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究提问优化中学数学课堂:让学生提问生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574 浏览:11299
论文导读:

一、传统的师问生答的容器式教学已经走到了尽头

苏教版教材安排的一节四十五分钟的中学数学教学内容偏多,任务重。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教学模式已由填鸭式升级为启发式,但为了赶时间,目前比较普遍的是教师上课不停地提问,而学生的思考也基本上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不能很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格,这种教学方法是低效率的,更无法谈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
为了有效改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这一问题,本人认为,要结合学生实际尽可能开展变式教学,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求知热情的问题情境,启发探究,引导学生自主源于:毕业论文致谢www.7ctime.com
提问。
在《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第一、二学段目标的阐述中强调“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这说明数学课程的中心环节在于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运用,而运用取决于学生能否发现提问、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二、中学数学课堂中学生提问的现状分析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却经常遭遇学生“发现不了问题、提不出问题”的尴尬场面,即使提出问题、也是文不对题、不伦不类的,这一现象极为普遍,充分地说明学生“提问能力”的欠缺,。纵观中学生数学课堂难以提问的现状,有如下的原因:
首先,是部分教师观念的陈旧。习惯于自己的“一言堂”教学,满足于教学的释疑解惑这一传统的功能,忽视知识的发展过程。害怕学生的提问影响自己的教学任务,没有留给学生充分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同时学生提问能力的好坏也不影响教学成绩的好坏,所以没有引起一些教师的重视。
其次,学生自身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无疑可问”

长期在教师的“满堂灌”的课堂之下,学生习惯于接受课本、教师的无可争议、毋庸置疑的知识,缺乏主观能动性,觉得没有什么问题可以问。

2.“无心提问”

一部分思维特别敏捷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比较尖锐、新异,出乎老师的意料之外,若是经常得不到老师的明确答案和老师的鼓励,很容易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他们就会失去提问的心思,学会了“人云亦云”。

3.“有心无力”

有些学生存在胆怯、自卑的心理,有问题,可惜不敢问,怕丢面子,怕让人产生“连这个问题都不会”的坏印象。

三、着力于能力导向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学生的提问

我们从事数学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造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不会提问、不敢提问的学生,不是创新型的学生。所以教学中,教师要把课堂上的问题下放给学生,让学生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培养创新性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教学环节,领着学生往下走,出现“卡壳”,也会引导,直到答案得出。我们不希望学生的思维老是飞驰与轨道之上,它应翱翔于广阔的天空。

2.师生角色的互换

长期以来传统教学的模式是“教师教,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勤必然学生懒,如何能让学生“勤”起来?《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以,教师要参与学生的活动,有时甚至要蹲下身子以学习者的姿态向学生“请教”,给学生更多“提问”的自信和力量。

3.讨论与争论

《现代汉语大词典》对“讨论”的定义是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由此可见,课堂讨论是发生在课堂情境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就某一问题相互交换观点和看法,并针对问题的某些方面进行争论和辩解。教师要创造更多的让学生提问、质疑的讨论与争论的机会。

4.多元作业的设计

翻开苏教版中学数学教材,特别在解决问题的相关内容中已经渗透了一些让学生自主提问的练习,这样的内容在每册教材中都存在。通过观察发现,有的教师这样处理:视而不见,传统的师问生答的教学。教师避开提问,只是匆匆瞄一眼内容,提出一两个问题,直接让学生解答。自认为这样既节省了教学时间,也达到了让学生“会算”的效果。这样的教学让教材安排形同虚设。
其实,在这些内容的教学中我们要吃透教材,不仅要让学生提问,还要让学生的提问“有章可循”。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关注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引导他们提出会解答同时也要想一想才能解答出的问题。教材中既然给了我们这些范例,在其它的作业设计中,我们可以灵活添加一句“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要搜集信息,同时还要准备判断同伴的解答方法是否合理,因此,提问者必须会解答自己的问题,这样一举两得,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学生潜在的问题意识要靠老师的激发,教师在激发的过程中主要起着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目的不是让学生仅仅会回答老师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他们通过老师的问题能引出更多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火花。让我们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武装自己,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给学生提供材料和机会,把问题下放给学生,并给与正确地指导和方法,把学生推到“学”的制高点上,培养出真正的创造型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