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分析山西山西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系统设计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488 浏览:19995
论文导读:
摘要: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高技术型人才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务院《关于大力进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大力进展职业教育,即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之计,是推动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高职教育面对着一个前所未有的进展机遇。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高等职业教育的进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然而,高职教育在快速进展的同时,也有着着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本论文以山西高职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式为探讨对象,首先介绍了山西高职教育的进展近况以及主要的校企合作方式,并剖析了我省校企合作方式中有着的主要不足:政府的宏观政策与指导力度不够;高职院校内部对校企合作的管理有着缺陷;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管理重视程度不够;校企合作机制不改善,校企双方合作积极性不高。然后,论文介绍了国外校企合作的开展以及对我省高职教育的启迪。最后,结合我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式的近况以及国外的启迪,论文以政府、行业协会、学校及企业三个层面设计了山西高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式。在政府层面,应该改善校企合作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校企合作的经费投入;在行业协会层面,应该为校企双方搭建信息交流平台、为校企双方搭建人才共享平台、作为校企合作的监督评价者;在学校和企业层面,企业应积极参与合作、院校应加强自身建设。论文对于推动我省高职教育的规范进展,保障其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为社会培养出真正需要的人才,引导各级各类高职院校回归质量本位,步入内涵进展的轨道提供了重要保障。关键词:山西论文校企合作论文人才培养方式论文高职院校论文比较探讨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6-7
Abstract7-10
1 导论10-16

1.1 探讨背景及作用10-11

1.1 探讨背景10-11

1.2 探讨作用11

1.2 本论文的探讨思路和探讨策略11-12

1.2.1 探讨思路11-12

1.2.2 探讨策略12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12-15

1.3.1 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方式的探讨12-13

1.3.2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式的探讨13-14

1.3.3 国外高职人才培养方式的探讨14-15

1.4 本论新15-16

2 山西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式的浅析探讨16-20

2.1 山西高职校企合作近况概述16-17

2.2 山西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17-20

2.1 集团化培养方式17-18

2.2 工学交替培养方式18

2.3 “订单式”培养方式18-19

2.4 “专业冠名班”培养方式19-20

3 山西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式有着的不足剖析20-24

3.1 政府的宏观政策与指导力度不够20-21

3.2 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管理重视程度不够21

3.3 高职院校内部对校企合作的管理有着缺陷21-22

3.4 校企合作机制不改善,校企双方合作积极性不高22-24

4 国外校企合作的开展及对我省高职教育的启迪24-30

4.1 国外高职人才培养方式介绍24-27

4.

1.1 德国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方式24-25

4.

1.2 英国的“BTEC”人才培养方式25-26

4.

1.3 美国的“社区学院”人才培养方式26-27

4.

1.4 澳大利亚的“TAFE”人才培养方式27

4.2 对山西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式的启迪27-30
4.

2.1 积极探讨校企合作形式,推动合作方式的多样性、新颖性、灵活性27-28

4.

2.2 大力推动企业参与程度,提升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长期性、广泛性28

4.

2.3 建立改善政府保障系统,突出政府在合作中的规范性、保障性、维护性28-30

5 山西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系统设计30-40

5.1 山西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系统的设计原则30

5.

1.1 平等互利原则30

5.

1.2 政府主导原则30

5.

1.3 利益相关者权益均衡原则30

5.

1.4 专业化分工及社会化服务原则30

5.2 山西职业教育办学方式构建的总体思路及框架30-31
5.

2.1 校企合作方式构建的总体思路30-31

5.

2.2 山西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式的运转框架31

5.3 宏观层面——政府及教育部门31-34
5.

3.1 改善校企合作相关法律法规31-32

5.

3.2 加大对校企合作的经费投入32-34

5.4 中观层面——行业协会34-35
5.

4.1 为校企双方搭建信息交流平台34

5.

4.2 为校企双方搭建人才共享平台34-35

5.

4.3 作为校企合作的监督评价者35

5.5 微观层面——学校和企业35-40

5.1 企业应积极参与合作35-37

5.2 院校应加强自身建设37-40

结论40-41
参考文献41-43
致谢43-4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