出体育宣传栏,在运动场周围挂体育标语、口语、名言、警句等,以渲染体育气氛;第三,组织文明啦啦队,给参赛队加油、呐喊、助威,这对于体育爱好者和未参加体育竞赛的绝大多数同学来说,不仅培养了集体荣誉感,更增强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这是学校体育环境建设的重要标志。
总之,要建立良好的体育环境,必须以建设体育风气为中心,以领导和教师的表率作用为突破点,持之以恒地着力建设一套合理并逐渐形成传统的显型与隐型文化相结合的环境模式,这是体育环境建设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孙世明.论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创新教育的环境建设. 广州体学院学报,2004(1):24—25.
2 吴利生.‘论高校创新教育环境的建设’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1(4):19—20.
3 夏思永.大学体育.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岀版社,2001.
4 毛振朋.体育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岀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