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述底色让学生感性体验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着上底色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140 浏览:148780
论文导读:做》时,初一学生对闻一多是比较陌生的,体会闻一多严谨治学、慷慨革命的精神无疑是有阻碍的。尽管有的老师在课堂开始阶段会花5—10分钟的时间通过视频资料等方式让学生认识闻一多,但这种介绍就像教师强加给学生一个伟大人物的形象,学生的内心是抵触的,课堂效果差也就不难想象。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一)周末布置学生查询关于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强调:“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但当今许多初中语文课堂却常常表现得过于理性,为考试服务的技巧训练痕迹还是能够在课堂中找到。
初中生刚进入青春期,生理和心理正经历着剧烈的变化。他们的逻辑思维正逐步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理性思辨能力渐渐具备。但是,这一时期孩子的理性思维并不完备,极容易固执和偏激,其独立性和批判性虽然发展,但有时显得片面。因此,在初中课堂中,如何处理经验型(感性体验为主)和理论型(理性归纳为主)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其重要。“中学语文是基础性的语文学习,不用灌注很多高深的理论知识,不要将之上升成理性知识,要少做理论归纳,应诉诸学生的感性,要培养他们的语言感觉,让他们用感觉去感知,用心去体悟,言语可以感知,章法和风格可以模仿,意义也可以去感知。”笔者也以为,处于转型期的学生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对知识进行理性的梳理固然重要,教师理性的启发和诱导作用也必然要体现,但最终还应该以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来唱响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一、重视预习环节,让学生对课堂多一分亲近

日常学习中,学生预习时常习惯于借助手头的参考书,参考书上对文学作品的字句、手法乃至主题的解读虽然面面俱到,但这“一家之言”却禁锢了学生们的自由思想。我们应鼓励学生抛弃参考书以旁批点评的方式进行预习,让学生把对文章原生态的感受记录于自己的书本;需要查询相关资料,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搜罗。有时甚至可以单独给学生一节课的时间来对课文进行预习。
比如,教七年级下册《闻一多先生说和做》时,初一学生对闻一多是比较陌生的,体会闻一多严谨治学、慷慨革命的精神无疑是有阻碍的。尽管有的老师在课堂开始阶段会花5—10分钟的时间通过视频资料等方式让学生认识闻一多,但这种介绍就像教师强加给学生一个伟大人物的形象,学生的内心是抵触的,课堂效果差也就不难想象。
笔者做了如下尝试:(一)周末布置学生查询关于闻一多的资料并摘抄。为明确任务,特别进行了几分钟的指导,希望学生能先充分阅读网络上、书籍材料中的内容,选择自己认为重要的、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二)周末推荐观看视频《记忆闻一多1946》(30分钟);(三)第一课时,安排学生交流自己所查阅的资料,互相补充。笔者在备课时准备一些重要的或学生容易忽略的材料,交源于:论文结论www.7ctime.com
流过程中进行适当补充。在初步了解闻一多生平的基础上,重点明晰以下内容:1.闻一多从诗人、学者到斗士身份转换的动因;2.作为学者的闻一多研究学问在当时的意义(该内容能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他要为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一句并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前半部分内容);3.了解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前后;4.为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认识,笔者还在课堂上读了《文化名人的最后时光》一书中描写闻一多的章节。
经过这些准备,学生对闻一多有了深刻的了解,对闻一多身上所散发出的严谨治学、慷慨革命的精神有了深入的体会,以此为基点进行文本解读,显得水到渠成,自然充沛。
预习是语文课堂教学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教材中的精读课文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以自主的姿态做好课堂教学之前的准备,增加对学习内容的感性体验,这样,学生对课堂就会多一份亲近。

二、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的感性体验得以激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奇妙的语言世界,横跨古今中外,包含自然人文。而课堂如果只以一句“今天我们学习……”作为开场白,不仅对一篇篇精美的文章是一种暴殄天物,也会引起学生的失望和漠然。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其实并不是什么花拳绣腿,它能够极大地唤醒学生已有的感性体验,契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效地激发、保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变生硬为圆润,勾连其已有的体验

比如,教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一课时,许多教师或是撇开主题,只求简单落实字词;或是生硬地让学生说从故事中得到的启发,无形之中已经和学生的体验形成隔阂。笔者在教学时以《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做引,让学生粗略感受三国时期的金戈铁马。学生对于三国故事中的故事可谓耳熟能详,本单元的主题又是“探寻历史文化人物的足迹”,将课文置身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三国情境之中,唤醒学生已有的感情体验,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孙权劝学吕蒙的良苦用心,懂得智勇双全的重要性,并联系自身,使文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润物细无声”地得以实现。

(二)化死板为活泼,让课堂新鲜而自然

再如,笔者在教八年级下册《列夫·托尔斯泰》一文时,为了避免一开始就让学生处于理性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方法的处境之中,就利用课文第5段客人看到托尔斯泰的情形,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一个“坐火车旅行漫长的路程”或“从图拉驾车赶来”的仰慕者,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使托尔斯泰的形象娓娓而出,整堂课的基调是在认识托尔斯泰这一人物而非分析托尔斯泰的形象,而分析又巧妙贯穿其中,课堂氛围轻松活泼,学生感觉新鲜而自然。
语文课堂的教学情境应具有形象性,在创设时,要按照诱发性原则让新设情境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这样,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

三、坚守“读”的阵地,让学生在课堂真实地涵咏

一线教师们已经发现,语文课堂上“读”已经成了一件奢侈品。为追求精致,公开课上的“读”装模作样,紧张拘束;为了给分析腾出时间,学生的“读”一掠而过;为了所谓的规范或训练,默读也限制了时间,常显得慌张。学生“读”的时间被不断压缩,终究成了摆设。
正所谓“涵泳诗书滋味长”,古人读书,注重直觉的感悟,读书人反复浸淫于文字之间,这是我们如今追求快节奏的课堂所不及的。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体验投入其中,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深入理解,才能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陶冶、在读中提升。“读”应当成为学生获得感性体验、由感性升华至理性的主要手段。同样是《孙权劝学》,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人物的语气论文导读::175.李艳香.读出语文的厚度.中华少年·教学版,2011(02).邹清龙,李华伟.浅谈中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其健康培养.素质教育论坛,2010,(11下).(钟菊莲姜恩华浙江衢州华茂外国语学校324000)上一页12
、口吻和心理,分角色朗读。再经由教师的点拨,让学生知道孙权说“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时的语重心长、言辞恳切;感受到孙权再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时责备、恼怒的语气,读出反问的意味;品出孙权说“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时语气的殷切以及神情的激动;更发现吕蒙说“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时的自得和自满……在这样的“读”中,通过自由朗读、小组合作朗读、学生分角色朗读和教师示范读等等,摘自:毕业论文提纲范文www.7ctime.com
学生能够充分涵咏,自然而然就能体会到人物的特点、感悟到文章的道理,这显然比死板地分析有趣多了。
坚守“读”的阵地,并不是说要将语文的课堂退后到旧社会私塾的教法,让学生一概地读。而是希望我们语文课堂里的“读”能够回归真诚,不是为了“读”这个环节而读,而是为了让学生在“读”中感性涵泳文章而读,在读中了解文章梗概,在读中思索课堂问题,在读中领悟文章深意,在读中体验瑰丽文字的无限魅力。

四、徜徉语言世界,让学生用心灵去触摸文本

一些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确实非常重视语言的品析,这样的课堂看起来充满了“语文味”,充分地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而实际上,因为初中阅读理解检测中试题的导向作用,学生在面对语言品析时,会带着一种套路去回答问题,类似如“这句话表达了\体现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很少有自己阅读时的真实感悟。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在课文预习写旁批点评时就常常写这种无味的所谓品析。考试应该是平时语文阅读的一种考查形式,但不应成为我们阅读的最终目的。学生阅读行为的“底色”应该是自觉地将阅读的感受真实地说出来、写下来,必要时经过教师的点拨,学习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笔者执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第二课时时,以“了解了闻一多先生的生平事迹之后,同学们心里一定有颇多感触,请大家到文中去找一找,有没有哪些语句恰好地能替你抒发这种情感呢?”这样一个大问题,引导学生富有感情地找句子、读句子,适时地赏析一些语言的句式、修辞或用词技巧。比如,当学生读到“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笔者追问:“这句话读来怎么这么有味道呀?”学生马上能发现这里连续用了四个成语,能够增强语势。区别于对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的过度阐释,教师只在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时通过适时地追问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简单关注,尊重学生对文字的真实感觉,不牵强附会,不刻意拔高。
此外,课堂教学进行至,学生也希望能表达内心感性浓烈的情感,若教师此时能够搭建表达的平台,必将极大地提升课堂的品质,把课堂的感性延续,余音绕梁。
比如在教学《背影》第一课时时,可以让学生模仿“父爱,是簌簌落泪时一句‘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的劝慰”这句话,从文中选择细节写一组句子串成小诗,这样的书写即是第一课时的收束,也是第二课时有效的情感铺垫。
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最后,也让学生们模仿鲁迅在告别百草园时的幼稚口吻,以“Ade,我的……”的形式,找出三味书屋中值得留恋的小物件或小细节,发掘这段甜美而欢乐的回忆的无限魅力,感受鲁迅少年时代的这曲生活恋歌。
语言世界是博大的,它需要学生用心灵去触摸,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作为一个引导者,需要通过各种方式点亮学生善感的心灵。
严华银老师说:“彻底地融入丰富的语言世界、语文生活,在亲近、体验、感受和实践中,逐渐养成自己的语文素养,这才是学校语文的基本规律。”虽然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讲求效率,但对于初中生仍然不能过度追求课堂的理性,教师还是应将重心放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觉上,尽可能地使学生对我们汉语的母语形象有一个感性的体认,让学生在充分浸润中得到熏陶。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应尊重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让学生的感性体验为课堂教学着上底色,在此基础上,教师若进行适时、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语文必然能够在任由学生充分涵咏的同时,在方法、技巧上也有所收获,真正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严华银.回归真实:语文课堂教学的一条出路.[J].中学语文教学,2011(04):11—14.
[3]郭志明.语文教学其实就是一种滋润[J].语文教学通讯,2011(4B):7—9.
[4]付红梅.让语文课堂充满感性阳光.[J].新课程(教研),2010(06):175.
[5]李艳香.读出语文的厚度[J].中华少年·教学版,2011(02).
[6]邹清龙,李华伟.浅谈中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其健康培养[J]. 素质教育论坛,2010,(11下).
(钟菊莲姜恩华浙江衢州华茂外国语学校32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