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修辞新媒体环境下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信息发布修辞学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477 浏览:26590
论文导读:
摘要:新媒体技术突飞猛进,传者与受众的界限己日渐模糊,新兴媒体使传统的线性传播变为网状互动。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微博、论坛、博客、播客日渐成为新闻的重要来源。多信道新闻发布的隐匿性、迅捷性与话语纷乱为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政府新闻发布、化解公共危机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公众参与公共事务讨论的渠道增加,愿望和要求更加强烈,原来相对平稳的公众舆论被进一步激活,成为政治生活领域中的重要角色。公众的多元价值观、多种声音,促使公众舆论成为矛盾的集合体,集中呈现于突发公共事件中。本论文将以危机传播中的修辞探讨取向出发,运用修辞批评法、媒体内容浅析法、个案探讨法、调查法。将文献探讨、个案探讨、经验总结相结合,在“政府—媒体—公众”的互动框架下,对新媒体时代突发事件中政府新闻发布机制构建作出一些积极的探讨。以“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个案的实践,将危机本质、政府传播对策等因素与修辞学放在一个探讨框架内考察,使其呈现出较为准确的评估结果,并以反馈与行为呈现的比较中找出不足,给出对策性的解答。关键词:新媒体论文修辞论文反应对策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6-7
Abstract7-8
目录8-11
第1章 绪论11-26

1. 选题缘起和探讨近况11-20

1. 以全球信息化中的“危机”谈起11-13

1.2. 危机传播中的修辞探讨取向13-15

1.3. 危机传播“修辞取向”的界定及探讨近况15-18

1.4. 探讨对象和探讨目的确立18-20

1.2. 探讨背景20-26

1.2. “7·23”事故经过20-22

1.2.2. “7·23”事故舆情浅析22-26

第2章 危机传播修辞的探讨作用及主要策略26-30
2.

1. 危机传播修辞探讨的作用26-28

2.2. 探讨设计与主要探讨策略28-30
第3章 新媒体环境下突发公共事件的修辞语境30-40
3.

1. 突发公共事件概述30-32

3.

1. 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界定30-31

3.

1.2. 突发公共事件分类31-32

3.2. 新媒体时代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的修辞语境32-35
3.2.

1. 以局域性突发事件到全域性突发事件32-33

3.2.2. 受众公共领域无限扩展33-34
3.

2.3. 复杂性与多样性增强34

3.

2.4. 危害性增强、范围扩大34-35

3.

2.5. 信息的不对称性及可控性降低35

3.3. 新媒体环境下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传播的修辞语境浅析35-40
3.3.

1. 修辞主体去中心化36-37

3.3.

2. 修辞行为互动化37-38

3.3.3. 修辞载体、内容多元化38-39

3.4. 修辞意向群体极化39-40

第4章 “7·23”动车事故中政府的修辞对策浅析40-68
4.

1. 新媒体环境下政府组织的危机情境界定40-42

4.

1. 危机情境界定的必要性40

4.

1.2. “7·23”事故的危机情境界定之失40-42

4.2. 新媒体环境下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政府修辞对策42-48
4.2.

1. 新媒体时代政府的危机反应对策42-43

4.2.2. 政府形象修复对策43-46
4.

2.3. 政府辩解对策46-48

4.3. 新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新闻发布修辞特点48-53
4.3.

1. 新媒体环境下危机传播的新闻发布修辞要求48-53

4.4. “7·23”动车事故中政府新闻发布中的修辞之失53-68
4.4.

1. 修辞中情感诉求的缺失53-59

4.4.

2. 修辞行为中错误的修辞人格投射59-63

4.4.

3. 修辞行为中杂乱的逻辑诉求缺失63-68

第5章 新兴媒体环境下的突发事件政府新闻发布对策深思68-74
5.

1. 政府新闻发布制度的改善68

5.

2. 危机应对中政府立场与反应方式的快速确立68-69

5.

3. 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修辞诚信69

5.

4. 提升政府新闻发言人修辞素养69-71

5.5. 政府多元性修辞对策的运用71

5.6. 双向对等修辞方式的理想性构建71-72

5.7. 媒体效能影响政府组织的危机沟通修辞效果72-74

附录一:“7·23”甬温线事故新闻发布会实录资料74-89
附录1-1:2011年7月24日平答记者问文字实录资料74-79
附录1-2:2011年7月28日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文字实录资料79-83
附录1-3:2011年8月4日安监局新闻发言人黄毅答网友问文字实录资料83-89
附录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89-90
参考文献90-92
后记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