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述课堂课堂讨和展示有效性网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937 浏览:20709
论文导读:
学校课程改革进行了一个学期,从老师的角色定位到学生的主体性,教与学确实有了明显的变化。当然,变化是个复杂的过程,身在其中的我们,或许还不能用简单的几句话来概括我们所获得的宝贵经验。
第一部分 讨 论
情境一:是我要求学生讨论,还是学生渴望讨论?
在我所教的两个班中,90人中,不会超过10个人曾经要求过我,说“老师让我们讨论一下这个问题。”课堂80%以上的讨论都是由我“硬性”要求的,原因是讨论是程序,不讨论就没课改啊。学生想讨论就讨论,不想讨论也得讨论。老师提问,学生答案漏洞百出,这也算是一种讨论的结果吧。只是效率问题如何解决?
情境二:我想讨论!
面对难题、挑战题,基础好的学生显然有着很强的挑战心理,他们不希望老师把挑战题的答案直接告诉他们,而是希望以个体,或以组的形式抢先一步比其他人或小组找到正确答案,从而建立自己的自信心和优越感。于是,讨论的真正动力就出现了,便是求知欲,辅助动力的便是优越感和自信心。当学生有想法的时候,就渴望讨论,他们渴望让大家来认同自己的观点,而不仅仅是和老师报出答案一致那么直接。
可惜的是,求知欲不是所有学生都有,对于优秀的学生也会有求知欲的短暂消退。当整个班级对某篇课文所持有的态度偏向消极时,那么一个尴尬的我,一群麻木的学生,活生生地构建出了一个苍白无力的讨论程序。下课之后我也会反思,一篇不适合讨论的课文,我为什么要学生讨论?
情境三:我的性格决定我的讨论
有的说“我趴着的时候未必没思考,我抬头的时候未必就思考了。”有的说“我知道了我未必会说。”有的说“倾诉不如倾听。”或许我们会很糟糕地将学生说的这些话归结为一个字“懒”,源于: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www.7ctime.com
其实不然,这不过是学生的性格和学习方式不一样罢了,或内向、或外向,或寡言,或巧辩。《兰亭集序》中,“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虽然人们各有各的爱好,恬静与躁动不同,(可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自己所要的东西暂时得到了,就会感到高兴和自足。我相信,很多自学能力强,但是性格内向的学生虽然不太爱讨论,同样可以学到很多知识。
情境四:
当预习情况比较好时,讨论的问题质量高,问题快速解决,学生和老师形成默契,完成教学任务。当预习情况不好时,讨论无法开展,问题质量不高,教学进度减慢,结果只有两种:为保教学进度,中止讨论;为保学生讨论,延长课时。课内做不完的变成复习作业,复习作业占据了预习作业的时间,第二天又是恶性循环。在无法完全掌握学生预习情况的现实情况中,面对课堂的不发把控,我们是该是中止讨论,还是延长课时?
第二部分 展 示
疑问一:我们为什么要板书?
让学生板书,有助于打破板书由教师一人包办的局面,对于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合作融洽的师生关系,培养兴趣,启发思维,丰富想象,强化记忆,感悟知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实际操作中,却很难达到理想的状态。
疑问二:究竟选择怎样展示,是预设的,还是生成的?
应该说,每一堂课都是崭新的。即使老师将一篇课文讲了很多遍,但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收获,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境,老师都会有新的认识,获得新的启发。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去设计教学的方案,却不能够、也没有办法去限制课堂的思维空间,因为学生的思维是无法完全估计到的。
那么,是板书还是口头展示。是事先就预设好的吗?
疑问三:展示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证明?还是分享?
展示的概念是这样的:摆出来让人看,例如展现出自己美丽的一面,长处的一面。
我想,如果是真正意义上的展示,学生的心态应该是乐观的、积极的,因为展示是将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现出来。但是课堂中,展示的目的是什么?并非是让大家看到一个优秀、活跃的学生,可能是想尽一切办法找到正确答案,或者是想尽办法地揪出错误答案。当一个学生的答案在被大家不断地判定时,我想,他的心里应该是忐忑不安的。我都将自己最好的一面都展现出来了,结果还被评定为答案平平。我想,下一次他可能就不会再来展示的。
如果是证明,学生就是带着包袱来展示,在乎别人的眼光,从而局限了自己。
如果是分享,学生面对的就是一个话题,学生之间只有角度的不同,而不是纯粹的对错,这样学生反而能够敞开胸怀,不再惧怕。
在我的课堂上,一般是要求普通话标准、有条理、声音洪亮、答题方向准确。这四点是必备的,而答案却是次要的。如果学生答题方向对了,回答有条理了,找到正确答案就不是难事,以后可以进行逐渐地积累,即使不够准确也不会受到同学的质疑以至受到信心的打击,而我也无需进行刻意地干涉。与其质疑学生的某一次回答,还不如建立信心期待下一次的进步。
所以,我渴望的展示,更多的是一种分享,而不是一种证明。学生是带着一种享受学习的心态走进课堂,用一种分享的心态和大家交流。学生为什么会胆小不愿意开口,不就是害怕被评价和质疑么,在乎的正是其他同学和老师的眼光。如果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到问题,而非学生个人,那么我们离目标才会越来越近。
第三部分 解决方案
1. 学生讨论的积极性既靠自己的主动性,同时又要借助于老师的引导。是否活跃主要看问题讨论的价值:①难度太大太小都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②所有问题都进行讨论,则会审美疲劳;③教师须对预习检测进行及时、有效地控制,向学生强调不预习就不上课的观点。
2. 对于个别学生参与讨论意愿低的:①适当引导,但不强迫;②学生协助,共同参与;③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结合。
3. 课堂展示应在预设的前提下留下更多生成性的空间:①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进行适当引导,既保留学生的课堂活跃度,又在恰当的时候把话题收回;③教案中对某一具讨论性的话题进行非强制性的方案设定,如此题可采取小组讨论,集体辩论等。
4. 学生展示时,在保护学生自信心的前提下,老师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①不要进行绝对性评价,尽量避免纯粹的对与错的判定;②多从学生解题思路上进行分析,如这道题三位同学都完成了,这位同学虽然答错了,但拓展了大家的思路,值得学习和借鉴;③多使用鼓励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