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议波动保险进展波动思路与策略:一个综述

最后更新时间:2024-08-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172 浏览:86198
论文导读:国保险市场上。在承保周期的特征上按照承保会计盈余状况划分为四个阶段:低盈余阶段、盈余增长阶段、高利润率稳定阶段与利润下降阶段(安妮、格龙,1994)。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源于:毕业设计论文总结www.7ctime.com、韩国与台湾等亚洲国家或地区1970—1995年的数据表明,承保周期与经济周期并不一定同步,承保周期在一定
摘要:保险发展波动可以分为承保周期与保险周期两个层面。承保周期研究的是承保利润的周期波动状况;而保险周期至少从技术层面讲应该包括承保和投资环节,即保险周期的概念应该涵盖保险公司的全部业务,所有影响保险公司业务的因素都应成为保险周期的研究对象。本文从保险周期的驱动因素——传导机制、保险周期的行为主体和保险周期的研究方法三个方面对该部分文献进行梳理,并提出有助于我国保险周期研究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保险周期;传导机制;主体行为;研究方法
1674—2265(2012)09—0081—04
一、引言
对保险周期的研究在国内外保险学界较早展开,其研究以经济周期的研究为依托,并逐渐关注保险业务的经营特点,形成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保险周期的研究与国外严格意义上的承保周期研究存在差别,两者从传导机制、市场主体与研究方法等多个方面存在差异。本文对包含承保周期在内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并提出对我国保险周期研究有益的借鉴。

二、保险周期的传导机制

关于承保周期的定义并无太多争议,承保周期指保险市场出现的重复的和疲软衔接的过程(格龙,1994;陈,1999)。几乎所有的文献都认可承保周期的存在,尤其以财产责任险意外险领域最为明显。1985年以前关于承保周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保险市场上。在承保周期的特征上按照承保会计盈余状况划分为四个阶段:低盈余阶段、盈余增长阶段、高利润率稳定阶段与利润下降阶段(安妮、格龙,1994)。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源于:毕业设计论文总结www.7ctime.com
、韩国与台湾等亚洲国家或地区1970—1995年的数据表明,承保周期与经济周期并不一定同步,承保周期在一定程度上更加规则(陈,1999)。当保险市场进入萧条期,严重的甚至会引起竞争力较低的保险人从某些市场退出,从而引起供给不足。相反,当保险市场进入繁荣期,进入市场的保险公司数量明显增加,意愿增强,产品线拓宽(卡明斯、哈灵顿、克莱因,1992)。
由于再保险市场在各国保险市场之间起到的联结作用,承保周期现象必然会通过再保机制互相传递和影响,形成一种国际保险市场的普遍存在(卡明斯、乌塔维尔,1987)。马来西亚和韩国等部分亚洲国家的承保周期的存在性也在研究中得到证实(乌塔维尔,1987)。可是上述研究并未完全表明承保周期的存在性,相反的证据也被发现。冷(Leng,2001)采用美国财产责任险更长时间跨度的数据进行了检验,发现其混合率在1981年出现转折,数据序列出现较大的波动性且不符合之前的AR(2)序列,周期性现象似乎并不存在。梅里耶(Merier,2001)拟合的二阶自回归方程中,一次项系数统计显著性已经不明显,暗示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承保周期的消失。
即使在承认承保周期存在的研究文献中,对于产生承保周期现象的原因也是争论焦点,可以分为理性预期和非理性预期两个流派。前者强调保险市场反映了理性预期但存在制度性干预;后者基于非理性的保险市场并且呈现出明显的不完善的假设。
对于理性预期和制度性干预假设将市场波动归因于不为保险公司所控制的制度性特征。在理性预期假设上影响最大的理论来自于卡明斯和乌塔维尔(1987)。在理性市场与信息完备的假设下,保险人做出的抉择不可能导致理性市场出现周期现象。周期现象的产生只能源于保险市场的制度性因素,财务制度造成报告数据可能存在滞后和自相关特性。Cummins—Outreville模型考虑这些因素后同样发现了承保利润序列的二阶自相关特性。
非理性预期流派认为,对损失率的估计误差导致保险相较竞争市场变动异常。预测机制方法的使用是周期产生的根本原因,即用过去的损失数据预测未来损失状况的保险费率的厘定方法反映了保险人某种程度的非理性,保险和滞后期保险结果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韦内齐安,1985;尼汉斯、特丽,1993)。从这个假设出发,Venezian定价模型推导出了承保结果的自回归特征,首次对承保周期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二阶自回归计量模型成为后来学者研究承保周期的经典模型。值得注意的是,承保力约束同样建立在非理性预期的市场假设之下(布鲁姆,1987;温特,1989;格龙,1994),认为保险市场中资本过度和资本缺乏的状态交替出现导致了承保周期出现。在现实世界中,外部冲击造成资本规模偏离最优配置状态时,保险人由于市场摩擦不能迅速调整资本规模,这必然导致保险供给的变化,因此外部融资成本影响到承保周期(尼豪斯、特丽,1993)。
除上述经典理论外,近期产生了更多的解释,这些因素多被称作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制度规范和会计特征(威特、米勒,1981;乌塔维尔,1990;坦尼森,1991)、巨灾事件(卡明斯等,1991;哈灵顿,尼豪斯,2001)、利率变化(卡明斯、坦桑,1997;迈耶、乌塔维尔,2006)与市场环境变化(伯杰、卡明斯,1992)。其实,外部因素的影响作用是通过向保险业传递实现的。经济周期背景下,相关经济指标会随之调整、变动,渐次波及经济社会各个层面,并同时影响到保险行业的经营状况。基准利率是与保险周期关系最密切的经济指标。利率上升一方面通过货币资金的折现效应降低保险费率,另一方面降低了市场投资空间,保险总利润又存在下降的趋势。精算层面的分析也获得了实证支持,两者高度负相关,低利率有助于刺激保险行业的总体发展,现在投资业务与保险企业绩效的相关性更高,高利率下的银根抽紧不利于保险的综合经营(菲尔兹、韦内齐安,1989;多尔蒂、加文,1992)。然而,利率冲击无法解释责任险出现的严重危机,除了银行利率之外,像消费物价指数、股价指数、货币供给量等数量众多的金融经济指标均会不同程度上影响保险行业的长期走势。经济周期导致的市场流动性的波动,最终都会引起经济指标的改变,并在保险行业的波动涨落中有所体现。一般经济周期也可以作为解释承保周期的原因。众所周知,保险需求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可支配收入,这一经济变量和经济周期有着密切关系。当经济处于高涨阶段,国民收入达到高点,对保费收入起到直接的刺激作用论文导读:的重要因素,应得到发展中国家的重视。源于:硕士毕业论文www.7ctime.com二是市场供给主体的市场行为。保险公司或再保险公司在经济周期背景下的行为选择会明显影响保险周期。一方面,经济周期的波动通过影响上述的主要经济因素进而影响保险业利润预期,从而造成保险业随着经济周期性的波动而波动;另一方面,经济周期引
。相反,当经济步入低谷,GDP的降低会促使保险需求降低,承保周期也进入紧缩阶段。不仅如此,承保周期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竟然比经济周期还要规则(韦伯,1992;格蕾丝、霍奇基斯,1995)。虽然对于承保周期的解释争议颇多,随后的各种研究对以上结论进行了实证检验。韦内齐安的非理性预期定价解释、卡明斯和乌塔维尔等理性预期制度性干预解释以及温特、格龙的承保力限制模型解释力较强,并逐渐得到学者认可。其中,滞后因素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提高而逐渐弱化,这可以解释令人困惑的承保周期变长或消失的现象。
国内很早就开始研究保险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而对保险周期的研究却相对较晚,且主要集中于判断中国保险市场是否存在保险周期,在探讨周期长度以及周期形成原因方面仍存在不足。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需要把承保周期和保险周期区分开来,这一点与发达国家有所区别。中国保险周期呈现出“扩张型非对称”特征,并没有出现常见的“缓升陡降型”或“陡升缓降型”波动,这反映了中国保险业处于快速平稳发展时期,中国保险周期与经济周期完全同步等特征。国内相关研究结论总结如下:
承保周期现象源于保险供给与需求的相互作用,以保险费率的周期性波动为主要特征,其中对市场利率与保险费率关系密切(蔡秋杰,2005)。通过对真实GDP、保费收入、市场集中度等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与协整检验,得出经济周期是造成保险周期的主要原因(曹乾、何建敏,2006;王丽珍,2010)。保费收入与人均GDP增速相关性很高,且表现出了较强的同步性;与CPI系数的相关性较高,且行业收入的增长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杨海林、顾永立,2009)。
我国保险市场发展与金融整体市场发展脱节,金融发展引致的保险需求对保险市场自身发展的促进作用微弱(谢志超、杜江,2006)。保险和银行间具有显著的替代作用,与证券市场的互动关系还不明显,金融市场间的交互效应有待加强(赵桂芹,2010)。
孙祁祥及其课题组(2010)认为,发达国家的保险业主要受产业前期指标影响,较少受经济周期影响;相反,国内保险业的周期波动主要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同时也受前期因素影响。他们通过对保险的年度时间序列滤波分析指出,1980—2008年间,中国保险业经历了6个完整的保险周期,周期平均长度为

4.8年,并呈现“扩张型非对称”的特点。

熊海帆等(2011)对宏观经济波动可能引致保险周期的内在机理作了理论分析,并验证了中国的现实情况,发现保险行业运行在长期来看与经济体系发展较为一致,其周期特性得到间接证明。但经济的短期扰动对保险行业影响不大,同时,保险经营业绩与利率变动负相关,产险业的发展与宏观经济的联系不太紧密。

三、保险周期相关主体行为

心理预期影响经济周期引致保险周期的过程。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表明,经济主体的心理预期使得外部市场的实际情况被夸大和歪曲。当经济处于复苏和高涨期时,预期投资收益的容易实现导致市场参与者弱化风险管理意愿。当经济处于衰退时期,市场参与者却又过度谨慎和厌恶风险进而恶化了经济形势。保险行业与宏观经济间的联动,最终由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所实现,保险周期的分析离不开主体行为角度的分析。
一是市场监管主体的监管行为。市场监管主体的行为影响力具有广泛性,会明显影响保险行业市场的走势。采取相机抉择的政策必然会通过各种经济因素传导至保险市场,对保险行业的运行产生影响。来自中国保险业和西方发达国家的证据充分证明了这一论断。理性预期下的制度干预,是引起保险周期的主要原因,因此市场主体行为或者监管动机的不明确成为制约发展中国家平缓保险周期的重要因素,应得到发展中国家的重视。源于:硕士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二是市场供给主体的市场行为。保险公司或再保险公司在经济周期背景下的行为选择会明显影响保险周期。一方面,经济周期的波动通过影响上述的主要经济因素进而影响保险业利润预期,从而造成保险业随着经济周期性的波动而波动;另一方面,经济周期引起政策调整并影响外部环境,保险公司调整自身经营策略以应对上述改变从而表现出周期性。
三是市场需求主体的市场行为。第一,市场需求主体的购买行为随经济周期改变。经济高涨导致多数市场主体预期升高,风险管理意识下降,对保险服务的需求相应降低,造成保险需求波动;但是也存在主体因财富效应相应增加保险产品的需求。第二,市场需求主体的索赔行为和索赔金额会随经济周期作相应改变。这是因为经济周期性波动导致市场整体风险状况发生改变,随着风险引致的资源重新配置引起保险行业的理赔状况发生变动。第三,市场需求主体的投资动机会发生改变。与此种行为相联系,投资分红类保险市场会出现相应的经济波动,表现为资本市场繁荣时的疯狂买入,反之则完全忽视该类产品的保障功能完全抛出。因此,市场主体非理性判断对经济波动向保险行业的传递具有重要作用,不受保险人所控制的外部冲击会导致其发生非理性行为选择,这足以引起保险周期的发生。

四、相关实证研究方法

在保险周期的分析中使用了多种定量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图表法、光谱法、ARMA法、金融工程分析法和滤波法。
图表法用相关变量序列中波峰和波谷之间的距离观测周期的长度,虽然最为直观且简单易行,但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实证分析方法,不能说明周期形成的原因,也无法解释周期之间的差异。
光谱法最早是用于物理学和工程技术科学研究的统计方法,其原理是将时间序列的数据或统计样本转换为光谱密度变量,从而检验周期及概率。光谱法的优势在于从相对较短的时间序列中估算保险周期的长度,但难以分析不同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ARMA法是一种统计分析方法,一般使用二阶自回归分析,不仅能从长期数据中获得较为精确的周期估计,而且可以检测出周期差异的显著性。典型的二阶自回归分析范式是韦内齐安(1985)在不完备市场假设的基础上建立的,卡明斯和乌塔维尔(1987)在完备市场假设的基础上重构了这个模型,其后很多学者对该模型进行了拓展。
随着研究不断深入,金融分析的方法也被运用到保险周期的分析中来。比格尔和卡亨(Biger和K论文导读:基本趋势,形成对保险业增长和周期波动的合理预期。监管角度需要得到理论研究者的额外重视。当前保险周期受经济波动的影响,保险业微观市场环境变化导致的波动也需要得到重视。而且,随着保险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逐渐成熟,保险周期的波动特征和影响因素都将发生变化,出现与国外研究相接轨的时刻。通过持续性和稳定性的监管政策和
ahane,1978)建立了保险资本资产模型,费尔利(Fairley,1979)进一步完善了这个模型。克劳斯和罗斯(Kraus和Ross,1982)建立了套利模型。多尔蒂和加夫(Doherty和Garven,1986)建立了期权定价模型。格蕾斯和霍奇基斯(1992)利用VAR方法分析了综合赔付率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钟等(1993)运用VAR方法分析保险周期,建立了一个包括保费和损失的多变量模型。迈耶(2001)用理性预期模型解释周期拉长的现象。监管政策也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大因素,特别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各国政府、行业组织和学术机构普遍加大了这方面的研究力度。一般而言,经济变量是趋势成分、周期性成分、季节性成分和随机冲击的组合。对保险周期的研究首先要进行周期性成分的提取(普雷斯科特,1986)。剔除长期趋势成分的方法有多种而当前经济周期研究中最为常用的是滤波方法。滤波方法又包括HP滤波、BK滤波和CF滤波。以CF滤波方法为例,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考虑率时间序列的性质,滤波更具针对性。(2)该方法放松了对时间序列平稳性和对称性的要求,可以根据不同的时间序列或时间点使用不同的公式和权重。(3)CF滤波还可以根据研究的需要提取特定频率或波长的周期成分。同时由于数据跨度的限制,CF滤波更能满足关注中短周期的要求。
除了经济周期的基本特征以外,近年来经济周期波动的非对称性研究也受到重视。了解周期性波动的非对称性对于更深刻地理解经济周期的波动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经济周期波动的非对称性概念由西奇尔(Sichel,1993)正式提出,并主要有深度型和陡峭型两种经济周期非对称性:前者是考察波谷振幅是否超过波峰振幅;后者是考察收缩的速度是否比扩张速度更陡峭(克莱门茨、科里奥利,2003)。简单来说,就深度型非对称性来说,如果时间序列波动中波谷的振幅大于波峰的振幅一般称之为收缩型非对称;相反则称之为扩张型非对称(拉扎克,2001)。同理,就陡峭型非对称性而言,如果时间序列波动中收缩的速度大于扩张速度称之为“缓升陡降型”非对称;反之,则称之为“陡升缓降型”非对称。当前,关于非对称性的统计检验方法主要有西奇尔(Sichel,1993)开发的偏移度指标和拉弗尔斯等(源于:论文格式范文网www.7ctime.com
Ranfiles等,1980)最先使用的“三元组”检验法。后者是一种与渐近分布无关的非参数方法,不依赖于任何特定的函数形式和关于数据的任何先验假设或限制,与时间依赖的非参数检验方法相比功能更加强大。
五、总结
虽然理论界已经承认了保险周期与承保周期的诸多不同,但是现有研究仍是从承保周期的角度进行扩展,缺乏直接涉及保险周期的研究成果。孙祁祥较早提出针对发展中国家保险业发展状况进行保险周期研究的思路,结合上述分析应加大对“保险周期”的理论研究,以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我国保险周期性波动的规律特征和影响因素。应更多地考虑政策因素对保险周期的影响,从而及时把握我国保险业波动的内在驱使动力与基本趋势,形成对保险业增长和周期波动的合理预期。监管角度需要得到理论研究者的额外重视。当前保险周期受经济波动的影响,保险业微观市场环境变化导致的波动也需要得到重视。而且,随着保险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逐渐成熟,保险周期的波动特征和影响因素都将发生变化,出现与国外研究相接轨的时刻。通过持续性和稳定性的监管政策和产业政策,培育保险公司成熟稳健的发展理念和经营策略,将是降低保险周期不利影响,促进保险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陈浪南,刘宏伟.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非对称性和持续性研究[J].经济研究,2007,(4).
陈昆亭,周炎,龚六堂.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特征分析:滤波方法的应用[J].世界经济,2004,(10).
[3]孙祁祥,郑伟,肖志光.经济周期与保险周期—中国案例与国际比较[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11,(3).
[4]李立松.基于Cummins—Outrevil1e模型的中国产险业保险周期实证研究[J].保险研究,2011,(2).
[5]Grace M F,1995.Hotchkiss J U.External Impacts on the Property Liability Insurance Cycle[J]. The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1995,62(4):738—754.
[6]Haley J D.1993.A Cointegratio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derwriting Margins and Interest Rates: 1930—1989[J]. The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 1993(60):480—493.
(责任编辑 孙军;校对 X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