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谈易自燃煤层小煤柱掘进煤炭自燃防治技术-前言

最后更新时间:2023-12-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460 浏览:122183
论文导读:9-201.3主要探讨内容和策略20-222煤的结构特点与低温氧化探讨22-342.1煤样的工业浅析222.2煤的物理结构浅析22-272.2.1煤的表面结构概述22-232.2.2煤的孔隙结构与低温氧化的联系23-272.3煤的低温氧化特性浅析27-322.3.1煤对氧气的吸附特性272.3.2煤的物理吸附氧实验27-312.3.3煤的吸氧量与低温氧化的联系31-322.4
摘要:易自燃煤层沿空掘进煤炭自燃是煤矿主要灾害之一,,严重影响着煤矿的安全生产。准确的推断沿空掘进煤炭自燃的危险区域,预测煤自燃的发火期及高温点的分布,对指导煤矿防灭火和安全生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论文首先探讨了五沟煤矿焦煤的结构对煤炭自燃的影响,并进行了煤的吸氧实验探讨,定量的测算出不同温度条件下煤的吸氧量及温度与吸氧量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浅析了沿空侧遗煤热量积聚历程及其影响因素。其次,建立沿空巷道煤层自然发火区域的数学模型,并用FORTRAN语言编制了解算程序,模拟煤柱在矿压作用下压裂破坏情况对煤炭自燃的影响,结果表明,煤柱的不完整性是导致采空区遗煤自燃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最后,依据1021风巷实际,以沿空煤柱作为探讨对象,在煤柱侧设计测温钻孔,利用热电偶现场测温,得出了沿空煤柱钻孔平均温度约为26℃,在一定时间内,各钻孔煤温基本保持在较小范围内变化。通过对沿空煤柱的探讨浅析,基本掌握了沿空掘进历程中煤炭自然发火的危险区域及高温点分布的特点。根据现场煤柱温度的实测及1017采空区周围巷道位能的测定,较准确的浅析出煤柱高温点位置及周围巷道漏风分布,同时,运用数值模拟的策略预测出了小煤柱的不同破坏程度对沿空侧松散煤体自然发火的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沿空侧松散煤体温度有升高走势,具有自然发火危险性。由此,制定了以高温点连续监测为主,局部注浆或注凝胶为辅的防火技术措施,保证了矿井的安全生产。关键词:沿空掘进论文煤柱论文位能论文煤自燃论文数值模拟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5-6
Abstract6-14
引言14-15
1 绪论15-22

1.1 不足的提出15

1.2 国内外探讨近况15-20

1.2.1 沿空掘进概述15-16

1.2.2 煤炭自然发火机理概论16-17

1.2.3 沿空掘进煤炭自燃影响因素17-19

1.2.4 沿空掘进煤自燃发火探讨近况19-20

1.3 主要探讨内容和策略20-22

2 煤的结构特点与低温氧化探讨22-34

2.1 煤样的工业浅析22

2.2 煤的物理结构浅析22-27

2.1 煤的表面结构概述22-23

2.2 煤的孔隙结构与低温氧化的联系23-27

2.3 煤的低温氧化特性浅析27-32

2.3.1 煤对氧气的吸附特性27

2.3.2 煤的物理吸附氧实验27-31

2.3.3 煤的吸氧量与低温氧化的联系31-32

2.4 本章小结32-34

3 沿空掘进煤炭自燃及其影响因素浅析34-44

3.1 沿空煤柱破裂影响因素浅析34-35

3.2 沿空煤柱的升温条件35-40

3.

2.1 松散煤体的放热量35-36

3.

2.2 松散煤体中的热量传递方程36-40

3.3 温度对煤炭自燃的影响40

3.4 漏风强度对热量积聚历程的影响40-41

3.5 氧浓度对煤炭自热的影响41

3.6 空隙率对煤炭自热的影响41-43

3.7 本章小结43-44

4 沿空掘进煤炭自燃数值模拟浅析44-52

4.1 初始条件44

4.2 建立数学模型44-45

4.3 计算区域45-47

4.4 数值模拟程序框图47-48

4.5 数值模拟结果浅析48-50

4.6 本章小结50-52

5 沿空掘进煤炭自燃现场试验探讨52-68

5.1 现场试验概况52-53

5.2 煤柱测温预报自燃发火53-61

5.

2.1 钻孔及封孔施工案例53-54

5.

2.2 测温系统的选择54-55

5.

2.3 热电偶测温探头的布置55-57

5.

2.4 煤柱温度测定结果浅析57-61

5.3 1017采空区周围巷道位能测定浅析61-66
5.

3.1 测定仪器61

5.

3.2 测点路线及主要计算公式61-64

5.

3.3 测点的布置及测定结果64-65

5.

3.4 位能测定结果浅析65-66

5.4 本章小结66-68
6 沿空掘进煤炭自燃防治技术探讨68-76

6.1 煤自燃防火技术概况68-69

6.2 沿空巷道煤自燃发火危险区域预测69-71

6.

2.1 沿空巷道煤自然区域69-71

6.

2.2 沿空巷道自然发火判定依据71

6.3 防止漏风和煤柱温度实时监测71-72

6.4 加强重点区域管理72-75

6.

4.1 局部喷浆72-73

6.

4.2 局部注凝胶灭火73-75

6.5 本章小结75-76
7 结论与展望76-80

7.1 结论76-78

7.2 展望78-80

参考文献80-84
致谢84-86
作者介绍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86