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谈生源中国农业推广学位生源及保障探讨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4606 浏览:60547
论文导读:
[摘要]:本文从中国农业推广硕士报名专业领域、录取情况、生源的职业领域和报考人员年龄、工龄等方面,对农业推广硕士生源现状进行了分析.在分析影响农业推广硕士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保证农业推广硕士生源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生源结构;专业学位;农业推广硕士
】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21—02
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应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是为农业和农村及相关部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与“三农”联系最紧密、关系最直接的学位,但是随着高校招生种类和招生单位的增加.和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种类的增多,农业推广硕士的生源竞争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分析农业推广硕士生源结构,构建农业推广硕士质量保障体系,对于确保农业推广硕士教育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中国农业推广硕士生源现状

1.1生源数量逐年呈上升趋势,录取率趋于稳定

据报道,农业推广硕士2010年报考人数为22398人,比2000年报考人数3208人增加了598.19%,录取人数同比增加了654.93%。2000~2010年间农业推广硕士平均录取率达到63.47%,2003年之后录取率开始趋于稳定,但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仍在增加。农业推广硕士作为面向农业和其相关行业的这种专业学位,也越来越被社会接受,越来越受广大在职人员的青睐。因而,自2000年以来,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总体上呈增长态势。从录取率看,2000年至2002年整体变化幅度较大,之后趋于稳定。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2003年教育部对农业推广硕士的招生加大了宏观管理和监控力度,严格控制生源的比例和工作年限的要求,将农业推广硕士教育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使招生规模趋于稳定。

1.2部分专业领域人数增加较快。但大多数专业生源偏少

和2009年相比,大部分领域录取人数有所增加.农村和区域发展、林业、作物和农业资源利用专业领域仍是主要招生领域,4个领域合计录取占全部人数的7

5.8%。200源于:论文格式字体要求www.7ctime.com

6年开始新增农业信息化领域人数在2010年增长最大,为104.7%;其次是农村和区域发展和食品加工和安全领域,分别增加55.0%和49。8%;植物保护和草业2个领域录取人数降幅较大,均在20%以上,但是很多专业在人数上低于500人,生源依然紧缺。这表明,中国农业推广硕士集中在传统农业领域,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提高,和农业集约化生产的推进,农业推广领域中农业信息化、农业科技组织和服务和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将超过其他专业领域。

1.3生源多样化

农业推广硕士生源的职业范围广泛,有行政人员、科技人员、专业技术型的企业管理人员、高校教师,另外还有在民营企业从事农业科技产品推销、农业技术推广、产品售后服务的其他技术人员。科技人员、行政人员、高校教师和和农业相关的企业技术人员是农业推广硕士生源的主体部分,所占比例达到9

3.28%。

农业推广硕士生源的组成,体现了国家和教育部设置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初衷,在中国关于农业战略规划中也预示着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据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
指导委员会统计,全国现有农、林、水、牧系统各类专业技术干部280余万人,高层次人才还不到1%,按照农业推广硕士的报考条件,全国每年约有42万名农业技术干部可作为农业推广硕士的后备生源,另外,全国共有乡级以上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约6万个,近万个较大规模的涉农企业,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约有33万人,但高学历、高职称人员所占比例却较低,所以培养一大批高层次的应用型、
复合型的农业技术人才既是许多农业技术干部、农业科技人员等自身的强烈要求,也是提升国家和企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1.4考生年龄差异大,整体呈年轻化趋势

据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统计,2006—2010年报考推广硕士研究生考生的年龄差异较大,年龄最大的均超过50岁,最小的只有18岁,其中2006年年龄相差最大为35岁。平均年龄连续4年下降,2010年比2006年下降了3.6岁;平均工龄同样连续4年缩短,2010年比2006缩短4.4年。再结合2005年的统计(平均年龄为33.8岁,平均工龄为1

1.7年)可知,报考人员年轻化已成为趋势。

中国农业推广硕士考生年龄个体差异较大,工作经历和阅历也呈现多样化,并且服务区域地方化。所以,农业推广硕士教育中,各高校在进行培养和组织教学时要因人而异并因材施教,通过个性化设计
培养方案和导师个性化指导,针对富有特色的内容制定出个性化的标准,培养出多样化的人才.
2农业推广硕士生源保证方法
因为中国农业推广硕士学位相对其他硕士学位设置较晚,社会对这一专业学位认识不足。无论学生还是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认识的误区,将其培养等同于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或者将其等同于全日制农
学硕士教育,完全套用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教育模式,这种偏见和误区是影响农业推广硕士生源的内在因素。
中国农业基础相对薄弱和农业行业经济状况不佳,从业人员收入不高造成了报考农业推广硕士的人员学费难以筹措,和农业要素的周期性生长、季节性变动的特点,使得报考农业推广硕士的技术人员、行政人员等在职人员缺少充足的时间完成研究和完善管理。再加上其他专业学位种类和招生单位的增加,这些外在因素使得农业推广硕士的生源竞争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所以,无论是高校还是政府都应积极采取有效方法,确保农业推广硕士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将对于促进农业推广硕士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2.1加大宣传力度,树立正确认识

中国设置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的设置克服了农科研究生培养目标和模式单一的弊端,和相应的农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论文导读:
只在培养方式、知识和能力要求等方面存在差异.而在
课程设置、教学要求、培养目标上却紧密结合中国农科单位的实际需要,使其更加贴近农业生产实际,从而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同时也实现了高校和社会联合培养,调动了高校和社会
办学的积极性,加强了高校和社会的联系,促进了高校教学、科研、生产的提高。
在宣传方面,应通过报刊杂志、电视网络、招生简章、招生宜传、讲座等各种渠道加大对农业推广硕士的宣传力度,加强对其性质、设置的必要性、培养目标、培养环节和要求等方面的宣传,帮助社会
和考生树立对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正确认识。

2.2面向区域经济特色,积极争取政府、企业、行业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当前农业推广硕士的生源绝大部分来自学校所在省(区),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农业推广硕士的教育应积极面向区域经济,以地方特色为导向,服务经济发展。
地方高校、政府、企业在响应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建设新农村、新农业政策时,三方可紧密合作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这种培养模式,因为是用人单位输送人才到高校培养,在经费和时间上给予学生大力支持,解决了学生的后顾之优;对用人单位而言,利用了高校的优良师资和科研条件,既提高了员工的学历和素质,也在生产实践方面得到了高校的指导;对高校而言,用人单位有计划有步骤地选送员工到高校深造,这保障了农业推广硕士生源数量上稳定和质量上提高,同时保证了高校和社会联系,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所以,合作办学或合作摘自:学术论文格式www.7ctime.com
培养对高校、用人单位、学生3方都
是极为有利的。

2.3保证农业推广硕士教育质.,维护良好信省

教育质量是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关键,只有提高教育质量才能保证其健康、快速、持续发展,所以应对农业推广硕士教育的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在报考资格审查时,杜绝弄虚作假;在录取时,严格依照
录取标准、保证质量、宁缺毋滥;在培养计划的制定上,既要复合国家总体要求,又要遵循地方和用人单位需求,充分体现高校人才培养特色;在师资力量教学方式上,选派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利
用好实验条件、创新教学方法,既要注重理论教学也应注重实践教学。此外,教学管理要严格,规章制度要健全,课程设置要合理,质量考核和监督机制要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质
量,维护农业推广硕士的良好声誉,保障其生源充足。
参考文献
1,李萍.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生源特点和培养问题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2011,5
2,张红,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林业教育,2009,(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