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唱法 戏曲演唱在民族唱法中运用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1434 浏览:46384
论文导读:
摘要:中国的戏曲艺术博大精深,不同的地方风情和不同的文化历史形成了不同的戏曲表演风格。我国声乐中的民族唱法从一开始就受到了戏曲艺术的影响,二者在演唱技巧上存在很多联系。本文通过分析二者间的异同,得出民族唱法应当从哪些方面借鉴戏曲演唱方法,从而使我国的民族声乐更具民族特色。
关键词:民族唱法;借鉴;戏曲演唱
1005-5312(2012)26-0115-01

一、民族唱法

(一)气息
气息的支持。民族唱法使用声带时张力比较强,而且共鸣较集中,主要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呼吸的支撑点在脐上至腰间,在此范围贮存气息,来控制呼气,以便灵活运用,更好的去支持发声。
(二)声带
民族唱法对声带的使用比较重要,声带振动要灵活多变,例如声带可以做出不同张力的振动,不同程度的声门闭合以及振动幅度大小等,这样就有了不同声音的物质基础。
(三)共鸣
咬字吐字离不开共鸣运用,二者是统一的,共鸣运用必须建立在清晰的咬字吐字的基础上。不能单纯地去追求共鸣而忽视了其它发声器官的协调和统

一、只有在与各部分器官协调配合下,正确的运用呼吸方法才能得到良好共鸣。

二、戏曲演唱

(一)气息
戏曲演员演唱的声音主要是靠气息来振动声带发出的,演唱过程中的呼吸和生活中的呼吸对气的要求截然不同,生活中一般呼吸只到胸部,而演员演唱时呼吸要到腰部,因为唱歌和说话不一样,只有存够一定量的气息才能将歌曲唱得更高更远。吸气的时候胸部慢慢扩大,腹部逐渐收缩,横膈膜下降,腰部会有膨胀的感觉,与小腹形成一股对抗力量。用气的时候收小腹,气息会上升,这时借助胸肌将气往上运,然后通过各种发声器官的配合,发出良好的共鸣音。
(二)共鸣
提到共鸣,戏曲表演艺术遵循“声贯于顶”,这里主要强调的是高音共鸣的作用。头腔共鸣使声音具有穿透力;胸腔共鸣使声音浑厚结实;口腔共鸣使声音清晰明亮。只有每个共鸣腔体协调好,才会发出好的声音。
(三)字和腔
咬字准确,吐字清晰,收声归韵是戏曲发声的基本,演员在演唱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字中有腔、腔中有字、字正腔圆,二者互相依存。戏曲中的咬字要比说话更为夸张些,字音发声的全部过程必须要掌握好,要咬的灵活,又不能咬得太死,吐字的快慢也要适当,一定要具备很强的“嘴皮子功夫”。

三、戏曲演唱方法在民族唱法中的运用

(一)气息的借鉴

我国戏曲讲究“气沉丹田”,我国的民族唱法就将这个方法进行了传承和创新,将“丹田”作为气息的支撑点,运用腹腔和胸腔来更好地传递作品情感。当今民族唱法中的偷气、吸气、换气等都离不开丹田的作用。民族声乐的表演方面也一样,需要合理地运用气息,借助戏曲表演中的精气神,来更好地塑造作品人物和表达情感。

(二)共鸣的借鉴

我国戏曲表演艺术讲究“声贯于顶”。歌唱中有了共鸣,声音才能洪亮,才能达到高音效果。“顶”是指声音的高位置,即声音的集中点。高位置要求演唱者在演唱时要把每字每句都集中在头腔共鸣里,同时要有深呼吸的支持,这样就能得到很好地共鸣效果。民族唱法就是借鉴了戏曲演唱方法中的这一共鸣方式,同时变法以头腔共鸣为主,再加上胸腔、腹腔共鸣的处理,发出的声音不但有戏曲唱法的穿透力,而且还有美声唱法的高昂和浑厚。

(三)咬字吐字的借鉴

在声乐教学中,声乐老师们在教授时都要求学生咬准字头,吐字清晰圆润,所以也有必要认真掌握普通话知识。民族唱法吸收和借鉴戏曲咬字、吐字的方法和技巧,力求达到“字正腔圆”的效果。

(四)表演艺术的借鉴

演唱艺术由“唱”和“表演”两部分组成。很多歌曲情感丰富,光靠演唱是不能表达的,必须借助形体动作,才能把作品表现的尽善尽美。民族唱法虽然不像戏曲那样详细地区分行当,也不需要设置一定的场景,但是在演唱时也要表现人物的情感和思想,所以要通过形体表演将唱词内容表现得更加生动形象化,更加体现出声乐作品的魅力。

四、民族唱法源于:论文www.7ctime.com

与戏曲演唱方法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戏曲艺术具有它独特的风格特点,民族唱法艺术家适当地学习戏曲演唱是有必要的。民族唱法在进一步地探索、实践和完善中,要把我国戏曲艺术传承下来的精华借鉴并很好地运用,借其所长,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得到更高的飞跃。 民族唱法和戏曲演唱艺术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二者在今后发展中,都可互相借鉴,互相运用,体现二者的共性与个性,保持二者各自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