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析远征《伊戈尔远征记》中女性意象文化解读封面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939 浏览:20400
论文导读:
摘 要:《伊戈尔远征记》是俄罗斯古典文学中的史诗性作品,通篇充满了英雄气概的气息。其中女性意象的表现十分隐蔽,以伊戈尔大公之妻雅罗斯拉夫娜和日月流水、飞禽植物等大自然图景为载体,充满人道、同情和悲悯,艺术地表达了创作者的情感取向,呈现了俄罗斯心智中理想的女性典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伊戈尔远征记》 女性意象 雅罗斯拉夫娜 自然图景
《伊戈尔远征记》(《Слово о полку Игореве》,以下简称《远征记》)成文于12世纪末的罗斯大地,是俄罗斯古典文学中里程碑式的史诗作品。作为一部壮怀激烈的英雄礼赞,它的意韵历经世纪沧桑却愈久而弥深,其文献价值已然超越了文学的范畴,成为俄罗斯民族文化不竭的源泉。从普希金到利哈乔夫,对《远征记》的评价都近源于:大学生毕业论文范文www.7ctime.com
乎极至,足见其意义的卓越与深远。
《远征记》以俄罗斯军队抗御外敌的浴血沙场为叙事平台,直面伊戈尔大公麾下的铁马金戈,通篇闪烁刀光剑影,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壮志悲情,阳刚之气极尽彰显。在这一主旨之下,篇中的女性元素自然被隐蔽与虚幻起来,成为又一处可以解读的所在。
围绕着《远征记》始终有诸多的未解之谜。利哈乔夫院士认为“只有《伊戈尔远征记》作为艺术展开了古代俄罗斯文学”,而作为一件“艺术文物,《远征记》全部多方面的美,长期没有被揭示”①。究其原因,固然包括历时的久远与文献的缺失,但更是由于作品中世界观层面的隐蔽性与暗示性所致,例如作品的民间艺术性和普遍的多神教观念,都是在历经了岁月的峥嵘后方才被阐发与诠释,而作品中的女性意象,更是被铿锵的勇士和文学作品特有的思想的神秘性严密地遮盖了。
细细读来,《远征记》中的女性意象依托于主体与客体两个层面,前者以伊戈尔大公之妻雅罗斯拉夫娜为表象,后者则隐匿在大自然的图景之中,形成物我相依的同一与呼应。

一、“雅罗斯拉夫娜”的意象解读

意象作为一种艺术典型,以充满哲理性与象征性为基本特征。《远征记》中的雅罗斯拉夫娜堪称俄罗斯古典文学中女性形象的第一人,集民间文学、诗学、美学意韵于一身,她的“哭夫”更成为俄罗斯女性的千古绝唱。雅罗斯拉夫娜的典型性既依附于感性的物象,又潜藏在意念的深层,构成一个民族内心的情结和关于女性的原型(прототип)。

1. “雅罗斯拉夫娜”的大地母亲意象

作为一部弘扬爱国主义的英雄史诗,“罗斯大地(Русская земля)”是《远征记》的精神内核与反复吟唱的至高主题,它凝聚了俄罗斯人关于土地与国家的全部感性及理性的认知,强劲地回旋在作品的字里行间,“啊,罗斯大地!你落在了冈峦后边!”②成为这种“地—国”意识的经典标注。
如果说作品中的国土思想在文字层面体现得强烈而直白,那么通过意象阐释的关于土地的理念则隐而不宣,并以大公之妻雅罗斯拉夫娜为托载的主体,经她的“哭诉”传递“地”与“国”的讯息,最终将雅罗斯拉夫娜物化为罗斯大地本身。利哈乔夫院士评述道:“雅罗斯拉夫娜不是偶然哭泣着向太阳、风和第聂伯河发出请求,即向四种力量中的三种光明、空气、水发出请求。她不应该向土地请求,因为她本人就是土地,即祖国。”③由此,雅罗斯拉夫娜作为勇士之妻的情感同祖国之于英雄的情感合二为一,她的哭诉已远非作为征夫之妻的哀歌,而是大地母亲向劫难发出的悲壮的质问、声讨和奋起抗争的宣言。于是,罗斯的江河湖海、高山大川,雷厉风行地群起而响应,共同向勇士施救,直至成功助大公出逃,山河欢腾。
雅罗斯拉夫娜的风、水、光“三问”貌似哀婉,实则气势磅礴,充满神力,这自然不是一“人”之力,而是“大地—祖国—母亲”的超人伟力。
如果将“雅罗斯拉夫娜”视作祖国与的合体,那么,它就是映衬《远征记》的一幅浑厚的背景图,而母性的意象则似潜流,无声却又澎湃地在通篇涌动。“缺了伊戈尔,罗斯大地太痛苦”④,这既是国家之痛,更是母亲与妻子之痛。从大地用震颤、浊流和黄尘向大军预警,到以原上之草掩埋志士的尸骸,直至轰鸣助逃,一如母亲对出征骨肉的担忧、悲悯与拯救。罗斯(Русь)、土地(земля)、祖国(Родина)作为词语在俄语中与母亲(мать)、妻子(жена)同属阴性,这是一类充满女性意念与联想的概念,而女性是俄罗斯民族意识的理想类型。⑤罗斯、土地、祖国与雅罗斯拉夫娜的物象相伴而生、水融,幻化作《远征记》灵魂深处的女性意象。
“雅罗斯拉夫娜”作为概念化了的艺术形式所蕴涵的国土意象,可溯源到《远征记》生成时的历史时空。中世纪的罗斯虽已有近三百年推行基督教的历史,但此前氏族时期形成的多神信仰仍根深蒂固地存留于民间,对土地和自然力的崇拜依然在民众的精神深处蔓延。在俄罗斯的民族意识中,大地是丰收之母、生命和命运之母,同时也是生命的最后庇护者。“土地—母亲—家园”的意识链带源自于古代农耕时期人与土地的密切关联,与大自然抗争的过程构建了俄罗斯文化原型中独特的对待大地母亲(“地母”)的态度和对于生命的认知,作为民间巨作的《远征记》不可避免地被这种传统理念所渗透,并在作品中得以自然流露,使通篇弥漫着生命、命运与救赎的旋律。但作者本人(无论是谁)无疑也已经接纳了基督的教义(这一点从文体即能看出),因而在他的意念中大地母亲的形象又与圣母的形象相互交融,在很大程度上合二为一了。“雅罗斯拉夫娜”就是这种意象交融的理想聚合,神圣而不可抗拒。

2. “雅罗斯拉夫娜”的原型意象

俄罗斯心智中的女性原型发端于俄罗斯民族文化的原始形式,集道德、智慧、美丽、强劲于一体,兼有强大的精神内核与温柔的女性气质,成为圣洁与世俗、阴柔与阳刚的矛盾组合。作为俄罗斯古典文学中的第一个美好的女性形象,“雅罗斯拉夫娜”兼备了俄罗斯人心目中关于女性的几乎所有理想,在意识层面上被神化和圣化,在物质层面上则被美化与诗化。
“雅罗斯拉夫娜”是至高无上的,她是大地母亲,是勇士们誓死捍卫的家园;她又是神圣强悍的,仿佛大自然都听从了她的调遣,英雄的命运由此而逆转;甚至她的芳名“Ярославна论文导读:留下了难忘的印记。⑧雅罗斯拉夫娜敢于同命运抗争的豪气或许就是这一印记的自然流露!当然,任何民族心智中的女性意象都无法脱离美学的视野,俄罗斯人对女性的憧憬中和了优雅、理性、虚幻和质朴、天然、感性。由此,文学化的雅罗斯拉夫娜必定还是美丽多情与浪漫的——她在清晨的多瑙河边,悲声如歌;她长袖飘曳,欲化成羽,飞往
”,也寓意“辉煌的荣耀”⑥。“俄罗斯哲学家不止一次重复,多神教是女性宗教,而基督教是男性宗教。”⑦这种植根于原始信仰的朴素情感构建了“雅罗斯拉夫娜”集地母、圣母为一体的崇高意象,也凸显了俄罗斯女性性格中的“强势”成分。俄罗斯女性原型中的“强势”元素或许可以追溯到古俄罗斯的基辅和诺夫哥罗德时期,严酷的自然环境、居无定所的漂泊生活、动荡和危机四伏的社会状况造就了俄罗斯女性的坚强、刚毅和不屈不挠。基辅大公夫人“Ольга”被认为是强悍有力的女性的先驱,她所代表的英勇和大无畏精神在俄罗斯的民间文学创作中源于:大学生论文网www.7ctime.com
得到了生动演绎,在俄罗斯心智中上留下了难忘的印记。⑧雅罗斯拉夫娜敢于同命运抗争的豪气或许就是这一印记的自然流露!
当然,任何民族心智中的女性意象都无法脱离美学的视野,俄罗斯人对女性的憧憬中和了优雅、理性、虚幻和质朴、天然、感性。由此,文学化的雅罗斯拉夫娜必定还是美丽多情与浪漫的——她在清晨的多瑙河边,悲声如歌;她长袖飘曳,欲化成羽,飞往爱人的身边,为他拂拭伤口;她哭泣、请求、质问、声讨,呈现了普通女子面对灾难时本能的反映与诉求。雅罗斯拉夫娜以女性的阴柔震撼了山河,成为勇敢、坚毅、美好与忠贞的象征,成就了俄罗斯人心目中的女性典型的形象。
有鉴于此,《远征记》中的“雅罗斯拉夫娜”作为女性意象依托的主体,获得了抽象而泛化的功能。

二、自然图景中的女性意象

“俄罗斯思想认为,自然界和动物等都有灵性。对他们具有特殊意义和价值的东西,会被突然赋予生命特征。”⑨这一思想在《远征记》中得到了丰富的印证,其精神的缘起依然与崇尚自然的多神教信仰密不可分。多神教作为先民的原始信仰之一,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初始历程与群体心态,其中母系氏族的烙印十分深重。对生的景仰与死的敬畏使古罗斯人将一切拥有生命造就能力的载体母性化、神秘化,继而神圣化、精神化(前文所述的“地母”崇拜即为典型)。这一特质自然也被《远征记》的民间作者继承并带到了自己的作品中。
《远征记》以异常丰富和生动的画面陈列了罗斯人意念中的大自然图景,反映了蕴涵于民间的纯粹的民族心智取向。从日月星空、风雨雷电,到飞禽走兽、花鸟草木,直至大地河海、山川旷野,无一不被赋予强烈的人性化特征,构建出或轰轰烈烈、或凄凄婉婉的史诗氛围。而女性元素潜伏在俄语神秘的阴性名词的形态之中,为“雅罗斯拉夫娜”的主体意象添加了无言的标注:阴霾(тьма)、雷电(гроза)、鸟禽(птица)、狐狸(лисица)、青草(трава)……如此众多的“阴性”意象频繁出现在《远征记》的各个重要场景中,向英雄预言命运、警示敌情、传递战况、抚慰亡魂……悲怆中充满了女性特有的温情与怜悯,仿佛自然(природа)女神对伊戈尔大军的款款眷顾。如此贯通全篇的女性气息绝非词性的偶合所能解释。

1. 天象中的女性意象

《远征记》中的女性意象最先出现在天文图景中,遮蔽天日的日蚀的阴霾(тьма)成为神秘的女性意象的帷幕。“太阳的阴影”在伊戈尔率众出征一节中重复出现,透露出强烈的灾难警示的信息。在俄罗斯的民间意识中,黑暗、黑夜、黑猫等词汇多为阴性,它们与黑色相关,寓意灾难、忧郁与不幸,仿佛被施与了诡秘的魔法力量,隐约呈现出传说中的女性神灵的意象。如果把《远征记》中的女性基调解读为人道、同情、悲悯、身形柔弱而内力刚强,那么上述意象恰如先知先觉的善心女子的警告,预言了此行前途的多舛。不仅如此,令人惊悸的电闪雷鸣更加渲染了前方灾难的深重,愈发显示出女性的不忍与劝阻的心切。
同样是黑暗与夜色,在大公出逃一节中却成了生命的庇护与安全的屏障,正是这浓暗的夜幕隐蔽了伊戈尔大军逃亡的身影,阻挡了追兵的视线与脚步。这种救助与先前的预警一脉相承,是人道之心的真切实施。日蚀的阴影、雷电和黑夜……这些包含在阴性词语中的天象迎合了俄罗斯人关于命运和灾难(судьба и беда)的心智体会,即与生死相关的意象是女性的。

2. “水”的女性意象

在《远征记》的自然图景中,水(вода,阴性名词)是又一处赋有女性意象的载体。俄罗斯文化中“水”与女性意象的关联由来已久,有学者认为“不是男性的火,而是女性的水被描写为俄罗斯精神的自发象征”⑩。作为文学作品的《远征记》中“水”的意象虽不能等同于俄罗斯性格中的“水性”特征,但二者之间由水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阴柔的女性气质却是共通的。
《远征记》中充满壮志豪情的大海的印象无处不
在,如同雄浑的征战者的共鸣,而水的印象若隐若现,似一条隐约的细流,所到之处,无不牵引出大地母亲的深情。在伊戈尔大军寡不敌众,遭受重创之时,河水泛起浊流,连同大地的轰鸣与滚滚的黄尘,急切地警告敌军的迫近;在决战大败、勇士们生死两分之时,河水又变得湍急,似大地母亲焦灼的悲情——悲情也似水流淌;在伊戈尔大军被俘之后,河水不再闪烁银光,大地母亲的哀伤昭然可见;在伊戈尔大军伏水出逃之际,江河同助,波澜不惊,水波一如母亲的手臂,安抚大军的身心并助推他成功登岸……由此可见,水的意象与大地母亲的意象紧密交织,同样彰显出《远征记》中女性基调的仁爱、同情与外柔内刚,是母性意象的动态延展,也是通篇大海印象的轻柔和声。

3. 动植物形象中的女性意象

《远征记》所呈现的日月风物之中,动植物形象尤其生动,其中又以动物形象最为真切与丰富,这或许是由于动植物同是赋有生命的个体,与人性有所互通,更适于寄托并表达人类的复杂情感吧。此外,罗斯先民由生存环境所决定的与动植物世界的相互依存和对自然界中生灵的未知、敬畏、景仰……奠定了《远征记》作者构建动植物景象的心理基础。
《远征记》中所涉及的动物形象近二十种,作为对英雄主旋律的烘托,大都象征骁勇、善战、威猛,如鹰(орёл,сокол)、狼(волк)、战马(конь)、原牛(тур)、猎豹(пардус)等,无不充满阳刚之气。相形之下,阴性词性的动物形象处于附属地位,且多为身形弱小者,如鸦(галка,ворона)、狐(лисица)、天鹅(лебедь)论文导读:逃乃至为胜利而欢歌,俨然是勇士命运的牵挂者与情感的追随者,女性意象依稀可见。事实上,这类动物形象在俄罗斯民间文化中历来与女性形象相伴而生,尽管在民间故事与传说中情感褒贬不一,但大都以女性(雌性)的面貌出现,如由“天鹅”唤起的对于美好女性的联想和由“杜鹃”引发的对于凄楚母性的隐喻等,与《远征记》中的相关意象达成
、杜鹃(зегзица)等,其功能仍是预警、悲鸣、抚慰、助逃乃至为胜利而欢歌,俨然是勇士命运的牵挂者与情感的追随者,女性意象依稀可见。事实上,这类动物形象在俄罗斯民间文化中历来与女性形象相伴而生,尽管在民间故事与传说中情感褒贬不一,但大都以女性(雌性)的面貌出现,如由“天鹅”唤起的对于美好女性的联想和由“杜鹃”引发的对于凄楚母性的隐喻等,与《远征记》中的相关意象达成了内在逻辑上的关联。
与动物形象的丰富与具体不同,《远征记》中的植
物景观概括而单一,几乎可以трава(草)一词统领,传递出女性意象的纤弱、悲悯、仁爱与坚强。在英雄的不幸面前,花草因悲悯而枯萎,青青原上草掩蔽壮士的尸骸……如果说前文中的水波一如大地母亲的手臂,那么在《远征记》中反复出现的掩尸的青草就是大地母亲的手指,流露出更加细腻的女性的温情,也是对征夫的最切身的抚慰。
《远征记》中的女性意象无论其隐秘或是彰显,也无论其托身于人抑或是物,无不充满人性的真实与美好,传递着创作者的情感取向,弥散出淳厚的俄罗斯心智中关乎女性的理想。
①③ [俄]利哈乔夫:《解读俄罗斯》,吴晓都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7页,第240页。
②④ 李锡胤译注:《伊戈尔出征记》,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0页,第45页。
⑤⑦⑨⑩ [俄]B.B.科列索夫:《语言与心智》,杨明天译,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80页,第41页,第25页,第177页。
⑥ 黄苏华主编:《俄罗斯语言国情辞典》,现代出版社2000年版,第656页。
⑧ Шаповалов В.Ф.:Россиеведение,Москва: ФАИР-ПРЕСС,200

1.293.

作者:杨蓉,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俄罗斯语言、文化研究。
编辑: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