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究英美当代英美狄更斯学术史(1940-2010年)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335 浏览:24269
论文导读:
摘要:狄更斯(1812—1870)是世界文学史上罕见的将经典与通俗、娱乐与教化结合起来的伟大作家之一。西方的狄更斯探讨已经历时170余年,有关狄更斯及其作品的探讨论文和专著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其思想与创作以及探讨诠释皆呈现出多元性。在西方浩如烟海的评论中,狄更斯几经沉浮,毁誉交织,褒贬并存。通过学术史探讨,对当代西方70余年的狄更斯探讨成果进行大清理,甄别优劣,厘清源流,总结狄更斯探讨的进展规律及其得失,不仅有利于我国学者对国外的狄更斯探讨有更全面、系统、深入的了解,为我们借鉴和吸收优秀文明成果、为中国文学及文化的进展提供有益的“营养”,为中国今后的狄更斯探讨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有益的借鉴,而且对于我们培养跨文化接受的成熟心态、提升文学探讨的价值坚守意识,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迪作用。本论文通过深研细读百余部英文版狄更斯批评专著,并比照百余年的中国狄更斯探讨,以学术史探讨的角度,梳理和审视当代西方的狄更斯探讨成果,力图全面清晰地呈现二战后70年来狄更斯学术史的本真面目,找出贯穿其间的主线,理清演进轨迹,构建一部系统的当代狄更斯学术史。与此同时,通过勾勒脉络,呈现知识的生长点,昭示演进规律,立足民族立场,坚持“洋为中用”的原则,总结对当下现实与学术有价值的思想、观点与策略。全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构成,其中正文分为六章。绪论部分说明本论文写作的缘起、作用、思路策略、革新之处,回瞻国内狄更斯探讨近况,并概观二战前英美的狄更斯探讨。第一章探讨狄更斯探讨的第一次转向。一方面,二战前,近一个世纪的狄更斯探讨主要是业余批评,读者大众是批评主体;二战后,由于学院派批评的兴起,狄更斯批评进入专业化时期。学院派批评催生了“狄更斯产业”的生成。另一方面,学术界对待狄更斯的态度发生显著变化,乔治·奥威尔和爱德蒙·威尔逊开创的批评潮流使得狄更斯在学术界的声誉大大提升。以批评策略来看,在英美学界,20世纪40—50年代的狄更斯探讨,形式主义批评居于主导地位。第二章考察60年代英美主流批评界对狄更斯的批评立场和态度。60年代的“狄更斯产业”健康进展,狄更斯在学术界的地位逐步上升。重要的狄更斯探讨专家菲利普·柯林斯、希尔维瑞·莫诺德、史蒂芬·马库斯、爱德华·瓦根内克特、格雷厄姆·史密斯等耕耘不辍,且有重要探讨成果问世。讨论的话题非常广泛,批评策略多样,种种批评策略交织融合。另外,还有好几部具有重大影响的狄更斯批评集问世。第三章探讨狄更斯批评的第二次转向,这一转向主要表征在以传统批评走向后现代批评,批评家们运用多种批评论述,以不同层面对狄更斯的生平、小说、非小说进行诠释,批评策略和视角呈现多元互动的特点。传统的狄更斯探讨虽然受到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消失,二者在竞争中同时并存。70年代传统批评硕果累累,主要表征在三个方面,即主题批评、影响探讨与形式主义批评。基于后结构主义的后现代批评为80年代狄更斯探讨的繁荣奠定了基础。第四章主要探讨后现代的狄更斯批评。80年代以后“狄更斯产业”一派繁荣,越来越多的批评策略和审美论述进入狄更斯探讨领域,批评策略日趋多元化,其中主要包括解构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心理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和文化批评等。但是在多元化的批评策略中有着三个主流批评倾向,即马克思主义批评、心理批评和女性主义批评。后现代批评一方面解构了传统的批评观点,另一方面又丰富和深化了狄更斯艺术世界的内涵。第五章探讨传统的狄更斯探讨。在后现代批评深入影响狄更斯探讨的同时,传记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形式主义批评、主题探讨、比较探讨、马克思主义批评等传统批评仍然不失为狄更斯探讨的主要策略,二者既保持生机勃勃的对话,又在学术市场竞争关注度。第六章由七篇独立的论文组成,对二战以来七十余年的狄更斯探讨成果以及在狄更斯批评领域产生深远影响的批评观点在梳理的基础上以学术学理层面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并以中国文化的立场臧否其得失。第一节反思利维斯的狄更斯批评。利维斯秉承了阿诺德的人文主义传统,将文学视为对生活的批评,将生活的严肃性作为评判伟大作家的唯一标尺。他的泛道德主义批评强调文学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因而既是文化批评又是社会批评。第二节探讨纳博科夫的“形式论”狄更斯批评。纳博科夫的批评大量征引小说文本,以简洁明晰的语言深入浅出地提出自己的独特体悟,以品评作品的结构、风格、意象、体裁、语言、叙事人称等文学形式入手,具体赏析作品的艺术个性,彰显作品在艺术上的得失及其生成理由。第三节在梳理的基础上反思了希利斯·米勒的意识批评。米勒将狄更斯的小说解读为作者世界观的表征,将意识作为作者与读者的会合点,提出了客观现实和主观心理相融合的文学观念,颠覆了时代精神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因果联系,成为解构主义或者后现代批评的先声。但是米勒的意识批评也有着盲点:将文学批评变成了本体论探讨,忽略文学的形式因素,悬置传记批评和社会历史批评。第四节探析詹姆斯·M·布朗的狄更斯批评。布朗以经济视角,将狄更斯置于文学市场来狄更斯的现实主义,揭示了狄更斯作为社会批评者与作为成功的深受大众欢迎的小说家之间的矛盾,认为狄更斯的成功根本理由在于迎合了当时主宰文艺趣味的中产阶级读者大众。第五节反思雷蒙·威廉斯的狄更斯批评。文化批评家威廉斯主要是以城市主题的角度切入狄更斯探讨的,他认为狄更斯开创的城市小说捕捉了工业化和城市化浪潮中稍纵即逝的景观,以及人们由此而生的迷惘和困惑,狄更斯创造了“文学伦敦”,狄更斯的闲逛者意象具有现代性因子。但是威廉斯未能超越越狭隘的民族主义。第六节反思萨义德的后殖民批评。萨义德认为狄更斯的小说参与了殖民书写,与帝国主义交织着复杂的共谋联系。他的后殖民批评虽然解构了文化殖义和文化霸权,但是依然未脱精英主义文化和欧洲中心主义的窠穴。第七节探赜并反思西方狄更斯探讨的道德批评传统。西方狄更斯探讨的道德批评有着两支脉络,一是沿着柏拉图的道德理想主义传统,以善恶二元论来探讨狄更斯世界的道德内涵。另一脉络是与人生相联系的泛道德主义批评传统。狄更斯的创作严格遵循维多利亚主义的道德规范,契合论文导读:
中产资产阶级的审美理想,反映了善总会战胜恶的乐观主义精神;狄更斯的小说力图反映中产阶级的高雅体面,竭力回避性描写。结语部分总结全文。(一)在系统的梳理、考察英美狄更斯探讨的基础上浅析了“狄更斯产业”繁荣的理由:狄更斯探讨的体制化和开放、争鸣、多元的学术学理探究。西方的狄更斯探讨自始至终以学术学理层面进行深入探究挖潜,以其独立自由的学术精神、开放争鸣的学术姿态以多方面揭示了狄更斯的价值与作用,彰显了文学自身的独立价值和艺术魅力,在众声喧哗中形成多元对峙的局面。(二)联系我国百年狄更斯探讨近况,以比较的角度探究了我国狄更斯探讨以社会政治诉求层面为主导的价值取向,导致我国百年狄更斯探讨的一体化诉求.定狄更斯为现实主义于一尊。(三)以比较视域挖潜狄更斯学术史探讨的作用:以英美的狄更斯探讨作为借鉴和参照系,可以看到自己的缺陷与不足,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反思并妥当地处理好学术学理探究层面与社会政治诉求层面的联系。(四)提出了提升中国狄更斯探讨的策略:远离侈谈论述轻视文本的倾向,以自己的独特体悟藏否文学作品,以而表达自己的一孔之见;在中西互释、互证、互补的双向对话和交流中,沟通中西、穿越古今、跨越学科,致力于人文学科的广泛对接和汇通。关键词:当代英美论文狄更斯论文学术史探讨论文多元论文反思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中文摘要3-7
ABSTRACT7-15
绪论15-36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及论文的论述与实践作用15-19
第二节 国内狄更斯探讨近况回瞻19-24
第三节 二战前英美狄更斯探讨概观24-36
第一章 1940-1959年:狄更斯探讨的第一次转向36-60
第一节 狄更斯声誉的复苏37-46
第二节 形式主义批评和传记:20世纪中期狄更斯批评的主流46-60
第二章 1960-1969年:“狄更斯产业”的健康进展60-81
第一节 狄更斯批评策略开始多元化60-74
第二节 传记与批评综述74-81
第三章 1970-1979年:狄更斯探讨的第二次转向81-104
第一节 狄更斯逝世一百周年前后的批评81-88
第二节 70年代的传统批评:主题探讨、影响探讨与形式主义批评88-99
第三节 批评策略的转向99-104
第四章 1980-2010年

(一):后现代批评104-147

第一节 解构主义批评104-114
第二节 女性主义批评114-125
第三节 心理批评125-133
第四节 新历史主义批评133-141
第五节 文化批评141-147
第五章 1980-2010年

(二):传统批评147-201

第一节 人文主义和形式主义批评147-153
第二节 传记探讨153-161
第三节 主题探讨161-178
第四节 比较探讨178-180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历史批评180-201
第六章 二战后英美狄更斯批评的探讨与反思201-266
第一节 生活与道德:利维斯的狄更斯批评203-213
第二节 结构与风格:纳博科夫的“形式论”狄更斯批评213-223
第三节 意识批评:希利斯·米勒的狄更斯探讨223-233
第四节 经济视角:詹姆斯·M·布朗的狄更斯批评233-239
第五节 城市主题:雷蒙·威廉斯的狄更斯批评239-249
第六节 帝国主义文化的书写者:萨义德的狄更斯批评249-255
第七节 西方狄更斯探讨的道德批评传统及其反思255-266
结语:开放、争鸣、多元的狄更斯探讨266-287
参考文献287-300
附录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300-301
后记3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